分类归档: MyLife

《夜宴》的确不好看

看了《夜宴》,感觉的确是一部烂片。网上的评论都是一片恶评,真不知道高票房都怎么出来的。
《夜宴》为什么烂?
编剧烂。编剧烂直接导致台词烂。那些半口语,半文言的台词,有的让人肉麻,有的让人捧腹。如”寂寞歌手”、“一舞剑器动四方,表演确是我所长”之类的台词,实在是让我怀疑这位国家一级编剧看多了琼瑶与余秋雨。编剧烂,情节自然也烂。太子被胁迫出使,羽林卫停下来要杀他的地方居然也是殷隼(这名字叫的)埋伏的地方,而且刚好进入了包围圈,强,构思”巧妙”无比。
演员烂。或许是导演看重章子怡的在欧美的影响力吧,硬生生的加了很多不该有的戏份儿,把整个故事的结构变得很不协调。这个始作俑者应该是张艺谋,在英雄里就把章子怡那个无足紧要的角色一遍一遍的弄来弄去,观众看着也烦。另一个烂角色是葛优,看他演的厉帝,我总想起《卡拉是条狗》中那个吃黄瓜的葛优。
武打烂。一部《卧虎藏龙》之后,国内的电影只要沾上点武打动作的,全都飘逸得一塌糊涂,都以为是天外飞仙呢。太子与婉儿第一次打斗的那个”双飞燕”的动作能把人笑死。袁和平的武术指导是不错,但看多了也腻。
也或许外国人与中国观众审美观点不同,反正这片子摆明了就是给外国人看的,要不怎么连情节都是演绎《哈姆雷特》的呢。
EOF

国庆值班第一天,手机坏了

国庆七天,我要值班 5 天。早晨慢慢腾腾的从床上爬起来,看手机,有5条短信,两个未接电话,手机就放在床下,昨天晚上怎么没有听到呢 ?
打车到公司,做过基本的日常工作后,琢磨一下手机,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进来的电话都是无声的,右下角显示一个无声的状态。重新选定模式,还是没有声音,改设置,改设置,改设置,改设置……还是没有声音。 无奈之下,去问问保安兄弟们,他们折腾来折腾去也是一样,网上发帖问问,还是一样。
这个手机型号我都忘掉了,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是 Nokia 6108 ,就是能手写的,我都用了两三年了。
有网友说是扬声器坏了,接着搜索,发现网上也有关于无振铃现象的说法,解决办法有如下几个:
1) 关机,把电池拿下来重新安装看看 ;
2) 恢复出厂设置, 那个默认的密码是12345 ;
3) 如果还不管用,那是扬声器坏了送到客服处报修;
4) 换个新的(是该换个新的了);
自从来到杭州,丢手机的概率比在北京的时候小多了。由此可见,京城既是首善之地,也是众多梁上君子淘金首选之地啊。
很喜欢 Nokia 的 770,可惜这个玩意儿不能当手机用,还没有中文的版本。
EOF
Updated: 在不许联想看到新的”北京四大装”:

捷达开天窗,吃饭先喝汤,没事去上海,长假去丽江

很多人在国庆都蜂拥去景点了,网速快了很多。

推荐两篇小说:《民间档案》与《二十年后的聚会》

国庆来了,给大家推荐两篇小说,长假漫漫好读书,无聊的时候杀时间。
第一篇小说来自《收获》2006 年秋冬卷增刊。以前很少买《收获》增刊的,这次看到刊载有里尔克的作品,就买了回来。看的第一篇就很有意思。
《民间档案》作者.马笑泉

对业务一窍不通的营教导员退伍转业当了县人民银行行长,用生产队长的方式管理金融,雷厉风行,专横独断,却竟然人人服帖,成绩斐然。不料红极一时之际却又锒铛入狱,由此引出各色人等的众生相。民间化视角的记录,经济改革和社会变动中众多的人生境遇,每个人的生活和爱情,都颇具传奇,且活色生香。(Refer Here)

刚开始看还觉得写的很一般,逐渐读起来才感觉到每个人物的活灵活现,习惯了每天睡前读书,那天差点熬夜一口气读完。个人感觉最后一个人物的介绍有些败笔。
《二十年后的聚会》作者.何葆国

马铺一中 85 届文科班在毕业20年后,准备发起同学大聚会。这二十年,当年各奔前程的少年们生活变成了什么样子? 喜怒哀愁,世事变迁。或许写的就是我们。

这篇小说来自网络。是新语丝网络文学奖的的获奖作品。也可以去作者的 Blog 阅读。
EOF

赏五常摄影,品各地美食

下午去看张五常的摄影展。杭州历史博物馆就在吴山半山腰。参观的人可不少,很多都是西装革履的成功人士。
展览其实分为两部分,摄影,张氏收藏清宫印品。摄影没的说,这老顽童对光的理解已达化境,可意会不可言传。很难想象这些照片拍摄的动机。张收藏的印,我对这个不懂,听其他参观者的品评,俱是精品。(看印的内容,都是嘉庆,乾隆等用过的,想必不菲)
偶一回头,看见一高个子老头,满头白发,这不正是张五常本人么! 咋一见仰慕的大师就在眼前,很是激动。很多参观者拍照,合影,苦于我和 Laura 相机前几天坏了,空手去的。只能跟在大师后面看。
最后总算抓个机会问了一个’问题’:

“张教授,您好,请问大陆读者何时能看到您的《经济解释》”
“年轻人可以在网上找到啊”
“还是期待正式出版的…”
“哦,那个北大出版社,正在洽谈”

张不会普通话,这几句粤语我勉强听懂。
后来似乎是举办方(某个期货公司)的一堆人,簇拥在张旁边,有个中年妇女自以为很明白,对张说,”这一张侧光好”, 我差点晕了。
有不少香港记者夹在其中,喀喳喀喳拍照。我昨天引用的那张照片题目为《春深梦晓》。
下得山来,河坊街上正举办什么2006 国际(杭州)啤酒节,还有什么“美食展”(远远的就有臭豆腐的味道飘来, 晕),只见满眼都是什么”日本”,”俄罗斯”,”土耳其”, “巴西” 之类字眼的招牌,那些大厨还真挺象来自世界各地的,那个”俄罗斯开口馅饼” 的大厨就真是俄罗斯人,只是太斯文了,活像一个大学教授。
能吃的东西也不少,什么梅花鹿、骆驼、鸵鸟、蚂蚱、牦牛……都是烤来吃的,也不知道是不是都是真的。
转了一圈,杂七杂八吃了不少,大快朵颐,然后回家。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