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这篇文章有很多自以为是的结论和不着边际的空想,望阅读者自我判断。
最近看了关于 Facebook 的一部电影,The Social Network ,想象一下,如果是国内大导演给淘宝或是腾讯拍一部电影会怎样?是否会让人大倒胃口?所以,我觉得 The Social Network 只是一部比较讨巧的电影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或将会越来越低,但不可否怎,电影中关于技术的细节描述都是到位的,真的是一些代码,代码。关于 Facebook,还看了两本书,《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与《Facebook 效应》,前者是电影的蓝本,但是中文翻译佶屈聱牙,后者则颇为值得一读。堪称一部 SNS 发展简史(只是有篇推荐序,明显是扯淡,我怀疑该人士根本没有用过Facebook)。此前还曾看过一本讲述 Facebook 初期点滴的 《Inside Facebook》。
Google 关注数据。Facebook 则更关注人(无论是电影和书籍中都强调了创建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这一点上的直觉)。因为存在这样的主要分歧,Facebook 拒绝了 Google 的收购邀约。Google 自己的 Orkut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巴西空前成功,而在欧美则没办法成为 Facebook 的对手,原因到底是什么?最近 Facebook 与 Google 之间的矛盾激化,焦点无非是”数据”,数据是 Google 的命脉,而Facebook 的数据,Google 则很难拿到,这有点类似百度和淘宝之间的竞争,淘宝的数据面向关系数据,而百度则更面向非关系数据。Google 和 Facebook 之间的也存在这一差异。另外,Facebook 创始人来自哈佛,而Google创始人来自斯坦福,两个大学的基因也给两家公司文化带来了不小的烙印。
“我们并不想让用户在在网站停留更长时间,我们想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有更好的体验,让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更有价值”,Facebook 初期用户粘性极强,很多投资人都不太相信 Facebook 提供的数据,因为之前很少有网站能够这么抓牢用户。这个阶段,其实也是 SNS 群雄蜂起,克隆成风的时候,Facebook 制胜的一个手段靠的是马克的战略与团队的技术,比如击退 CollegeFacebook 所采取的”包围策略”。技术上没有步 Friendster 的后尘,一个社交网站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少有 Friendster 这样因为技术的落后而衰败。德国的一家 studiVZ 差点被Facebook投资,因为太过于相像,两家网站直接合并或许都难度不大。而中国的校内网则被指明目张胆的用了 Facebook 的代码(前端代码?),这一点上,校内网立功了!事实上,立功的并非这一家,还有那看不见的墙。
推出相册服务之前,在内部也引起过很大的争议,结果大家都知道了,Facebook 相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方法是:没有完全照搬 Flickr 或是已有相册站点的关键特性,而是和社交功能结合在一起。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如果要我们去做这个决定,恐怕很难做到”简化”。模仿和抄袭众多功能容易,做出正确的取舍才真很难。这让我想起国内一家曾经辉煌的社交站点,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图片存储拥有者,但他们不知道也无法发挥这个相册的真正价值,诚可叹也。
马克曾经对 Wirehog 项目摇摆不定。谁都可能犯错。Wirehog 或许只是一次尝试,但已经蕴含了网络平台的构想。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或许不会出现后来的 Facebook 开放平台。肖恩对 Facebook 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则在于帮助马克将公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听投资人摆布。而马克真正成为 Facebook 无可质疑的领袖,则是因为 News Feed 推出之后的果断决策。
News Feed 这个产品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多数成功产品的推出都会受到用户挑战,关键是如何迅速改进,或者说”进化”,而这个进化一定要看网站决策者是否有”进化”的思想。如果没有 News Feed 的成功,也就没有开放平台的成功,后者是依赖于前者的。这也是国内所谓的开放平台都只能是模仿创意(当然,他们做不成功还有其它原因),最终不了了之。开放平台最初的最初,马克没考虑怎么去用着个东西赚钱,而是重点考虑达到 Facebook 的领先优势。这或许就是战略家与商人的差异。
开放平台的出现是一次革命,或许马克在这一点上并不是先知,但他的坚定信念决定了这个革命的走向。此举也使得 Facebook 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 MySpace,而且,MySpace 再也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 MySpace 的底层架构(Windows平台)决定了不太可能用 Facebook 这样的方式迅速推出另一个成功的开放平台。有意思的是,拥有六度分割社交网络专利的马克·平卡斯新创建的网络游戏公司 Zynga,借力于 Facebook 平台也声名鹊起。
马克并不神秘,并不神奇,在真实生活中他并不擅长社交,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很多业界大腕儿成为好友,比如肖恩·帕克,比如马克·安德森,这意味着这些”外脑”能够给他足够权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他的”进化”。如果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站点的领导人失去了头脑”进化”的能力,那 Facebook 这个庞然大物无疑会像无人驾驶的高速列车一样危险。值得高兴的是,马克没去进行什么闭关修炼,没去拜什么天师上人。相信 Facebook 会有更好的未来。
关于商业道德,尽管电影和小说中对于”背叛”大加叙述,但实际上你会发现20多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商业道德真值得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互联网老大们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内中原因永远不是某种知识,而永远是个迷。
–EOF–
很期待facebook的新邮件服务啊!
当年三大导演给雅虎拍过短片,记得有陈凯歌、冯小刚,好像另一个是张纪中(伪大导演,^_^),其中范伟演的那个最搞笑了,那个记得是冯导拍的。
Bruce Eckel最近发了一篇有意义的文章,也是关于Facebook,供参考:
《Facebook的衰落》
http://blog.csdn.net/kingofark/archive/2010/11/12/6004508.aspx
我记得是上上周周末看的,特别有感于电影中的程序员的工作状态。
Bruce Eckel 这篇文章也太偏颇了…
[email protected]
无德而富贵,谓之不幸。
什么是德?
什么是知识?
什么事学问?
什么事智慧?
知识就是一把锄头,铁锹。。。。
学问就是力气。。。
智慧 就是。。。。
好文章!
SNS感觉就是让人没有一点隐私感,我想很多人不敢在facebook里说自己一些隐私的话题,怕被很多人知道。但是在一些论坛却有很多人敢,因为仅是是一个id而已。谁都不知道是谁。
我前段时间也看了社交网络这部电影,很喜欢,有空去看看《facebook效应》,欢迎光顾我的博客canglangxuan.com
facebook在国内对于菜鸟来说没法去更多了解,只能看看文章了解一下一些流言蜚语。赞弹之间看校内发展了。
最近写了一篇facebook与hadoop的文章,献丑了。
http://www.javabloger.com/article/hadoop-and-facebook.html
中科院砖家的推荐序可以无视
我周末和LP一起看的,看完后找到一些兴奋感,于是周一来后就向同事们推荐
“The Social Network”这部片子我看了一下,个人感觉片子不好看,但他讲术的故事让人大致可以了解facebook的创办史。最近经常上facebook,感觉facebook真是蛮好的。
facebook最NB的一点我觉得是facebook始终以发展为主,N次放弃了很多利益。以自己的意志控制着facebook的发展,没有被用户,没有被投资人所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