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应对轻症新冠病毒感染,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国际医学界达成共识的主流药物。

对乙酰氨基酚发明得比较早,时间是 1877 年。这一年是大清光绪三年。民谣有云「光绪三年,谷穗朝天」,清帝国正在经历「丁戊奇荒」的灾难,1877 年为丁丑年,1878 年为戊寅年。这场灾难造成死亡人口大约 950 万 到 1300 万之间。

对乙酰氨基酚在发明后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应用在医学上。强生公司的对乙酰氨基酚片在美国上市已经是 1955 年的事儿了。

对乙酰氨基酚一般也叫「扑热息痛」,这个名字翻译得很是传神,堪比可口可乐的中文名的翻译。对乙酰氨基酚的商品名咱们这儿叫「泰诺」「泰诺林」。

布洛芬的发现时间相对对乙酰氨基酚则较晚,1961 年获得专利。商品名咱们这儿叫布洛芬、芬必得、美林 ……

对乙酰氨基酚几乎完全是由肝脏代谢,布洛芬主要也是肝脏代谢(此前此处有误),通过尿液排出。控制剂量的情况下,这两个药混着吃应该没问题。有些国家的专业医生现在也会这么开处方。

补充:我国甚至有复方制剂药品的成分就是布洛芬加上对乙酰氨基酚。

对乙酰氨基酚正常吃的话很安全,但是整多了会中毒,当然是会损伤肝。这也是最近这几天总能看到「肝急性肝衰竭」病例的主要原因。

怎么叫整多了?单次吃过量了,或是单位时间内吃得太频繁。

根据一些研究文献:24 小时内多次服用小计量累积到中毒剂量会导致中毒,长期日摄入量高于 4  克也可导致中毒,日摄入剂量稍高于 6 克可导致死亡。但要注意,这里的 4 克对于不少人已经是危险的剂量了,因为还要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体重差异。

这是个啥概念呢?每片泰诺林含对乙酰氨基酚 0.65 克。说明书里明确说明,一次(只能)吃一片,间隔 8 小时,一天最多吃三次。 0.65*3 = 1.95 克不到 2 克。安全剂量。也意味着,常规情况下,超过 2 克就有比较高的风险了。

如果同时患者又吃了一些别的中成药的感冒药,这些药里面往往含有乙酰氨基酚,就容易造成过量。举个例子,比如某感冒灵冲剂每袋含有 0.2 克对乙酰氨基酚,如果同时吃,容易造成单次剂量超标,而且稍不小心,一天内服用的量就超过安全剂量了。

美国十多年前就规定了单片对乙酰氨基酚不能超过 325 毫克,也就是 0.325  克 ,而我国目前允许单片泰诺林则是 650 毫克(0.65 克),不得不说,这也一定程度增加了药物过量风险。

对乙酰氨基酚的安全性很不错,价格又非常非常非常便宜。名列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也是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如果大家在电商平台买对乙酰氨基酚片,一瓶或一盒也就是 10 块钱上下。线下药店?因为毛利太低,你大概率是买不到。

至于中成药感冒药,大部分这类药的主要有效成分主要是靠「对乙酰氨基酚」的添加。如果买中成药感冒药,那么一盒价格恐怕没有低于 10 块钱的。

有的中成药感冒药,会标出对乙酰氨基酚的具体含量数据。比如「某某某感冒灵颗粒」,每袋装 14 克(其中含原药材 25 克;含对乙酰氨基酚 168 毫克)。为啥 14 克里能含原药材 25 克?我是真的没太看明白,人家官网就这么写的。忽略这个问题,主要看「含对乙酰氨基酚 168 毫克」这一句。

另一类中成药感冒药基本上是不标到底含有多少对乙酰氨基酚的。只是简略的说这里面有这个成分。因为这个神奇的存在,有不少医学论文研究的就是用 HPLC 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这类感冒药里所含的乙酰氨基酚成分。细心的网友会发现这类论文还顺便研究了一下此类感冒药里头的咖啡因和马来酸氯苯那敏的含量是多少。这两个成分是干啥的呢?马来酸氯苯那敏是抗过敏药,这个药抑制中枢神经,吃了犯困。咖啡因的作用则是让你提个神更精神。你看人家这成分给你勾兑的……颇显智慧。

有人说,你咋不提布洛芬呢?是不是布洛芬就没事儿?布洛芬「过量服用可引起恶心、消化不良、腹泻、流鼻血、头昏以及高血压。不常见的副作用包括食道溃疡、心衰竭、肾衰竭等」。当然这只是听起来吓人,对大多数人,按照说明书吃就没啥大问题。另外,注意这个药不要空腹吃。

有细心的网友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中成药感冒药大多添加乙酰氨基酚而不是不添加布洛芬呢?这还真把我问住了,唯一能想到的原因是布洛芬比乙酰氨基酚成本略高。

能提醒就提醒一下大家。

不用谢。


补充:为什么中成药感冒药大多添加乙酰氨基酚?其主要原因应该是乙酰氨基酚更有普适性,儿童孕妇均可使用。而且,副作用略少。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一个好用的编辑器,很重要

这是我的个人观点:任何和内容相关的产品,都应该花足够的精力为用户做一个好用一点的编辑器。

可是,如何定义好用?能满足需求,而且,别影响用户的使用效率。如果品味能再好一点,就妙不可言了。

WordPress 有一个好用的编辑器么?在我来看可能还算不上。至少 Gutenberg 对中文排版的支持还差得很远。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预测 2022 年互联网

老规矩:别当真啊,千万别当真。我就随便这么一说,各位就随便这么一看,别当真。

一个坏掉的钟,也可以准确两次。

关于 2021 年的预测,看这里

如果回顾一下对去年的预测,乃至前几年的预测,必须得承认,预测是一个相当难做的事情。

2022 预测 0:互联网整体的「可管理性」越来越「好」。过去几年,已经找到了有效地治理、管理互联网的方式方法。

2022 预测 1:疫情状态向正常化恢复。这是我比较乐观的一点,或是某种期待。

2022 预测 2:会出现更多网络服务关站,尤其是那些用户可以写东西的地方。

2022 预测 3:元宇宙也好,Web3 也好,不过是又一个热词而已。就像 2021 年的 NFT 一样。

2022 预测 4:最迟到下半年,行业又会发明出新的热词,鼓吹这些概念的还是那一拨人。

2022 预测 5:持续一年多的「芯片荒」将得到缓解。

2022 预测 6:总体上,2021 要比 2022 年乐观。

2022 预测 7:中概股公司股价会比 2021 年好点儿。

2022 预测 8:华为在国内办公领域取得更大市场份额。

2022 预测 9:面向企业的创业领域,会被各大互联网公司蚕食掉。

2022 预测 10:互联网巨头会尝试进入新药研发领域。

2022 预测 11:创新和监管之间的碰撞,将会初步有问题显现出来。

2022 预测 12:反垄断还会继续并且会常态化。

2022 预测 13:职业教育领域的机会会相对不错。

2022 预测 14:新能源汽车会有更多玩家。

2022 预测 15:说不准但是比较期待的:苹果受到反垄断调查。

2022 预测 16:会有更多人反思:互联网为什么变成今天这样?

未完待续,想到之后我再补充。

为什么要做这种颇为无聊的预测?过去几年都做了啊,只好硬着头皮再更新一次。

顺便说下:每天看 Readhub 的信息,时间久了,对某些趋势就会有点儿直觉(其实是想做个小广告)。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Haters

黑粉儿

按:读到 Paul Graham 这篇文章,简单翻译了一下。分享给那些被黑粉儿困扰的人。 


如果你变得足够出名,就会有一些特别喜欢你的人。这些人有时被称为「粉丝」(1),虽然我不喜欢这个词,但我还是要在这里使用它。我们需要一些词来形容他们,因为这和单纯喜欢你作品的人是截然不同的。

粉丝是执着的,不加批判的。喜欢你成了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了一个比现实好得多的你的形象。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因为是你做的。如果你做了坏事,他们就会想办法把它看成是好事。而他们对你的爱,通常不是安静的、私密的爱。他们希望每个人都知道你有多伟大。

好吧,你可能会想,我可不需要这种执着的粉丝,但我知道这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人,如果这就是成名的最坏后果,那也不算太坏。

可惜这不是成名的最坏后果。除了粉丝,你还会有黑粉(2)

黑粉是执着的,不加批判的。不喜欢你成为他们身份的一部分,他们在自己的脑海中创造了一个比现实更糟糕的你的形象。你做的每件事都是坏事,因为是你做的。如果你做了一件好事,他们就会想办法把它看成坏事。而他们对你的不喜欢,通常不是安静的、私下里的。他们想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有多坏。

第二段和第五段除了「好」换成了「坏」,其他几乎都是一样的。

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琢磨黑粉的问题。他们是谁,他们从哪里来?直到有一天,我才恍然大悟。黑粉就是换了个形式的粉丝。

请注意,我说的黑粉,并不是简单的指喷子(troll)。我说的不是那些喷你几句或骂了你然后就走的人。我说的是更小的一群人,对他们来说,这成了一种痴迷,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反复这样做。

和粉丝一样,黑粉似乎是成名的自动结果。任何足够出名的人都会有。而和歌迷一样,黑粉儿也会被他们所讨厌的人的名气所刺激。他们听到某个流行歌手的歌。他们不怎么喜欢。如果这位歌手名不见经传,他们就会忘掉。但是他们却一直听到她的名字,这似乎让一些人疯狂。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个歌手,但她不是什么好玩意儿,她是个骗子!

注意这个词,「骗子」,很重要。这是黑粉儿的特征。把他们憎恨的对象视为骗子。黑粉儿无法否认憎恨对象的名气。事实上,他们的名气在黑粉儿的心目中被若有若无的夸大。每一次这位歌手的名字被提及他们都会注意到,因为每一次提及都会让他们更加愤怒。在他们自己的心目中,这既夸大了歌手的名气,又夸大了她没有才华,而调和这两种想法的唯一办法就是得出她欺骗了所有人的结论。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黑粉儿?谁都能成为黑粉儿吗?我不清楚,但我注意到一些规律。黑粉儿一般都是非常特殊意义上的失败者:虽然他们偶尔也有才华,但他们从未取得过什么成就。而事实上,任何一个足够成功的人,只要有了较大的名气,就不可能就此将另一个名人视为骗子,因为任何人都知道有名气是多么随机的事(3)

但是,黑粉并不总是完全的失败者。他们并不都是一些不能自食其力的啃老族。有些人是,但有些人有一定的天赋。事实上,我怀疑,受挫的天赋感是促使一些人成为黑粉儿的原因。他们不仅仅是在说「某某出名不公平」,而是在说「某某出名了,而我没有出名,这不公平」。

如果黑粉儿自己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能不能治好他们的病?我想这是个问题,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有成就。我已经能够观察足够长的时间,我相当相信这种模式是双向的:不仅做了伟大工作的人永远不会成为黑粉儿,黑粉也永远不会做伟大的工作。虽然我不喜欢「粉丝」这个词,但它能让人联想到关于黑粉和粉丝的一些重要对应。它暗示着粉丝对自己的崇拜是如此的奴性,以至于他的地位因此而降低,他还不如一个。黑粉儿的人格似乎更被降低。

我可以想象作为一个粉丝。我可以想到一些人,他们的工作我很佩服,我可以在他们面前卑下,出于纯粹的感激。如果伍德豪斯(4)还活着,我可以说自己会是一个伍德豪斯粉丝。但我无法想象成为一个黑粉儿。

知道黑粉与粉丝只是标志位翻转,这就容易处理了。我们不需要一个单独的黑粉儿理论。我们只需要用现有的技巧来对付痴迷的粉丝就可以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多想他们。如果你像大多数成名的人一样,有了黑粉儿,你最初的反应会有些困惑。为什么这家伙似乎对我有兴趣?他的执着能量从何而来,又是什么让他如此骇人听闻地讨厌?我做了什么让他发火?是我能解决的吗?

这里的错误是把黑粉儿当成了与你有纠纷的人。当你与某人发生争执时,试着去了解他们为什么不高兴,这通常是好主意,然后如果可以的话,就去解决问题。争执会让人分心。但是,把黑粉儿看成是你与之有争议的人,这是一个错误的类比。这是一个可以理解的错误,如果你从来没有遇到过黑粉儿的话。但是当你意识到你面对的是一个黑粉儿,以及黑粉儿是什么的时候,你就会明白,即使去想他们也是浪费时间。如果你有执着的粉丝,你会花时间去想是什么让他们如此过度地爱你吗?没有,你只是觉得「有些人有点疯狂」,就这样而已。

既然黑粉儿等同于粉丝,那也要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他们。可能是有什么事情惹到了他们。但这并不是会让一个正常人感到不爽的事情,所以没必要花时间去想这个问题。这不是你的问题,是他们的问题。

译者注:Paul Graham 在文章里,指出「受挫的天赋感」(a sense of frustrated talent) 是一部分人成为黑粉的原因,这句翻译未能完整表达英文原意,实际上文章里很多地方,都有这个问题。我要说的是,作者分析黑粉的成因,似乎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是「嫉妒」。这是我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后必须要补充的一个观点。

机器翻译,加上后期人工修改。


封面:来自一则网络迷因。

注 1:英文为 fanboy,翻译成「迷弟」似乎也不错。

注 2:英文为 hater,憎恨者,怀恨者,本文翻译为「黑粉」「黑粉儿」,在中文的语境里,「黑子」「黑粉」似乎更适合。

注 3:这让我想到了安迪·沃霍尔的那句:15 分钟名气(Fifteen minutes of fame)。

注 4:P.G.伍德豪斯,20 世纪英语世界成就最大的幽默作家。

仅此此文,献给我的黑粉儿。遗憾的是,这篇文章是我翻译的。因为我翻译了,所以这件事也可能是坏事。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