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BookReview

《Apache源代码全景分析》

上半年好像我写了不少推荐序。《Apache源代码全景分析第1卷》已经面市一段时间了。读过这本书的电子稿,先睹为快之后写下推荐序。


如果说没有 Apache 就没有 Internet 可能有些夸张,但至少可以说没有 Apache ,互联网不会发展这么快。根据互联网研究公司 NetCraft 的统计,多年来 Apache 一直是稳居 Web 服务器市场头把交椅,至今仍占据超过 50% 的市场份额。就整个互联网来说,Apache 仍然是最重要的软件之一。

Apache_Source_Code.jpg

尽管近几年来涌现出不少以”高性能”为卖点的新的 Web 服务器软件,比如 LighttpdNginx 等,吸引了不少用户注意力,不过 Apache 因其功能广泛,有些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技术领域仍然是 Web 服务器风向标。话说回来,”重剑无锋,大巧不工”,有的时候软件性能表现不佳,更多原因可能是对其了解不够、使用不当造成,并非软件自身有多大缺陷。 对 Apache 来说,更是如此。所以,通过分析源代码了解 Apache 软件架构体系,熟知其本质,方能更有效的使用 Apache Web 服务器,从而发挥出最大效能。为网站节省资源,为企业节省资金,也能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访问体验,好处多多。

此外,随着互联网业务的复杂化,很多网站使用 Apache 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常常要在业务的驱动下对 Apache 进行扩展性的开发(例如扩展日志模块以便于更复杂的日志统计)。这个时候,源代码分析是绕不过去的一件事儿,尽管源代码获取是轻而易举之事,但 Apache 代码毕竟凝聚了开源软件界的群体智慧,要想高效分析却是并非易事,相信这本书能让有此需求的读者少走弯路,剥丝抽茧,获得更多启发与借鉴。

说起源代码分析,其实几年前市面上出现过一些此类话题的图书,不过基本上是印上大段源代码加上几句注释了事,读者可能会有吃到注水猪肉的感觉。而本书的读者对这一点大可放心,书中代码只是点到即止,相对环保多了。

后记:此书编辑够用心的,这里这个案例可见一斑。

EOF

三十学艺与 Linux Networking Cookbook

这本《Linux Networking Cookbook 》(中文版) 是译者冯亮(aka, hutuworm)的赠书。 600 多页的书一个人5个多月搞定,翻译本是一份儿苦差事,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定力做不下来,而其细致从译者终校可见一斑。

搭建Linux防火墙、使用Linux路由、使用Nagios监控网络、和自动网络安装服务等章节,对于一个系统管理员来说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或许有人觉得我用搜索引擎直接找这些不就成了,不过,恕我直言,现在能搜到的技术信息多半零零散散,缺乏准确性。而其它一些看似生僻的章节也或许什么时候也能遇到,比如搭建 VoIP 服务器这一章就是个绝佳的教程。很多时候,我们最欠缺的是把Linux 用到刀刃上。有这样的一本书放在案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想到的时候就读几页,慢慢的也就啃完了。

经常有人问我类似”我从现在开始学习某技术还来得及麽?” ,其实我哪里知道。我们的确有句俗语叫做”三十不学艺”,可看看这本书的原作者 Carla Schroder 到了37 岁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现在是一名技术顾问。国内也有王江民老师 38 岁自学电脑,进而开发出 KV 系列杀毒软件。可见,学艺并不怕晚,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终有所成。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这本《程序员的自我修养》比较有趣,真的没想到会有技术书籍这样命名的。与其中一位作者聊过一次,得知他为写这本书下了很多功夫。至少他自己的实践和提炼过程就体现了一个程序员的自我修养吧。

此书我能看明白的是《Linux共享库的组织》这一章,这和我过去的技术背景有一点点关系。如果折腾数据库软件,那么几乎不能回避 Unix 操作系统共享库的知识。但这部分东西又很少有专门文章说明。网络上搜集资料又零零散散。看完了这一章倒是补充了一下这个知识点。建议 DB 相关的技术人员不妨找来这本书读一下这一章节。

然后顺着书中提及的几个参考信息又找到了几篇文章。平面印刷因为无法像 HTML 那样提供超链接,所以作者如果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或者参考文章则是最好的了。这一点上,这本《修养》做得不错的。看完这一章的另外一个感想是做技术的,的确需要多加一些软修炼,对一些常见的东西能做点刨根问底的傻事情。慢慢慢慢,也算有些修养了吧。

书名总让人想起《喜剧之王》里面一些喜剧情节,和那本不得不提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这可能也是中国知名度相当高的一本但是没几个人看过的书)。周星驰有过一段话,”《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我以前就看过,但一点都看不懂!有人告诉我,如果五年之后再看,可能会看懂一点,十年后会更懂一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有些事情,大致如此。另外,也期待作者5年,10年后能够对此书进行修订更新,不知作者到时对这本书又是怎样的一个看法。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作为战略的体验

隽辰的译作《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第二章的一个小节《新奇的陷阱》很有意思。书中举的例子是某个银行在个人业务服务网站提供天气信息(这当然是业务领导的异想天开)。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你认为银行提供这个服务有价值麽?

答案是这是个糟糕的产品设计。尽管这东西看起来应该有价值,用户怎么能不需要天气预报呢? 是的,用户需要天气预报,但是银行业务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服务其实就是个奇怪的混搭。一个新奇的服务或者功能看起来似乎应该能起到该领导预想的作用。但实际上,用户很难体会您的”用心良苦”。做新奇的而无用的东西简单,而对用户更有用的东西做起来反而更难。

这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篇李宁公司销售专家的一处细节,”放弃了大批量采购大黄、大紫服装的打算,其选择的颜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蓝黑白三种颜色。什么样的颜色最终会进入减价区?──所有那些古怪的颜色。”。什么产品会最终被用户抛弃? 所有那些自作聪明的”创新”。这或许会对我们有点启发吧。

处处讲究创新的公司,各个都挖空了心思研究新产品,而不改进已有产品、不提升既有产品对用户的亲和力、不提升已有产品的价值,就变成了熊瞎子掰苞米。如果是遵循战略的创新,那可能算作真正的创新。否则的话,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一种炫技和自我满足罢了。写到这里,似乎和标题没什么关系嘛。其实我要说的是,如果不犯这些错误,那可能需要把用户的真正体验作为一种战略。而不是把所谓的创新作为战略–毕竟这么做的人和公司太多了。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