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MyLife

2014 年个人总结

2014 年就要过去了,相比失去的东西,这一年我收获很多。

今年最重要的是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在当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欣慰的了。女儿苇杭茁壮成长,平添了很多快乐。

去年计划里的事情完成的并不好,包括写书的计划,看新的一年是否有可能完成吧。

这一年失去了猫泽西。养了十年,生病离开了。先是莫名生病,瘦,找不出具体原因,可能只是太老了吧,我知道有些事情无法改变,情深不寿,以后不打算再养宠物了。

今年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之前习惯做的事情上,写的文章数量也锐减。算下来,一年在个人站点更新的文章才几篇,而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也是说放下就放下了,虽然已经有几十万读者,但也只是保持相对固定的更新频率即可。频繁的更新写作很消耗人的心智,需要一点时间沉淀思考才好。做了一些顺水人情,看哪位朋友写得好就帮他们推荐一些读者过去,算是赞助了吧。长文章写少了,但朋友圈流水账倒是写了一大堆,完全是信息噪音。或许我应该控制一下。

公司到了一个新阶段,拿到腾讯投资的 7000 万美元的投资。前后过程还不到两个月,非常顺利。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消息让不少人很惊讶,包括公司同事,平时很平淡的做事情,完全想不到公司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对我来说,其实算是水到渠成。感谢腾讯公司认可丁香园团队的价值观,自当努力,不负使命。做一点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这个行业已经够脏了,需要有个团队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团队管理有得有失吧,顺利找到了不少很优秀的人才,也有人离开团队。这一方面要比去年好一些。团队规模比去年年底大了不少,用之前的管理办法已经行不通,需要做一点改变。这是个挑战。

勤于思索的好处是终于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赚钱不重要,创造价值重要。对于「创业」这件事情,自己这一年领悟到很多。我一直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创业者,用创业者的心态和思维去做事情。我对对贡献有激情,对回报有信心。

年底的时候我创建了一个私人邮件列表,付费订阅,现在已经有几十人加了进来,计划上限是 1000 人。我定期通过邮件列表写一下我对创业相关事情的文章,分享给订阅的朋友。集中话题写点东西。或许能把去年没完成的事情做完。(订阅费 1000/人, 微信转给我即可,前提是你有我的个人微信)

我的 2014 榜单:

年度致敬:… 没什么可以致敬的,除非致敬我自己。这一年有太多我看不懂的东西了;

年度媒体: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微信号:DingXiangYiSheng . 我们团队用最笨最土的办法做的最可信赖的医疗健康科普内容,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业界良心,适合所有人订阅;

年度图书:吴军《文明之光》;

年度电影:贾樟柯《天注定》。候选: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情感;

年度音乐:蒋明《啊朋友再见》.

Goal

2015 年的 TO-DO List 如下,工作和生活两方面。虽然生活体验方面需要做加倍的努力才行。

  1. 寻觅人才.

这几年都是一样,丁香园技术团队仍然需要方方方面的人才,我们一直缺人,年年都缺. 目前最需要的是运营方面的牛人。

长期招聘,人数上不受限制。如果你认可丁香园做的事情,想做点对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请考虑加入我们的团队。另外,2015 年,医疗和健康的风口已经到来。风口来的时候,猪也能飞。如果真的把你吹起来,起码要能做到扑腾扑腾不掉下来才行。

  1. 产品研发

新的一年的方向:面向大众群体的「丁香医生」,网站、移动 App、移动平台全面推进。尝试做一款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患矛盾的产品。从目前来看,我们还只是做基础的内容建设,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新的产品形态进行尝试。

几年的引而不发,终于等到时机了,除了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其他什么能够让我兴奋。

  1. 生活体验.

物质更为丰盈,但是没一点乐趣。2014 一年也没机会出去旅游,有点遗憾,甚至我自己也没怎么出去参加各种活动。新的一年至少要多出去几次,带家里人,尤其是带女儿多体验一下这个世界。

多看一些值得看的书,适当锻炼,改掉自己晚睡的毛病。现在已经恶化到每晚两点多入睡,很糟糕。

最后,祝愿你能在新的一年能完成所有的计划,不要像上面那张图里说的那样,嘿。

致谢:感谢各位朋友们在 2014 年给我的帮助,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帮到你。如果我帮不到你,我会做一些会让你潜在受益的事情。

感谢那些美好的事情,期待更为美好的事情。

EOF

此文位于 MyLife,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2013 年个人总结

2013 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这一年有我忘不掉的一些事。

我最好的产品于今年八月九号面世: 女儿出生,起名「苇杭」。这个名字来自《诗经·国风》,「谁谓河广 一苇杭之」,这句话有一种达观的寓意,我很喜欢,其中的「杭」也有在杭州出生的意思。女儿出生前我总没来由的各种担心,直到听到她的哭声我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感谢我那伟大的老婆大人,感谢家里人对我们的支持和照顾,现在女儿四个多月了,茁壮成长。我对她最大的期望就是将来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

今年有不少时间用来运营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了,在最初的那段时间里,这是一件非常有乐趣的事情。现在回顾一下,这一年在这个事情上还是花了大量业余时间,说不消耗精力是不可能的。因为「小道消息」的缘故,经常被当做「自媒体人」来对待,以至于还接受了一些采访,后来我觉得自己还是应该从这些事情上抽身出来,各种喧嚣的声音其实和我无关,我只需要写东西就可以了,如果实在没时间或是厌倦了,就休息一下。

我在「小道消息」上犯过的最大的错误是不该去弄那个「小道盒子」。初衷其实是好的,希望能帮助一部分人看看墙外的世界,但实际操作起来却事倍功半。几边不讨好,用户用起来问题多,反馈到我这里我也处理不了,然后到技术支持方,也就是我的合作方那里,资源又的确不够,给他们也带去不小的麻烦。最终导致这个产品很失败 – 如果说是一个产品的话。而收益呢? 也算有一点点,最后基本也都补贴到里面去了。现在总结这件事,可以说给了我很大的教训,差点把人品折腾光。有那个精力我完全能做很多更重要的事情。

这一年在微博上打了不少嘴架,可谓树敌无数,新的一年,当戒之慎之。

今年我所负责的技术和产品团队从目标上看,做得还不错,比如我们的移动 App 方面,去年计划的移动产品几乎都做完了, Web 产品改进也不少亮点,我觉得很欣慰,但是,凡事就怕有个但是,过程并不好。而且,技术团队在下半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人员流失。虽说部分团队成员的新机会都不错,但我觉得团队还是有问题。如果团队有问题,责任肯定在我。你看,有那么多时间写「小道消息」,哪有精力管理团队? 虽然我还没收到这方面的指责,但我觉得如果有的话,我也无从反驳。对于团队同事的离职反馈,有责改之,无责加冕。毕竟这是个还算开诚布公的团队。很庆幸能把这个氛围保持到现在。

团队方面我最大的失败还是资深人才的引入方面,很悲剧,接二连三的错过了好几次机会,痛心疾首不足为过。或许,投入程度还不够,也或许,引入牛人也需要缘分吧,另外,公司发展也要跟人的能力相匹配才好,继续等机会。我相信我们做的事情的价值。

经济上的收益还算过得去。不过一位老大哥的话还是对我有触动:「钱不是好东西,但有了更多的钱,很多事情也就能解决了」。至少对我来说,他说的对。所以,还是要保持一点赚钱的欲望较好,早日自由。

我的 2013 榜单:

  • 年度致敬:记者们… 接触到了不少媒体记者,了解他们的苦与痛,很多优秀的人正在逃离这个行业,可是这个社会不能没有「扒粪者」;
  • 年度媒体:小道消息 主要是我通过小道消息获取了更多消息;
  • 年度图书:吴军《浪潮之巅》新版,候选:Remote
  • 年度电影:宁浩《无人区》;
  • 年度音乐:张悬《玫瑰色的你》,好吧,我居然小清新了一回.

2014 年的 TO-DO List:

1. 寻觅人才.

丁香园技术团队仍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 数据方面的人才.
  • 搜索工程师.
  • 优秀的 PHP 工程师.
  • 运营方面的人才. 无线互联网运营,社区运营. 有医学背景就更好了.

长期招聘,人数上不受限制。如果你认可丁香园做的事情,想做点对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请考虑加入我们的团队。另外,这个行业的大形势真是一年比一年好。尤其是今年的政策出台,更是绝对的利好消息。

2.产品研发

新的一年的方向,重点是数据以及内容,只能说到这里了。方向在那里,能否把东西做好,并且做出价值,的确有点难度和挑战。

3.生活体验.

多一点时间陪陪孩子和家里人,需要慢下来。锻炼身体,跑步,Plank,都挺适合我的。今年身体已经是最近五年最好的一年,老毛病复发的次数少了很多,还要加大锻炼强度。此外,有必要对生活做一点简化,2013 年浪费时间的烦心事不少。还有,一时发神经「乞讨」了一堆手机和电子产品回来,体验这些东西挺费时间的,而且还欠别人人情。以后应该不做类似的事情了。

我会把我写过的比较有价值的内容整理出一本书,估计内容会很短,先出电子版的吧,这样比较环保。也节约读者的时间 – 如果真有读者的话。

最后,祝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能不再为空气和食品担心,虽然我知道这有点难,但总要多一点希望不是。能移民的早点走吧,先去打打前站也好。

致谢:感谢各位朋友们在 2013 年给我的帮助,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帮到你。

感谢那些美好的事情,期待更为美好的事情终将发生。

EOF

此文位于 MyLife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大学琐忆

{
继续走
继续忘记
在我没有意识到的青春
}

前两天抽空看了《致青春》,这电影票房不错,消费怀旧,有票房很正常。现在是个怀旧的时代。人们对未来没有信心,加上对现状不满,当然就会掀起怀旧之风。

看了之后有点不明白电影到底说的是什么时候大学的事儿,对于一些细节,觉得功课做得不够足,我抬杠说或许编剧没上过大学,当然,这跟导演也有关系,毕竟赵薇上的大学跟普通的大学不太一样。

我是 97 年上的大学。那个时候大学还没扩招。学校里面还有不少伪满洲国时代建的房子,红砖砌的,很有时代感。据说前几年有剧组去取景,发现还剩下唯一一个宿舍楼没来得及拆,总算找到了一点时代气息。现在都已经拆光了,建了一些新大楼,实话实说,非常难看。

师范大学,女生比例偏高不少。隔壁是一所工科大学,在那边,女生是稀有动物。两个学校之间的院墙有个大豁口,方便两校学生流动。

男女生宿舍不准随意进出,每年也就是五一十一元旦之类的法定假日那几天,可以互相参观一下,一般还都是结伴进出,宿舍大妈跟特务一样的对访客进行严格登记,想浑水摸鱼几乎是不可能的。

每到这个时候,男生都赶紧把自己寝室收拾得干净一点,怕被女生笑话。其实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临近毕业的时候,绝大多数男生寝室还是挺干净的,没那么脏乱。毕竟几个人在那么小一个空间,如果脏乱,没法住人了,同学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还是不错的。

大学四年,一个寝室住八个人,当然难免磕磕绊绊,但总体上还好。那时候非常羡慕研究生,研究生一个寝室四个;博士生,一个寝室住俩人,其中一个还经常不在…你想想…

食堂,第一年还去吃早餐,但粥总是那么稀,馒头又那么硬,油条又吃不下去。后来就不记得去不去吃早餐了。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年在食堂吃早餐的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窦唯的两首歌,《上帝保佑》和《窗外》。

前面的三年,食堂还没改造,每个人要自己带饭盆,蔚为大观。早晨上课路上,每人手里拎一饭盆,勺子在里面丁零当啷的响个不停,现在想想,实在是好笑。记得是快毕业的时候食堂改造之后,总算不用了。

大学前两年,男生女生谈恋爱的相当少,后面两年成指数上升,但还是有不少哥们儿到毕业的时候也没追过异性,当然也就没谈过恋爱。我记得很清楚的一个事是,大四毕业前,有几个哥们儿在水房发现了半盒杜蕾斯,几个人以科学的态度研究了一下这玩意儿到底怎么用。我后来经常开玩笑说,大概我们是最后一批纯洁的大学生了。再到后面,就…

我上学的时候一个梦想就是把隔壁工大的礼堂租下来放一场平克·弗洛伊德的演唱会,喜欢看的就进来,免费。但那时候实在是穷啊,真的没钱,经常寅吃卯粮。

说到了平克·弗洛伊德,当然要说说打口带。每个系总有几个喜欢听摇滚的家伙,他们又总会特熟悉这个城市那几个卖打口磁带的那几个据点。经常神色可疑,行色匆匆,出没街头巷尾… 淘来的尖货又让很多并不怎么喜爱摇滚的假货开始接受这些噪音。当然摇滚不都是噪音,绝大多数都没美妙,但绝大多数听摇滚的都是从听噪的开始的。我在学校买的第一张专辑是涅磐的 Nevermind,听完的感觉是…不够噪,现在我都不好意思说这事儿。

至于电视机? 宿舍内当然不可能有。宿舍大妈大爷控制这些家用小电器的办法很简单,电压不够. 你自己弄个稳流器都不管用。更别说电脑了,我大三暑假攒了一台组装机,结果在宿舍开机之后电压不稳,五分钟重启一次,把我心疼坏了。真他奶奶的,这一点我到现在还不能原谅这所大学。

电器不能用,当然也不可能像电影中那样弄出个电炉子,这可是大杀器,如果被发现肯定要记过。小酒精炉才是居家旅行必备之物嘛…

小酒精炉去哪里买? 学校出门旁边的小区有个早市。我们宿舍一度还办了一个临时小卖部。每周派两个人去早市进货一次,买一些零食什么的回来。通知其他寝室: 我们小卖部开张了。到了晚上,有饿了的也出不去寝室了,直接过来买。没人收钱,明码标价,自己往盒子里面扔。别说,这么的还真的赚了一点钱。可这点钱没过多久,一个女同学生病,商量买点啥呢,买花吧,买了一大捧花送去了…以后,小卖部经费不足,歇了。

小卖部当然有卖方便面,泡方便面就要开水。宿舍里没开水,要去统一的水房打开水。宿舍八个人,八个暖水瓶,每次至少要去俩人,水房门口,好家伙,排队的长龙,好不容易排到了,每人拎回来四壶,动不动还要把胳膊伸平,这是看少林寺留下的后遗症,当然,这多少需要一点力气的,但经常看到有人拎着六个回来,这是超级牛人,仰视。据说还有提八个的? 难度太大。至少我想象不出来怎么拿。

卧谈会聊的那些话题不说大家也都知道。有人在听收音机,有人听随身听。收音机两档经典的节目,一个是郭阳音乐杂志,这个叫郭阳的女子懒洋洋的声音还算好听,起初一直以为播音的台词都是她自己写的,后来才知道,直接找杂志照着念的,时不时的能听到一两首摇滚,算是听这个音乐节目的唯一动力。另一个是青雪讲故事,卫斯理的数部作品都被她讲出了鬼故事的效果。随身听,爱华的牌子算贵的,有人估计还记得。

每个系照例都有所谓的「四大名捕」,监考特别严的,一般还都是老太太。话说当年我们有一门 5 学分的主科感觉要挂了,几个兄弟在宿舍愁啊,怎么度过这个难关? 临场打小抄肯定会被抓,怎么办? 宿舍兄弟有一位一拍脑袋,我知道那老师住哪儿,要不咱们在胡同口躲着,带个大麻袋,一过来,套上去,胖揍一顿,不能监考不就行了? 当然是引起众兄弟大笑,但也看出来把大家都逼到什么份儿上了。后来呢? 怎么过了? 人家根本就没传说中那么严,睁一只眼闭一支眼,没难为这些难兄难弟。

宿舍的角落里总会躺着一把吉他,多是红棉牌,买回来的那些日子,房间里充斥着噪音,问舍友能否听出节奏,答曰:声儿挺大。有些人渐渐没有了耐心任由琴身落满灰尘,有些人抱着某种漫无目的的坚定信念继续弹下去,最后不出意外的,会用它来赢得女生们少有的那一点倾慕。

一本卷了边的盗版《白鹿原》从一个寝室流转到另一个寝室,从一个人的手中换到另一个人手中,每个人看完之后都是一声叹息。不少人都是上大学以来第一次看完一部长篇小说。宿舍楼下面的租书屋最频繁被借出的书总是武侠和言情。金庸琼瑶亦舒倪匡雪米莉… 多少年之后,你才在网络上看到香港女作家「雪米莉」原来是几个大老爷们儿的笔名。

时隔多年,你还记得室友对普通的方便面的各种做法,面,调料,热水,调整加热的时间,调料放置工序,各种味道,干拌面尤其令人回味,甚至比楼下小卖部的微波炉加工过的泡面还好吃。这时候另外个馋鬼在旁边可怜兮兮的说:「这两天,我没来,赶上大哥你发财;你发财,我借光,你吃面来我喝汤」,这个「乞讨」口诀对干拌面就不奏效了。后来,这位兄弟把这个泡面的做法带到了非洲。

楼下小卖部现在想起来倒是像个小酒吧,几个小凳子放在橱窗边,可以坐在上面吃东西,或是喝啤酒。本地产啤酒以高中奖率闻名,买一瓶,看瓶盖,中一瓶,打开,看瓶盖,继续中,再来一瓶。运气好,喝够之后带着一个中奖的瓶盖走,下次接着喝。

说起吃食,两校之间有家不小的私人饭馆名曰「金三角」,之所以叫这名字,大概是处于一个三不管地带。之所以说「私人」,因为学校附近的店铺皆受学校管辖。金三角特色菜「南烧茄子」量大,味美,价廉,一份足够两个人吃。老板与老板娘皆豪爽,顾客盈门,从这些穷学生口袋中也赚到不少钱,据说,那几年赚了两百多万。只是传闻,不可信。在拆迁大潮中,这家违章建筑当然也不存在了。时隔多年,很多人都很怀念这家店。

没什么变化的,还有校园中那个湖,夏天荷花开得茂盛,拥挤的程度跟校图书馆自习室开门前的队伍似的。冬天,滑冰课就在这里上,摔了很多个跟头也没学会。有一次,半夜里有几个家伙还过来偷着凿冰窟窿捞过鱼。

湖名静湖。

经常有个精神不太正常的三十余岁的女人从校园跑过,跑着跑着还会冷不丁的喊一声,初次见到感觉挺吓人。后来大家也都习以为常了。没有人知道这个女人的确切来历,只是隐约听说他男朋友出国之后把她甩了,让她大受刺激。由于常年跑步,体型尤其匀称,大概是这个学校里最健美的一个人了,只是没有人记得她的长相。再后来,这个女人不知所终。

很多人也在酝酿着出国,但那几年,所有抱着这个想法的人似乎都过得不太顺利,有丢了学位的,有学习压力过大导致精神过度焦虑的…甚至我背了几天 GRE 单词,因为自习室寒冷,引发了关节的毛病,这么多年一直倍受煎熬。这是一个魔咒。

图书馆自习室总是不够用,因为不想和人抢,所以一个学期也不去一回,偶尔去找个人,却总被里面的场景震惊,惊叹这么多人上了大学还在刻苦学习,深受触动之下,走到图书馆又借了几本小说回去。记不清借过多少图书,以至于图书馆的几位老师都认识你了,她们误以为你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那些书上现在还有你留下的特定的记号,可能是在 20 页前后。

有些人在图书馆遇到情缘,据说,隔壁二哥就是在图书馆因为抢座位认识了准二嫂。后来,跟我们预期的故事结局不太一样,或是是跟所有故事结局一样,他们,没有终成眷属。聚散离合。后来这些人离开校园,奔向社会这所更大的学校。

有人出国,有人教书,有人继续读书,有人相夫教子,有人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有人做了警察去抓流氓,有人至今单身。他们努力工作,赚钱,买车,买房,旅游,谢顶,减肥,发福,结婚,生子,生病,离婚,二婚… 柴米油盐,草木一生。

怀旧是一种时代病,尤其是这一代人的病症。

{
你走的时候没有带走美猴王的画像
说要把他留在花果山之上
行囊里只有空空的酒杯和游戏机
门外金沙般的阳光它撒了一地

再不见俯仰的少年格子衬衫一角扬起
从此寂寞了的白塔后山今夜悄悄落雨
未东去的黄河水打上了刹那的涟漪
千里之外的高楼上的你彻夜未眠

兰州~总是在清晨出走
兰州~夜晚温暖的醉酒
兰州~淌不完的黄河水向东流
兰州~路的尽头是海的入口
}

EOF

开头歌词:汪峰《青春》
结尾歌词:低苦艾《兰州,兰州》

此文位于 MyLife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碎片化时间与我的阅读习惯

分享一篇我前一段时间写给《城市画报》的一篇文章。做了一点修订。因为这是媒体用稿,所以请其他媒体不要转载。

前一段时间传出 Google Reader 即将关闭的消息,引发了不少讨论。我对这个事情颇有点不以为然,都什么时候了,忘掉这玩意儿吧,现在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工具和阅读习惯都需要改变了。

我曾经是 Google Reader 的深度用户,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大约要起码要花两个小时浏览各类文章。不过自从 Google Reader 上一次改版取消社会化推荐的功能之后,阅读效率和质量就急剧下降了,因为自己要花一定的时间筛选值得读的内容,投入产出不好。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阅读也不可避免的被「碎片化」,以我个人来说,在手机和平板电脑上的阅读时间越来越多。手机目前一个主要的内容获取渠道是微信。我订阅了不少微信公众帐号,因为这类信息一般是即时性比较强,所以更适合快速浏览,如果发现某篇文章值得细读,我会邮件发送到自己的邮箱,留作备份或是后续处理。

{阅读碎片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所以我们还是最好认清这个事情,并且拥抱这种碎片化}

我自己运营了一个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目前已经是互联网行业内读者最多的一个帐号,每天在准备内容之前需要读完读者给反馈过来的所有信息,虽然有些狂轰滥炸,但其中不乏有价值的内容,因为是集中时间批量处理和回复,所以目前还能处理过来。很少去看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内容,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大部分都是垃圾信息,不值得花时间阅读。另外,我也从来不觉得朋友之间的推荐会产生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倒是一些素不相识的行业专家推荐的内容更有权威性。这也是我搭建 Startup News 这个实验性的工具的原因。目前已经能够帮用户筛选到每天值得阅读的行业相关信息。

在笔记本电脑上发现的有价值的长文我会通过 Pocket(该工具的前身是 Read It Later) 这个服务保存归档,内容同步到手机和 iPad 上。每周会选一个空闲时间集中精力阅读。类似 Pocket 这样的服务另一个好处是能够一定程度上提升阅读的体验。有一类内容的阅读必须在电脑上进行,那就是技术类的文章,因为一边阅读一边要查询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的内容不适合通过手机或是平板设备阅读。

阅读也需要信息归档管理,类似 Delicious 的服务现在用的不是很频繁了,Evernote 和 Pocket 更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

微博上有一些图片格式的长微博,有价值的就一键保存到花瓣网上,顺手打个标记,便于后续查找。虽然我在微博和 Twitter 上关注了不少人,但我不会读完所有的消息,而且这也没有必要,这并非不尊重我关注的这些朋友,我相信有价值的信息会再次浮上来。有时间看一眼,没时间就算了,盯着时间线不停的刷新不会得到什么有质量的内容。

{我在微博上关注了 2700 多人,很多人一听这个数字就会皱眉,能看过来么? 我的解决办法是在 Chrome 上安装启用「眼不见心不烦」与「微博急简」两个扩展,眼不见新不烦里面过滤设置关键字,比如星座、陆琪、抽奖等等,然后就会发现一大部分垃圾信息直接过滤掉了,如果发现某一类信息干扰还比较大,继续增加关键词,稍微训练几天,剩下的信息基本就差不多了,实际的有效信息量并不大。集中看的话,并不耗费多少时间,当然我也不建议阅读整个 Timeline 里的所有内容,没必要。}

电子书的阅读方面,「唐茶」和「多看」两家目前做的各有千秋,唐茶做得极致,但内容不够丰富。多看书店里互联网相关内容的多而全。遗憾的是,买来的电子书有些到现在还没看完。

以上是我的一些阅读习惯。需要强调的是,不管在电子设备上阅读了多少文字,纸质书对我来说依然有最好的阅读体验。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这一点。

后记: 以上这些只是我个人的经验谈。对于我个人在新媒体上的各种尝试,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否有什么秘诀秘而不宣。其实根本没什么,我写 Blog 已经快十年了,现在还在保持一定节奏的更新;至于 Twitter ,也玩了六年多,曾经一度也是有点影响力的中文用户;在微博上,我也属于深度用户。所以微信能做到这样并不稀奇,完全是力气活儿和积累,实际上,内容写的也没那么好。而且,我也的确考虑是否要关掉这个帐号,后来信息管理太费劲了,不看又感觉对不起各位读者。

EOF

此文位于 MyLife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