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 Coders at Work 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名的程序员,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编程了。
读这本书是从 Brad Fitzpatrick(Memcached的作者) 的采访开始的,因为整本书里面他最年轻,Brad 在 1980 年出生,能够跻身一群业界技术前辈中间是非常惹眼的,他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5 岁。整本书里面采访的一些程序员,也多半都是在高中之前就接触计算机并且被 0 和 1 的世界所吸引。国内现在仍活跃的一些顶尖程序员,比如云风、章文嵩,也都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实际上很多资深的程序员在一起,几乎都会谈到 Apple II,这是一代 IT 人的技术启蒙之门)。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话,那么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可能已经积累了 10000 小时的实践经验,意味着他已经跑在很多同行的前面。而如果对计算机接触较晚的话,那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自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进行实践,也就是我们经常读到的那些国内第一代程序员的典型故事:整天泡在机房蹭机器,通宵达旦。最近这个 10000 小时的说法因为《异类》这本书的火爆而再次流行起来。就我个人的理解,类似写程序、下围棋之类的事情要实践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
“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用在计算机这个领域或许有点绝对,毕竟大卫·卡特勒 这样的牛人在 20 多岁才开始折腾计算机的,国内也有王江民 39 岁学计算机的励志故事。不过不要忘了,那是什么时代? 此一时,彼一时。看这本Coders at Work 至少能够警示我们,其实没那么多天才,大家眼中的天才也都是经过数年的苦功夫才熬出来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会发现这本书里面受采访者的父母有很多也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接触到很多技术方面的信息,对于以后的投身 IT 行业有一定影响。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硬逼着孩子去整天上什么音乐舞蹈之类的学习班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啥太大的帮助,除非有兴趣才会达到足够的练习实践时间,否则孩子自己也会疯掉的。
–EOF–
又及:有伟人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要我看更好一点的做法应该是,把计算机早点扔给娃娃。
国内教育机制是个大问题,很早沉迷程序到考大学就麻烦
赞 Fenng ~
把计算机早点扔给娃娃
没办法。
像我这样的,早已经落后了。
只能成虫,不能成龙了。
但即使成虫,还是想变成一条美丽的虫,比如蝴蝶。
确实出名要趁早,大学时候身边比较牛的几个人也是很早不接触计算机,喜欢上写代码的。
学学编程来防身也不错。处理一些工作中机械劳动还是很自得其乐的。就好像会英语可以查阅外文资料,但我却不会因此成为翻译。
环境对娃娃很重要啊,我们那时候也要有的扔才行。我们出生的时候连电话都没有,更别说电脑了。后飞的鸟并不等于没有机会,作为职业IT人,我们还是应该多学习,多充电,不能因为起步迟就放弃搞IT,那是不理性的。
我不这样认为,要举例说明少年学计算机有出息的能举出很多,没有出息的恐怕也消失在公众视线之外了。
我也听说一些人很小就接触计算机,也在信息学竞赛中拿奖,但是编程水平也很一般。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小神童现在也没听说有多大的作为。
“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以前小学电脑室贴着,是小平同志说的,启蒙教育的确很重要,但国内的计算机精英教育却很畸形,均已竞赛为指导,而不是以应用为指导,说白就是应试模式。不知fenng有否听说Topcoder上令人高山仰止的娄教主,可惜了这位算法牛人,有没听过他有做出什么突出应用和创新理论呢?也许,里面数学的意味多于计算机,这也难怪,国内对coder有民工的偏见。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只有有兴趣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在别人看来非常枯燥的东西.. 才可以不计受益的投入..
言传身教对小孩的影响应该远远超过很多不切实际的学习班,,
我们这些从偏远山区来的,20多岁才接触计算机的穷二代,岂不是永无出头之日了? 呜呜….
@donghao
把编程作为工作还是可以的,但是要给 IT 这一领域作出贡献,还是比较难的。毕竟都有生活压力。
也希望更多的程序员有空给小朋友做些小软件,像绘画工具类的游戏类的都可以。现在国内的大环境越来越好,美国小朋友不仅有环境,可以选择的软件产品还是很多的。
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以为我是学编程学的比较早的.
我从13岁开始学编程,竟然一上来就开始学Java,到现在学了两年,虽然说学了十几门语言,可学得好的就Java和C,唉,差距啊.
我也早就发现这个问题了,但是对于我们农村出身的人来说玩电脑那是奢侈,只有到了大学才会真正的接触计算机,真正的迷上编程也需要段时间,只有作出更多的努力了。
说得好!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我认为主要是小时候的计算机方面教育才是关键,我小学就买了电脑,不过一直当作游戏机用,中学时就拨号上网,不过也没有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大学读了计算机,却越来越对计算机失去兴趣。
哎···
@dodge
楼教主如果去Google做算法设计,绝对不亚于Google的算法工程师。
OI算是5大学科竞赛里面搞的还算好的,出来的学生没有太废柴的,相比其他几门竞赛好多了,毕竟高考不考这个,能比出来的都是为了兴趣。
计算机的理论基础就是数学模型图灵机,算法和数据结构本质上也是离散数学的东西,搞数学也没有错。
要说创新,算法领域实在是很难创新,能解决的基本上都解决了,NP问题则是千年数学难题第一位,没那么好搞,不过在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2006全国决赛上,哈密顿通路问题被一位大牛用规约成一颗树然后求树的宽度方法在5小时内解出了,虽然有概率问题,不过解不出的情况极少,至少在比赛过程中10个数据(最后一套数据达到10^5),他全部解出,连吴文虎教授也震惊了。好像是郭华阳还是杨弋大牛解出来的我不记得了。
学习了!谢谢
把计算机丢给他们,希望他们不要用来玩网络游戏..
呵呵~
看来得让我们家娃娃先学起来了。
我认识一个很快手的程序员,江苏盐城人,因为极度偏科,连高中也没有考上,但是他数学很好,可以去做教授,计算机相关的英语也很好,算是一个活字典+活手册。现在香港打工,月入60K。
我高中才第一次见到电脑,只上了一次打字课就没再碰过
苦读后上了大学,和那些信息竞赛保送的同学一起学计算机,没有差距才怪。这就是起点不同带来的不公平竞争,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无奈。
在成功的人群中去寻找他们的共同点,然后去总结一些真的可以遵循的“原则”和“准则”,这本身的做法就是荒谬绝伦。
世界上可以通往成功的殿堂的路途千千万,但是,最终的坚持和毅力才是成功的关键!
推荐3 idiots这电影,很不错,对学生很有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