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Geek

技术人员如何”正确”的浪费时间?

苹果产品用户要浪费时间,你就应该这样做:买个有锁的 iPhone ,每天刷几百次威锋网等待越狱或解锁,看到新 App 就安装,程序提示更新立刻升级;有新的固件(哪怕是 β 版)就压制不住升级的欲望;每次 WWDC 提前几个礼拜就关注,坚持看完所有 Keynote 和文章,然后到 Twitter 或是微博发表评论,再在微博上收听苹果产品有关的 ID…

Linux 操作系统用户如果要浪费时间,你就应该这样做:编译一个”更快”的内核;通过源代码编译 Firefox / Chromium ;反复调整字体;不停的美化桌面;闲着没事就跑一下APT更新一下程序;和 Windows 用户打嘴仗;

Windows 操作系统用户如果要浪费时间,你就应该这样做:安装杀毒软件并且按照提示更新;定期扫描病毒和木马;安装个360,不停根据提示更新软件,优化系统,每天查看开机速度击败了全国多少的电脑;重新安装操作系统;跟 Linux 用户和 Mac 用户打嘴仗;

开发人员如果要浪费时间,你就应该这样做:不停的寻找一个更趁手的编辑器,反复尝试不同的配色;尝试最新的语言;买个更好的显卡”挖矿”–比特币;和其它语言用户打嘴仗;

Mac 用户如何浪费时间?在Mac上跑一个Windows 虚拟机,再跑一个 Linux 虚拟机;上网购物用Windows,写代码用Linux;Mac OS X?不用。

有些方法可能是”普适”的,建议再灵活组合。

恭喜你,这些都是”正确”浪费时间的办法。

EOF

信息过载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是个伪命题。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人应该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多到无法想像。尽管这样,我还是相信,对信息的处理还是会让很多人困扰。

如果要减少信息对自己带来的困扰,有哪些可取的途径呢?

克服信息贪婪

你想得到更多,实际上恰恰相反,越想得到更多,真正得到的有质量的内容就会更少。尝试克服对信息的贪婪,有些信息不去主动获取对你影响也会很大。

适度使用工具

工具有的时候时候只是为了减轻个人的负担而存在。不能因为有了工具而变本加利的陷入更多的信息当中。比如,Google Reader 是个不错的 RSS 阅读工具,合理使用会减轻阅读过程中的交互。可如果订阅了过多的 RSS ,反而会使信息泛滥。

现在从 Google Reader 的数据趋势看起来,”推荐”要远比”过滤”有效。通过用户的人工推荐形成的信息流要好过人工设置的过滤方法。说起”社会化推荐”,国内 玩聚 的团队也在做着不错的尝试。

远离信息噪音

离开门户新闻频道,对比一下:一天看 1000 条新闻与一天不看任何新闻,都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所以,远离新浪这样的新闻门户对自己是最大的解脱。当然终极手段是远离网络。我相信看我 Blog 的人都是网虫,而网虫的信息过载都是网络带来的。

另外,我以前很少点击 IM/eMail 里面传来的连接(最近一年倒是对这方面有所放松)。很多话题帖其实没什么看头。不过是满足以下好奇心而已。

远离社会网络

现在可以说满大街都是 SNS 。登录任何一个类似站点 ,都是满屏幕的状态信息,实际有价值的信息比例非常少。我也尝试了不少网络服务,唯一一个坚持在用的就是 LinkedIn 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说到 Twitter ,对于 Twitter,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或许不应该说,因为国内不能正常访问这个也许不存在的网站…

其实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多少算是过载? 是信息过载还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超载? 恐怕很难界定,在互联网时代,你一个月接触的信息量要比没有网络时候一年的还要多。但是这所谓的负载是否真的带来了严重问题?

这是 2 年前没写完的一个帖子,今天捡起来发现还有参考价值,做了一点补充,发布出来吧。

EOF

Oracle 代码中的 Radiohead 歌词

这是我接触 Oracle 这么多年来最有趣的一件事儿。

刚才在邮件列表中看到一位叫做 Dennis Yurichev 的安全研究人员提及在 ORACLE.EXE 这个文件代码中包含有 Radiohead 乐队 Creep 这首歌的歌词,立刻验证了一下,果然:

$ strings oracle.exe | grep radiohead
I'm a creep, I'm a winner,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 radiohead

没错,真的是 Creep 这首歌的歌词。Radiohead 颇受 Geek 程序员的喜爱。看得出加入这段代码的程序员对这份工作并不是很满意…”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另外,原歌词是 I’m a weirdo(古怪的人),而不是 winner ,估计是随手写错了。

这位 Dennis Yurichev 还给出了伪代码:

#define STRING "I'm a creep, I'm a winner,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I don't belong here - radiohead" 
kfasSelfTest_update() { kfasOpen (...);
somestruct.somevalue=STRING;
kfasUpdate (somestruct);
kfasClose (...); newstruct=kfasOpen (...); if (strncmp (newstruct.somevalue, STRING, ...)!=0) { // raise error 99999? kserec1(99999, 1, ...); kserec2(99999, 1, ..., STRING, 1, ...); return 0; };
kfasClose (...);
return 1;
};

据说是 10.2.0.1 之后才有,可能和 Oracle ASM 特性有关,不知道这是 Oracle 哪一位程序员的杰作…

EOF

我最喜欢的 Radiohead 作品还是 Paranoid Android …

此文作者:, 位于 Geek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编程要趁早

在阅读 Coders at Work 这本书的时候,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成名的程序员,都是在很早的时候就进行编程了。

读这本书是从 Brad Fitzpatrick(Memcached的作者) 的采访开始的,因为整本书里面他最年轻,Brad 在 1980 年出生,能够跻身一群业界技术前辈中间是非常惹眼的,他什么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5 岁。整本书里面采访的一些程序员,也多半都是在高中之前就接触计算机并且被 0 和 1 的世界所吸引。国内现在仍活跃的一些顶尖程序员,比如云风、章文嵩,也都是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触计算机(而实际上很多资深的程序员在一起,几乎都会谈到 Apple II,这是一代 IT 人的技术启蒙之门)。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计算机,并且对计算机产生兴趣的话,那么到了上大学的时候,可能已经积累了 10000 小时的实践经验,意味着他已经跑在很多同行的前面。而如果对计算机接触较晚的话,那么发现了自己的兴趣之后自然要投入大量时间去进行实践,也就是我们经常读到的那些国内第一代程序员的典型故事:整天泡在机房蹭机器,通宵达旦。最近这个 10000 小时的说法因为《异类》这本书的火爆而再次流行起来。就我个人的理解,类似写程序、下围棋之类的事情要实践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质变。

“二十岁不成国手,终生无望”,用在计算机这个领域或许有点绝对,毕竟大卫·卡特勒 这样的牛人在 20 多岁才开始折腾计算机的,国内也有王江民 39 岁学计算机的励志故事。不过不要忘了,那是什么时代? 此一时,彼一时。看这本Coders at Work 至少能够警示我们,其实没那么多天才,大家眼中的天才也都是经过数年的苦功夫才熬出来的。

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会发现这本书里面受采访者的父母有很多也都是理工科出身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耳濡目染接触到很多技术方面的信息,对于以后的投身 IT 行业有一定影响。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硬逼着孩子去整天上什么音乐舞蹈之类的学习班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没啥太大的帮助,除非有兴趣才会达到足够的练习实践时间,否则孩子自己也会疯掉的。

EOF

又及:有伟人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要我看更好一点的做法应该是,把计算机早点扔给娃娃。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