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写一封「用户体验」良好的求职邮件

昨天抛出了一个话题: 如何写一封「用户体验」更好的求职邮件,让 HR 或是招聘者对你顿生好感。

我之所以要写这个话题,是因为我在处理求职邮件的时候,就深受「用户体验」不好的困扰,很是头痛。从求职者的角度上说,你的目的是让招聘方(一般是 HR)从数十封甚至上百封简历里把你筛选出来;从招聘方的角度上看,则是如何从数百封简历里筛选出感兴趣的人。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求职邮件要传递足够丰富恰到好处的信息。

我给出的一些注意事项如下:

1.先注意收件人用什么邮箱。举个例子,如果收件人留了 Gmail 的邮箱,标题怎么写? 写多长合适? 正文第一句话应该是什么? 不明白为什么,打开你的 Gmail 看一下,如果你有 Gmail 的话。

2.如何避免求职信进入收件人垃圾箱?

3.你的邮件发送出去,收件人收信之后,看到显示的名字会是什么? 中文名? 英文名? 还是火星文? 不知道怎么设置的话,翻看一下邮箱的帮助。为什么有人讨厌求职者用 QQ 邮箱? 我想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用 QQ 邮箱的人「名字」那个地方显示的都有问题。

4.你谋求什么岗位? 如果是 HR 处理你的邮件的话,每天面对很多种岗位的求职信,怎么知道你是针对哪一个岗位求职?

5.针对谋求的岗位,你最关键的优势是什么? 最关键的技能是什么,最关键的经历是什么? 用一两句话写出来,写在邮件正文里。

6.你的简历能够让接收者方便的打开么? 你用的是 Word 简历还是 PDF 格式的简历? 如果对方电脑没安装 Word 怎么办? 你用的简历文档是怎么命名的? 是简单的写了「简历.doc」还是「你的名字-技能-求职职位.doc」,你知道类似后者的格式会让 HR 节省多少时间么?

7.你还在用前程无忧那种老掉牙的简历模板么? 说实话,那个模板真的已经让无数招聘者审美疲劳了。尤其是有些人根据那个模板填写的还不够认真。

8.你有必要在正文里深情款款的贴你的所谓求职信么? 还是以「尊敬的公司领导」作为开头? 很多时候都没必要。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我很少去看简历中的求职信。当然会看邮件中的正文,如果看到不那么肉麻又令人感兴趣的内容,而且还没什么错别字的话,肯定会加深印象。

9.你的邮件,接收者在手机上也能很方便的阅读么? 不确定的话,自己发给自己,然后测试一下。你邮件里的附件,接收者在手机上也能方便的查看么?

10.如果招聘方终于打开你的简历看了,对你感兴趣,准备通知你面试。你猜,通知你之前他/她最关心什么? 当然,你可能猜不到。绝大多数人会需要确切的知道你现在在哪个城市的哪个区,是否能方便的过来面试。问题是,你写清楚了么? 没有的话,那就写明你现在在哪个城市发展,当下,人在哪里。你是否愿意到招聘方所在的城市或是区域发展。

怎样算是「用户体验」良好? 就是你做的事情必须为对方考虑,而且,你的确考虑到了。

点击「更多信息」可以看到我以前发的招聘信息。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警惕偷懒的智力判断

这么多年来,听到或看到过无数人重复过如下的所谓论断:

1.微软是一家邪恶的公司。
2.腾讯靠抄袭获得的成功。
3.淘宝能做起来,因为上面都是假货。
4.小米这么牛因为营销做得好。
5.陌陌是个「约炮」工具。
6.美剧《纸牌屋》的火爆是因为大数据。
7.创业,「得屌丝者得天下」

以上并非全部类似的论断,如果要列举的话还有很多。在任何场合,如果我遇到有人在对我阐述上述观点,基本上我会觉得这是个不动脑子的人。包括很多业界大佬,毫无创见,人云亦云,跟着他们,直接被带到沟里去了。

互联网行业流行的这些脑残观点的特点是将很复杂的事情用一两个基本的原因来概括,这样倒是易于传播,也容易被受众接受。不好意思,这其实就是智力上偷懒的表现,这些人中的大多数智商并不低,只是对复杂的事物不愿意动脑子罢了,有个现成的观点拿来就用,省时省力。重复听到多次类似论断之后,潜移默化的直接拿来当成自己的「观点」,再去口沫横飞的对别人讲。

有必要警惕这样的思维判断,这种「偷懒」对你不会有任何好处,只会干扰你的认知,阻碍你做出正确的判断。

EOF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新浪微博的衰败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16 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微博相比 2012 年底用户规模下降 2783 万人,使用率降低。我在微博上调侃道:「在有关部门打击下,在微信的蚕食下,在微博产品经理的努力下,终于完成了一年下降 2783 万人这一宏伟目标。」

最近半年来,已经看到过数次第三方机构发布的分析数据,报告微博的用户活跃在下降,但是新浪一直对外否认这个说法。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这次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得出来的,或许具有一定的可信度,目前也还看不到微博对外澄清。

我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数据是:微博的五亿用户中,大约有 80% 都是从来不登录的,日活跃用户从 2013 年年中的 6000 万跌落到现在的 2500 万。这个数据如果是真的,则更惨一些。(所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到的数据即使包括腾讯微博,新浪微博的用户下降也是相当大的。)

据说微博估值最高时达到 100 亿美元,但 2013 年 4 月底,阿里巴巴宣布以 5.86 亿美元收购新浪微博大约 18% 的股份,估计是 30 多亿美元,又经过大半年的折腾,从前面的业务数据来看,目前的估值或许要更低。反观微博的学习对象 Twitter,强敌林立之下居然保持了独立,不但各种业务数据一路走高,2013 年成功 IPO 之后股价也一路上扬,目前市值已经超过 300 亿。

有人说微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微信崛起之后在不断蚕食微博用户,也包括我文章开头的那句调侃。微信的冲击毕竟只是外因。微博面对的外部问题,Twitter 同样也有。Twitter 面对的外部挑战不比微博小,有 Facebook(包括 Instagram )的虎视眈眈,有 WhatsApp、Snapchat 对用户时间的争夺,但 Twitter 依然做到了增长。

Twitter 面对的内部问题也不少,核心管理层连续不断的动荡,公司内斗激烈,先后换掉几任 CEO;服务稳定性一度面临绝境,接二连三的网站宕机让用户抓狂,直到收购 Summize 团队之后网站稳定性才得到很大缓解;产品改进也曾一度停滞不前;从营收上来看,直到第三任 CEO 走马上任,才有了第一笔实实在在的收入。

而微博呢? 从微博创建到现在,虽有经历高层调整,管理层基本上还是比较稳定;技术团队足够优秀,有效支撑了微博的高速发展;产品能力也「一度」很优秀,短短一段时间内就吸收了 Twitter 以及类似产品的所有优点;营收虽然一直也不见起色,但至少商业化时间相当的早。

从以上对比来看,微博优势相当之多,之所以变成现在这样,归根结底还是自己要把自己玩死。

在我看来,Twitter 虽然产品并不那么好 – 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但 Twitter 至少做对了一件事,那就是始终保持简洁,如果 Twitter 也像微博这样开发出一大堆功能估计也活不到今天。而微博在产品方面「一度」优秀之后则开始走向繁复。令人嘲讽的是曹国伟当初决定做微博据说是因为产品形态简单,如果他能预见到微博变成今天这么复杂,或许会做点别的吧。在 KPI 驱动之下,或者说在管理层的贪婪之下,作茧自缚,微博团队成功弄出来一大堆绝大多数用户根本不用的垃圾功能。

这些垃圾功能出来之后,运营团队惊喜的发现他们找到了用来赶走用户的有力武器。用我过去的一句话说,这帮家伙「以骚扰用户为己任」。举几个特别蠢的例子:任由各种抽奖信息占据用户的时间线,任由各种营销号的内容长期占据排行榜,接连不断的给用户发各种私信内容,这种运营不是竞争对手派来的么? 就是这样让用户不胜其烦,加速了用户的流失。

同时期的微信,则在尽可能的控制产品上的欲望,尽可能的不叠加功能,尽可能的打击各种干扰用户的行为,尽可能的压制各种营销手段对用户的骚扰。微信在拉用户,微博则在「赶」用户走。

引入阿里投资之后,微博更是义无反顾的把自己成功的变成了淘宝的流量来源,变成了大一号的「蘑菇街」「美丽说」,这又加剧了用户的流失。更为好笑的是,现在微博又成功的把自己变成了「来往」的流量工具和新用户入口,而「来往」则在加紧的蚕食微博的用户,别说这只是个「干爹」,就是亲爹也不能这么祸害儿子的,微博不死谁死?

我曾经一度假设微博有可能在数据上变现,有那么一段时间以为微博会在广告和搜索技术上发力,结果看到的结果却是在广告技术上毫无建树,现在看起来是直接用淘宝的广告平台了。而搜索上呢,我听到的未经证实的消息是曾经把搜索技术部门卖给了云云网,结果人员流失不少,然后过几个月又买了回来。经过这么一折腾,这方面变现的能力大打折扣。

微博针对个人用户的增值服务问题也很严重。比如我自己也是付费会员,但付费之后,除了关注用户数能增加之外,没有任何比普通会员更有价值的地方,那么用户付费的动力来自哪里? 广告照样显示,不管是 Web 页面还是移动客户端上同样有广告,各种骚扰信息照旧。

模仿微信的公众帐号功能到现在看则是彻底的失败,对微信来说,公众帐号是通信功能上内容补充,而对微博来说,内容叠加内容,这有什么意义,除了给用户造成更大的困扰。当然,微博过去一年也不是没作对过事情,对「中 V」 的扶植就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希望在 2014 年能加大力度,以便刺激优质内容的生产。可惜,对用户「正确」的事情做的太少了。

所有这些如果归结成一个问题的话,那就是新浪微博的初心和方向已经失去,变成了没有「核心价值」的东西。

不要误会,即使到今天,我依然认为新浪微博的潜力巨大,仍然是当前不可替代的一个工具,微博的有些属性依然是微信无法取代的,我自己也依然是微博的重度用户,我坚信微博依然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如果微博的发展历程是一场足球比赛的话,这只一度被看好的球队的上半场,踢得还算精彩,但到了下半场,很明显出现了一些致命的策略问题。用足球评论员常用的句式来说「留给微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此文首发:百度百家.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流行词儿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行业都会出现几个流行词(Buzzwords),比如「大数据」「3D 打印」什么的,围绕这些流行词又会引发无数的口水。我把这些流行词都放到屏蔽列表中了,刚才看了一下,在屏蔽列表中的词汇如下: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3D 打印、智能手表、Siri、Tesla、自媒体、谷歌眼镜…

有这样一类创业者,云计算火的时候他做云计算,总理强调物联网的时候他要做物联网,大数据来了他做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热他又转身移动互联网,现在,他们开始热衷于探索 3D 打印,据说,已经能成功打印出鞋拔子了。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非要屏蔽呢? 回答是我想避免有些流行词的过度干扰。围绕着这些概念,已经产生了过量的信息,比如「云计算」,实际上我看到过的云计算的介绍已经足够多了,物极必反,让我生厌。

Technology-Adoption-Lifecycle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概念我在合适的时间点去了解也来得及。对于每年涌现出来的新词来说,如果对他们归类的话,见题图,基本上都属于「创新者」(Innovators) 这个阶段,有些甚至都还没到早期接纳者(Early Adopters) 的阶段,但我们却用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的热情去迎接他们,对 Tesla 的关注就是这样,这是某种意义上的「错位」。

还没消费到产品的时候却过度的消费了该产品的信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浪费,说句不好听的,有这个时间干点啥不好?

EOF

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