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论大公司的通病

兴之所至的写了一下我对 BAT 三家公司的看法,有位大佬留言说,不如写一下大公司的通病。这倒是提醒了我,很好的话题,任何大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独特的问题,也有些问题有共性。我列几点跟大家探讨。

一. 过度管理

绝大多数大型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都是过度的,这话不算夸张,有些管理者甚至把管理本身当成唯一的工作任务,更有甚至,只盯着上一级主管的喜好做事,糟糕至极。

管理并非不重要,但如果管理者都在为管理投入太多精力,没人盯着产品的话,慢慢的大麻烦就出来了。腾讯的马化腾先生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腾讯的这一痛处:「我们发现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事业部,甚至一个小部门的领导会非常热衷于管理,确定架构、指定谁负责什么、开会、确定 KPI、定期考核,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这个问题既然腾讯有,当然阿里和百度也会有,所有大公司都会有。

管理者的职责之一是给团队提供服务的。如果不能让团队更好的工作,反而设置了条条框框只为了团队成员能更听话,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个没有活力的团队,没有活力怎么会有创新?

二、迷恋流程

乔布斯曾经说过一段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任何一个经历过灵活的小公司并看着小公司成长为僵化的大公司的人,都会对乔布斯这段话理解深刻。

流程是个好东西,能够防止人重复犯错,流程又是个坏东西,会给你带来犯错的恐惧,一旦这种恐惧围绕着你,你就会更看重流程,忘记事情的本身,忽视产品的问题。流程一旦创建,没有人或是团队能维持那种微妙的平衡,最终会因循守旧而无法应对外界快速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已经够快的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瞬息万变,什么样的内部机制能快速应对外界的变化? 过于僵化的肯定不行。

过度管理的管理者最善于制定流程,用流程来管理流程。他们会把流程变成一套复杂的系统。一家公司之所以变复杂,流程「功不可没」。一个创新者最终会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三、喜欢赞扬禁止批评

喜欢造神的大公司往往会慢慢营造出一种「报喜不报忧」的神秘气氛。消息都是各种赞扬马屁声,却容不得任何负面的意见与批评,对内压制,对外围剿,营造出一片形势大好的环境来。我记得有一家公司的价值观里明确写着「直言有讳」,既然直言,还要有所顾忌,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人直言了,因为直言的尺度很难把握。

集权式管理的公司,一定存在这样的现象:级别越高越正确,随便写一个错别字连篇的内部信都是赞扬声一片,缺乏冷静的反思与批驳。看到有些做法违背公司价值观也不吭声,看到其他部门产品做的不好也怕伤了团队和气而不反馈,这样怎么能形成真正的团队凝聚力呢? 怎么能让团队真的有竞争力呢? 一旦打起硬仗来,必将溃不成军。

总有人说,批评的同时要给出「建设性意见」,这一点我是无法赞同的,在大公司里,敢于批评就是很勇敢的表现,批评本身就是建设性意见,要在批评声中发现建设性的意见与办法。如果设置一个批评的门槛的话,谁还有耐心真的参与到批评中来呢? 你鼓励大鸣大放,我还担心是引蛇出洞秋后算账呢。

四、产品只管生不管养

国内任何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里,都充斥着这种只发布过一个版本的产品或是功能,一旦发布上线,KPI 完成,发布会开完宣传周期结束,团队原班人马接下来就去忙活别的事情了,以后的结果如何,无人关心,产品活的怎么样反而无人问津。

产品生下来,无人继续改进,不能持续改进的产品不可能是一个好产品。只管生不管养,结果是留下一堆烂摊子。即使是那些以产品著称的互联网公司里,这种产品或是功能也是比比皆是,有些产品经理看到这样的问题也是无能为力。

虽说「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但如果派你去打别的仗,即使你想着原来的产品也没有用了,最受伤的是用户。

五、效率低下

一家小公司如果要做某件事情,团队反馈说「资源不足」,那意味着真的没人手做这件事,而一家大公司如果有人说「资源不足」,要么是资源调配不合理,要么是效率过低而不自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嘲讽。

没有任何一家大公司是真的缺乏资源,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上,都远比小公司要丰沛得多。但大公司里听到最多的却是资源问题,这大概是魔咒吧,精英们忙于应付流程,忙于完成自己的 KPI。想象一下,每年年会上还有那么多团队能有资源准备丰富的节目,排练录像,最后演出时候堪比专业表演者,做产品改进产品的时候为何没有资源?

不只是团队层面的资源不足,对于个人来说,在大公司里面,也很难发挥自己的效率。这不是说你工作不忙,实际上很多人每天忙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一些管理者,但他们只是让各种低效的垃圾工作抢占了自己的时间而已,想象一下你经历的各种无效的会议就有体会的吧? 然后你苦笑一声:我也没办法…

以上种种大公司的通病,只是常态而已。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若非致命,或会陪伴整个企业生命周期。除此之外,内斗内耗派系林立什么的,更是大公司的标配,我想这跟人性有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想必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这里就不浪费精力探讨了。

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我想你应该知道警惕什么样的事情了。

祝愿你的公司你所在的公司早日变成大公司,每家大公司都是一头恐龙,而恐龙,终将灭绝。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pp Store 搜索一下「丁香医生」,好应用推荐给家里或朋友,多了解一点医学健康常识,以免被朋友圈谣言忽悠。

此文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公众号二维码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2014 年个人总结

2014 年就要过去了,相比失去的东西,这一年我收获很多。

今年最重要的是家人身体健康,平安度过,在当下,没有什么比这个更令人欣慰的了。女儿苇杭茁壮成长,平添了很多快乐。

去年计划里的事情完成的并不好,包括写书的计划,看新的一年是否有可能完成吧。

这一年失去了猫泽西。养了十年,生病离开了。先是莫名生病,瘦,找不出具体原因,可能只是太老了吧,我知道有些事情无法改变,情深不寿,以后不打算再养宠物了。

今年我并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在之前习惯做的事情上,写的文章数量也锐减。算下来,一年在个人站点更新的文章才几篇,而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也是说放下就放下了,虽然已经有几十万读者,但也只是保持相对固定的更新频率即可。频繁的更新写作很消耗人的心智,需要一点时间沉淀思考才好。做了一些顺水人情,看哪位朋友写得好就帮他们推荐一些读者过去,算是赞助了吧。长文章写少了,但朋友圈流水账倒是写了一大堆,完全是信息噪音。或许我应该控制一下。

公司到了一个新阶段,拿到腾讯投资的 7000 万美元的投资。前后过程还不到两个月,非常顺利。可以说是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消息让不少人很惊讶,包括公司同事,平时很平淡的做事情,完全想不到公司会发展成这个样子。对我来说,其实算是水到渠成。感谢腾讯公司认可丁香园团队的价值观,自当努力,不负使命。做一点对用户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这个行业已经够脏了,需要有个团队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团队管理有得有失吧,顺利找到了不少很优秀的人才,也有人离开团队。这一方面要比去年好一些。团队规模比去年年底大了不少,用之前的管理办法已经行不通,需要做一点改变。这是个挑战。

勤于思索的好处是终于能想明白很多事情,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赚钱不重要,创造价值重要。对于「创业」这件事情,自己这一年领悟到很多。我一直是把自己当做一个创业者,用创业者的心态和思维去做事情。我对对贡献有激情,对回报有信心。

年底的时候我创建了一个私人邮件列表,付费订阅,现在已经有几十人加了进来,计划上限是 1000 人。我定期通过邮件列表写一下我对创业相关事情的文章,分享给订阅的朋友。集中话题写点东西。或许能把去年没完成的事情做完。(订阅费 1000/人, 微信转给我即可,前提是你有我的个人微信)

我的 2014 榜单:

年度致敬:… 没什么可以致敬的,除非致敬我自己。这一年有太多我看不懂的东西了;

年度媒体: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微信号:DingXiangYiSheng . 我们团队用最笨最土的办法做的最可信赖的医疗健康科普内容,毫不客气的说这就是业界良心,适合所有人订阅;

年度图书:吴军《文明之光》;

年度电影:贾樟柯《天注定》。候选:克里斯托弗·诺兰《星际穿越》.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父亲和女儿之间的情感;

年度音乐:蒋明《啊朋友再见》.

Goal

2015 年的 TO-DO List 如下,工作和生活两方面。虽然生活体验方面需要做加倍的努力才行。

  1. 寻觅人才.

这几年都是一样,丁香园技术团队仍然需要方方方面的人才,我们一直缺人,年年都缺. 目前最需要的是运营方面的牛人。

长期招聘,人数上不受限制。如果你认可丁香园做的事情,想做点对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请考虑加入我们的团队。另外,2015 年,医疗和健康的风口已经到来。风口来的时候,猪也能飞。如果真的把你吹起来,起码要能做到扑腾扑腾不掉下来才行。

  1. 产品研发

新的一年的方向:面向大众群体的「丁香医生」,网站、移动 App、移动平台全面推进。尝试做一款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医患矛盾的产品。从目前来看,我们还只是做基础的内容建设,但是很快,我们就会有新的产品形态进行尝试。

几年的引而不发,终于等到时机了,除了这件事情,已经没有其他什么能够让我兴奋。

  1. 生活体验.

物质更为丰盈,但是没一点乐趣。2014 一年也没机会出去旅游,有点遗憾,甚至我自己也没怎么出去参加各种活动。新的一年至少要多出去几次,带家里人,尤其是带女儿多体验一下这个世界。

多看一些值得看的书,适当锻炼,改掉自己晚睡的毛病。现在已经恶化到每晚两点多入睡,很糟糕。

最后,祝愿你能在新的一年能完成所有的计划,不要像上面那张图里说的那样,嘿。

致谢:感谢各位朋友们在 2014 年给我的帮助,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帮到你。如果我帮不到你,我会做一些会让你潜在受益的事情。

感谢那些美好的事情,期待更为美好的事情。

EOF

此文位于 MyLife,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惊人的智力浪费

每次看到 App Store 上那些精美的效率类(主要是时间管理相关)的工具,都要感慨一番:真是他妈的惊人的智力浪费。

一些设计和开发能力超群的人在做一些根本没啥价值的东西,米粒上绣花,现有的一些时间管理的工具已经足够用了,你不可能再做出一个颠覆性的产品来,把一件无聊的事情从 99 分做到 99.1 分能有个鸟用? 设计再精美的日记本也不可能让今人写出王羲之的字来,何况现在用钢笔了,何况那么多人不写字了。在我看来,有些设计师和产品经理们的工作跟那些一辈子研究国学的没啥区别。正如王小波所说「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在微博上经常有一些不错的设计师、产品经理们批评我们的产品,主要是「丁香医生」这个 App,说产品「不好看」「不好用」,遇上这样的反馈,我也无可奈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只好尽量先做到「有用」。我知道你们把大把的时间上都用来做那些非常「酷」的东西来,不过遗憾的是,那些东西并没多大的具体功用。这么说武断吗? 你知道有个词儿叫「重复建设」么? 效率工具真的能提升效率嘛? 我看更多人的时间是在诸多时间管理工具之间把时间浪费掉了,即使能够节省时间,你节省那点时间还不够跑一趟医院浪费的时间多,后者,才是痛点。

到目前为止,医疗健康领域的几乎所有产品都烂 – 这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慢行业,赚不了快钱,需要有一点的耐心,否则还不如去做虚假医疗小广告,那样来钱快。 可就是这样的事儿,你做个产品,被各种喷。喷也没啥,有闲功夫多帮这个行业做点事情呀,这是目前最烂的一个行业,最需要改变的行业,医疗健康关系到每个人,需要更多人进来,一起把这领域的事情做好。

我这又说跑题了。说回来,没事儿别做各种「精美无无用」的产品了。你在这种事情上话费的精力越大,对这个社会的浪费就越大。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大众对医疗的常见误解

在一个行业久了,能慢慢了解到很多有趣的事情,比如今天要聊到的大众对医疗的常见误解,尽管很多人不会承认这些误解。

大众对医疗的误解之一:根据服务态度评价医生医术的好坏。实际上,在中国这环境下,对你态度好的还真未必是好医生。至于说「医生的大众点评」基本是扯淡,如果有人做,张悟本这样的骗子得分无疑更高。同样,公立医院体验都不好,如果你想就医体验好,要么去民营医院,这类医院基本上也很难给你可靠的服务,除非你有足够多的钱可骗,或是去高端的外资私立医院。

大众对医疗的误解之二:生病了总想找最好的医院和医生。哪怕不是什么非常严重的病,也要到处托关系走后门。实际上,在中国这环境下,医术一流的医生资源是稀缺的,意味着你找到了也未必在你身上能花多少精力给你看病,你千里迢迢赶过去被敷衍几分钟得到的诊断很难说那是最好的治疗。这是人性的弱点吧,结果就是导致稀缺的资源更为稀缺。

大众对医疗的误解之三:医生收入高。实际的现状是,医生普遍收入不高,学了那么多年医,工作强度那么大,非常大,比 IT 行业工作强度的大多了,相比之下,那点收入真是一般,IT 这行业,自学半年前端开发技术都张口 10K 的要。很多人喜欢拿金字塔顶端的主任专家举例说他们赚的多,那有什么可比性呢? 任何一个行业顶端赚的都多。

大众对医疗的误解之四:因为自己或亲人被误诊而责怪医生医术没责任心、医术不高明,甚至骂医生草菅人命。实际上,即使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医院的误诊率是一直存在的,而且还不低,英美医疗体系里也存在很高的误诊率。这个误诊率对医生来说,只是概率,但是对患者来说,误诊了就是 100%。正确认识误诊率,有的时候人生是要拼一点点运气。尤其是你生活在一个需要拼运气的国家。

大众对医疗的误解之五:迷恋养生。骗子们的口号是「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听起来是学会了养生就不会生病一样。哪有那么简单,实际上,以癌症来说,老龄化是癌症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癌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升高,跟你是否养生有什么关系? 更多时候,中老年人是被骗子们打着养生的旗号骗了钱而已。近年来,年轻人迷恋养生的趋势也有抬头。真不知道年纪轻轻的不锻炼身体整天养生做什么。

这些误解会有例外么? 当然会有。可是例外不是普遍现象。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