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

这几天陆续有人问我,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替代产品?

我是 Google Reader (GR) 的老用户,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看了一下 GR 的统计,数据显示:「Since October 7, 2005 you have read a total of 158,776 items.」这里面超过 15 万的阅读文章应该有些水分,但多少能证明我一度是一个重度用户。有多重度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大约超过两个小时在上面。可见这个产品粘度曾经有多强,至少对我来说,是粘度最强的一个产品。

自从在 2011 年进行了一次「惊天大改版」之后,我已经无法再频繁使用这个工具了,原因在于,改版之前,好友间「协作推荐」的功能非常好,我可以在每天更新的数千条内容中迅速「发现」我想看的内容,虽然也有很大的信息噪音,比如一直没有对文章去重,但已经足够好用,另外,我也是一个「协作编辑」,我会为关注我的用户推荐我所认可的信息。

改版之后,这个功能直接被阉割掉了。我至今无法理解 Google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次改版,可能是碰上了一个脑残的产品经理,也或许或许就是想关闭这个产品吧。同样的做法在百度空间上我又看到一次…庆幸的是,我不是百度空间的用户。

当然,我理解为什么 Google 最后要关掉这样一个产品,从 Google 的角度上看,关闭是合理的,尽管有少数死忠用户在用这个产品,但这部分用户对 Google 的整个产品体系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或许 Google 的产品策略就是让都去用 Google Plus ,不管你这几百万 GR 忠实用户不买账。

那么关闭之后怎么办?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替代产品? 我个人的建议是,接受这个变化,同时让自己做出改变。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绝大多数 GR 的用户其实都已经是智能手机的用户,而且,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是,我们在移动设备上消耗的时间更长,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从个人电脑向智能手机过度,而且,一去不复返。

RSS 技术为基础的 GR 类产品,并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前几个月参考(山寨) Hacker News 的形态做了一个小工具, Startup News ,最后发现这个产品无法很好的适应移动设备。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悲观的结论是最好忘掉 RSS 这个东西,作为大众用户,不再需要知道 RSS 这个术语,开始接受并且培养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新的阅读习惯。

新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 无论是微博 Timeline 里面也好,微信朋友圈也好,群体协作的推荐依然存在,你可以在碎片时间相对快速的「发现」你应该阅读哪些内容。或许你会被很多垃圾信息干扰,比如各种「鸡汤」,但如果你进行一定的训练,发现这个「群体协作」的模式是依然有效的,谢天谢地。

有不少做技术的朋友会很坚持,他们依然会要求内容提供者给出 RSS ,坚持在电脑上进行「订阅」,好吧,不管什么变化,总会有这么一波人。我给的建议是「拥抱变化」。这个群体应该做为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接受者,而不是食古不化。

Google Reader 已死,一同死去的还有 RSS ,但「阅读」长存。

EOF

此文为我的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发布的文章.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选择者的困境

有这么一家手机生产商,机器刚出来时特别贵,电池续航能力也不行,后来降了价,一度产能还跟不上,操作系统封闭,还是单任务的,后来发布的版本居然还闹出来天线设计缺陷,每次产品发布都神秘兮兮的,即使是现在最新型号的机器也他妈的掉漆,地图还不好用。

靠,这是哪家啊? 千万别买! 这,这是你手里拿着的 iPhone 啊…

你如果只盯着产品的缺点就是这样,世界上没有可买的东西了。

我想起来购买人生第一部手机的困惑,只想买直板的,担心折叠的折叠处断裂,然后去看各种论坛上对直板手机的评测,有的机器据说信号不好,有的电池续航时间短,有的通信录还不支持中文,有的容易掉漆,总之,所有的手机都有缺陷,买一部手机都要这么头疼。最后用了一个相当中庸的办法:用的人比较多的手机问题估计能少点。

我拥有的第一部手机,诺基亚 8210。这部电话的缺陷是,联系人名单不能用中文。如果现在来看,这是非常大的缺陷,不过用拼音反而也挺便利的。一旦用起来,我发现通信录根本没必要用中文。之前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最后,这部手机的结局是这样的:用了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用坏,就丢在了出租车上。

这个经历给我的教训是,即使你购买/选择了最好最心仪的工具,但也未必能发挥出来工具的价值,选择时¹多花费的心思毫无用处。

我也经常劝别人,一个东西你一旦购买了,唯一能止损的方法是提高其利用效率,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来。东西贵不贵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能给你带来多少价值。很便宜的东西如果你根本不用,损失是 100% 的,很贵的东西,如果充分利用,可能会带来更大收益。iPhone 就是这样。

说起利用率,再举个例子,有些人购买相机,在相机品牌型号镜头上大费周章,快门,镜头,各种参数对比来对比去的,但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呢? 基本上拍不了几回照片,即使是拍也不过是一些景点「糖水」片,甚至有的人拍照片的时间,还不如他/她选择相机花费的时间长。

有的做技术的朋友想创业,非要用上业界最牛的的东西倒腾个网站,语言要用最「先进」的,选择用 Go 还是 Erlang 做后端就纠结个没完, Nginx 还是 Lighttpd ? 还要再调研一下,Redis 什么的能用就用上,高并发大容量折腾个好几个月,最后发现,其实就用现成的第三方服务也照样完成做的事情,虽然不够酷,但够用了。

再比如,有的公司招聘人才,按照他们所谓的标准衡量来衡量去,异常挑剔,这个人不够 Open ,那个人沟通能力不行的,总算把符合他们「标准」的人招到公司来,结果是拥抱变化来,拥抱变化去的,做的不过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根本没有把人才的能力发挥出来。

也或许,选择的乐趣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EOF

之前发布于「小道消息」,重新整理.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感受《打造 Facebook》

用整块的时间一口气读完 《打造 Facebook》一书, 王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 Facebook 的五年经验。关于 Facebook,我们从各种新闻上了解了太多了的信息,包括扎克伯格的各种八卦,但是这家公司的内部情况,其实外界知之甚少。比如,Facebook 是怎么招聘的? Facebook 怎么做项目? Facebook 的黑客文化具体都包括哪些? 员工们怎么看待黑客文化? ……   

有的时候能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章,但相对系统的介绍则不多。能有机会一读《打造 Facebook》还是挺过瘾的。有这样的团队,有一群这样的人,才可缔造出 Facebook 这个互联网传奇。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的经验,五年的时间,Facebook 从一家互联网新贵壮大成巨无霸,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团队来说,这个过程有太多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东西。

有趣的是,我在 支付宝 刚好也工作过五年,也是历经支付宝从几十人的 Startup 规模扩增到一两千人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我对支付宝的感受也是从工程师的角度为出发点,对比来看,非常有感触。经历是一种旁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或许只可以「体会」一下。

我想创业团队的技术成员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技术团队各层级负责人必须要读。

EOF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谈谈阿里系的技术积累

喧嚣的双 11 促销活动已经结束,淘宝、天猫、支付宝等阿里旗下的网站在当天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让人瞠目结舌:全天总交易额达到 191 亿,其中天猫132 亿,淘宝 59 亿,支付宝日订单数量超过一亿笔。金额已经超过美国去年”网购星期一”最高纪录,当然也超过今年的黑色星期五的 10.42 亿美元。尽管大淘宝在促销开始的时候服务稍有不稳定,但整天下来服务堪称可靠。这是个值得称赞的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看数据,峰值数据是每分钟 89678 笔交易,峰值时刻一分钟超过 1700 万人民币的交易额,对比之下,eBay 披露的数据是每秒钟 2500 美元(峰值或许会更高一些)。但经此一战,可以说,阿里系在电商领域上的技术积累的确是全球独步了。

阿里系能达到今日的技术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依笔者个人的看法,以下几个先决条件素不能不提:

第一,支付宝、淘宝团队在大规模分布式事务(Transaction) 处理能力上多年来的技术积累,这份经验相当宝贵;

第二,在 2009 年,阿里巴巴骨干传输网 ABTN (Alibaba Backbone Transmission Network) 的建成为整个阿里系子公司的网络服务能力提供了网络基础保障,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运营商级别的电子商务骨干网;

第三,以开源领域技术专家,LVS 项目创建人章文嵩先生加盟淘宝为标志,淘宝在底层基础设施上的技术能力大幅提升,章带领的基础核心软件研发团队基于 LVS 实现高性能负载均衡组件,构建了强大而且高效的 CDN 系统,CDN 系统大量采用低功耗服务器( GreenCompute.org ),绿色节能;

第四,硬件带来的红利。固态硬盘(SSD) 与 PCI-E Flash 等硬件组件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并被大规模应用,为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提供了硬件层面上的支撑能力,可以更加灵活部署,成本更低,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赖于小型机与高端存储的支撑。

第五, 在 2008 与 2009 年大刀阔斧的系统结构改进,比如外界所知道支付宝的 SOA 化,淘宝五彩石项目等,最近两三年仍然在做精细化的提升,但是总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动。

第六,淘宝技术团队对运维能力的掌控与技术积累(为防止阿里云掠美,必须要说一下此事与阿里云无关,各自是独立的团队) ,具备相当灵活的分配调度硬件以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或许有人会指摘限流的问题,要知道,对系统限流的能力也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以前的几次大促活动中某银行网管因为对流量控制措施不当,直接导致核心设施不可用,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在 2010 年与 2011 年的两次双 11 促销活动中,技术团队积累了足够的运维与运营经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准备,而且,通过过去几次”压力测试”,也促使国内银行系统对于网银网关处理能力进行了扩容与改造,否则,按照今天的交易量,各家银行网关也无法承载如此大的支付请求的冲击。

阿里技术团队这几年来,在开源软件研发上进行了很大的技术投入,比如在 MySQL 数据库研发与部署实践上,已经能够有实力解除对 Oracle 数据库的依赖,而本次活动中,最核心的MySQL集群一天共支持了 20 亿个事务,MySQL 核心数据库顶住了每秒钟 10 万次事务、百万次 SQL 执行(不过支付宝最核心的数据库依旧是在 Oracle 数据库 上,淘宝天猫的核心库已经在 MySQL 上)的压力;在 Java 核心技术上的技术投入,针对业务特点优化定制的 JVM (TaobaoJVM) 已经在淘宝、天猫等网站上线,全部替换了 Oracle(Sun) 官方 JVM 版本,成果显著,并已经逐步反馈到开源社区中去;再比如淘宝在 Nginx 基础上改进的 Web 服务器 Tengine … 此外,淘宝根据电子商务业务自行研发的各种关键组件,比如流控与防攻击模块等,也对这次成功大促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技术团队在开源软件领域的投入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现在来看,此乃相当有前瞻性的举措,值得肯定。阿里技术团队正在试图掌控整个网站体系中的所有组件的核心技术,这将是一个趋势。

最后,技术的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团队。阿里巴巴数年来在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领域吸引了不少业界技术专家,如王文彬,章文嵩等,造就了一批顶尖技术牛人,也培养并且储备了一大批技术人才,锻炼了一个有实战经验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正是这一批踏实肯干的技术人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后记:或许有人说这是在神话或者神化淘宝技术团队,应该说,以上只是客观事实。国内想跟淘宝同台竞技的团队,更应该反思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并且少走一点弯路。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12306 该向淘宝学什么?.

EOF

此文已经刊发于《创业家》杂志 2013. 1 月刊.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