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流行词儿

每隔一段时间这个行业都会出现几个流行词(Buzzwords),比如「大数据」「3D 打印」什么的,围绕这些流行词又会引发无数的口水。我把这些流行词都放到屏蔽列表中了,刚才看了一下,在屏蔽列表中的词汇如下: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3D 打印、智能手表、Siri、Tesla、自媒体、谷歌眼镜…

有这样一类创业者,云计算火的时候他做云计算,总理强调物联网的时候他要做物联网,大数据来了他做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热他又转身移动互联网,现在,他们开始热衷于探索 3D 打印,据说,已经能成功打印出鞋拔子了。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非要屏蔽呢? 回答是我想避免有些流行词的过度干扰。围绕着这些概念,已经产生了过量的信息,比如「云计算」,实际上我看到过的云计算的介绍已经足够多了,物极必反,让我生厌。

Technology-Adoption-Lifecycle

另外一个原因是有些概念我在合适的时间点去了解也来得及。对于每年涌现出来的新词来说,如果对他们归类的话,见题图,基本上都属于「创新者」(Innovators) 这个阶段,有些甚至都还没到早期接纳者(Early Adopters) 的阶段,但我们却用早期大众(Early Majority)的热情去迎接他们,对 Tesla 的关注就是这样,这是某种意义上的「错位」。

还没消费到产品的时候却过度的消费了该产品的信息,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浪费,说句不好听的,有这个时间干点啥不好?

EOF

这篇文章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微信号: 「WebNotes」.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

这几天陆续有人问我,Google Reader 关闭之后怎么办?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替代产品?

我是 Google Reader (GR) 的老用户,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去看了一下 GR 的统计,数据显示:「Since October 7, 2005 you have read a total of 158,776 items.」这里面超过 15 万的阅读文章应该有些水分,但多少能证明我一度是一个重度用户。有多重度呢? 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天大约超过两个小时在上面。可见这个产品粘度曾经有多强,至少对我来说,是粘度最强的一个产品。

自从在 2011 年进行了一次「惊天大改版」之后,我已经无法再频繁使用这个工具了,原因在于,改版之前,好友间「协作推荐」的功能非常好,我可以在每天更新的数千条内容中迅速「发现」我想看的内容,虽然也有很大的信息噪音,比如一直没有对文章去重,但已经足够好用,另外,我也是一个「协作编辑」,我会为关注我的用户推荐我所认可的信息。

改版之后,这个功能直接被阉割掉了。我至今无法理解 Google 为什么会做这样一次改版,可能是碰上了一个脑残的产品经理,也或许或许就是想关闭这个产品吧。同样的做法在百度空间上我又看到一次…庆幸的是,我不是百度空间的用户。

当然,我理解为什么 Google 最后要关掉这样一个产品,从 Google 的角度上看,关闭是合理的,尽管有少数死忠用户在用这个产品,但这部分用户对 Google 的整个产品体系来说,实在算不了什么。或许 Google 的产品策略就是让都去用 Google Plus ,不管你这几百万 GR 忠实用户不买账。

那么关闭之后怎么办? 有什么可以推荐的替代产品? 我个人的建议是,接受这个变化,同时让自己做出改变。

现在已经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绝大多数 GR 的用户其实都已经是智能手机的用户,而且,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是,我们在移动设备上消耗的时间更长,阅读习惯正在发生彻底的变化。从个人电脑向智能手机过度,而且,一去不复返。

RSS 技术为基础的 GR 类产品,并不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我前几个月参考(山寨) Hacker News 的形态做了一个小工具, Startup News ,最后发现这个产品无法很好的适应移动设备。观察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悲观的结论是最好忘掉 RSS 这个东西,作为大众用户,不再需要知道 RSS 这个术语,开始接受并且培养新的信息获取方式和新的阅读习惯。

新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 无论是微博 Timeline 里面也好,微信朋友圈也好,群体协作的推荐依然存在,你可以在碎片时间相对快速的「发现」你应该阅读哪些内容。或许你会被很多垃圾信息干扰,比如各种「鸡汤」,但如果你进行一定的训练,发现这个「群体协作」的模式是依然有效的,谢天谢地。

有不少做技术的朋友会很坚持,他们依然会要求内容提供者给出 RSS ,坚持在电脑上进行「订阅」,好吧,不管什么变化,总会有这么一波人。我给的建议是「拥抱变化」。这个群体应该做为新技术和新趋势的接受者,而不是食古不化。

Google Reader 已死,一同死去的还有 RSS ,但「阅读」长存。

EOF

此文为我的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发布的文章.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选择者的困境

有这么一家手机生产商,机器刚出来时特别贵,电池续航能力也不行,后来降了价,一度产能还跟不上,操作系统封闭,还是单任务的,后来发布的版本居然还闹出来天线设计缺陷,每次产品发布都神秘兮兮的,即使是现在最新型号的机器也他妈的掉漆,地图还不好用。

靠,这是哪家啊? 千万别买! 这,这是你手里拿着的 iPhone 啊…

你如果只盯着产品的缺点就是这样,世界上没有可买的东西了。

我想起来购买人生第一部手机的困惑,只想买直板的,担心折叠的折叠处断裂,然后去看各种论坛上对直板手机的评测,有的机器据说信号不好,有的电池续航时间短,有的通信录还不支持中文,有的容易掉漆,总之,所有的手机都有缺陷,买一部手机都要这么头疼。最后用了一个相当中庸的办法:用的人比较多的手机问题估计能少点。

我拥有的第一部手机,诺基亚 8210。这部电话的缺陷是,联系人名单不能用中文。如果现在来看,这是非常大的缺陷,不过用拼音反而也挺便利的。一旦用起来,我发现通信录根本没必要用中文。之前的担心是完全多余的。最后,这部手机的结局是这样的:用了不到一年,还没来得及用坏,就丢在了出租车上。

这个经历给我的教训是,即使你购买/选择了最好最心仪的工具,但也未必能发挥出来工具的价值,选择时¹多花费的心思毫无用处。

我也经常劝别人,一个东西你一旦购买了,唯一能止损的方法是提高其利用效率,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来。东西贵不贵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能给你带来多少价值。很便宜的东西如果你根本不用,损失是 100% 的,很贵的东西,如果充分利用,可能会带来更大收益。iPhone 就是这样。

说起利用率,再举个例子,有些人购买相机,在相机品牌型号镜头上大费周章,快门,镜头,各种参数对比来对比去的,但实际生活中的使用呢? 基本上拍不了几回照片,即使是拍也不过是一些景点「糖水」片,甚至有的人拍照片的时间,还不如他/她选择相机花费的时间长。

有的做技术的朋友想创业,非要用上业界最牛的的东西倒腾个网站,语言要用最「先进」的,选择用 Go 还是 Erlang 做后端就纠结个没完, Nginx 还是 Lighttpd ? 还要再调研一下,Redis 什么的能用就用上,高并发大容量折腾个好几个月,最后发现,其实就用现成的第三方服务也照样完成做的事情,虽然不够酷,但够用了。

再比如,有的公司招聘人才,按照他们所谓的标准衡量来衡量去,异常挑剔,这个人不够 Open ,那个人沟通能力不行的,总算把符合他们「标准」的人招到公司来,结果是拥抱变化来,拥抱变化去的,做的不过是一些边边角角的事情,根本没有把人才的能力发挥出来。

也或许,选择的乐趣在于过程,不在于结果。

EOF

之前发布于「小道消息」,重新整理.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感受《打造 Facebook》

用整块的时间一口气读完 《打造 Facebook》一书, 王淮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 Facebook 的五年经验。关于 Facebook,我们从各种新闻上了解了太多了的信息,包括扎克伯格的各种八卦,但是这家公司的内部情况,其实外界知之甚少。比如,Facebook 是怎么招聘的? Facebook 怎么做项目? Facebook 的黑客文化具体都包括哪些? 员工们怎么看待黑客文化? ……   

有的时候能看到一些零零散散的文章,但相对系统的介绍则不多。能有机会一读《打造 Facebook》还是挺过瘾的。有这样的团队,有一群这样的人,才可缔造出 Facebook 这个互联网传奇。这是一份非常宝贵的第一手的经验,五年的时间,Facebook 从一家互联网新贵壮大成巨无霸,对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团队来说,这个过程有太多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东西。

有趣的是,我在 支付宝 刚好也工作过五年,也是历经支付宝从几十人的 Startup 规模扩增到一两千人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我对支付宝的感受也是从工程师的角度为出发点,对比来看,非常有感触。经历是一种旁人无法模仿的东西,或许只可以「体会」一下。

我想创业团队的技术成员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技术团队各层级负责人必须要读。

EOF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