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读书

《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

最近读了两本关于唐朝的书,《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虽然我平时很少看电视,也知道最近已经从清朝辫子戏开始向唐、宋、明大跨度的转移了。而《贞观之治》与《大唐帝国》则分别作为电视剧剧本、蓝本(《大唐帝国》是《贞观长歌》的蓝本)。对照看还是有意思的。前者的作者是阿城、孟宪实,我买这本书回来倒不是受了最近央视《百家讲坛》的影响,完全就是因为阿城,我是阿城迷,他老人家写剧本,自然要瞧一瞧。

如果对比这本书糟糕的装帧来说,内容简直是出乎意料。看前几页会让人产生”这对话怎么这么现代这么垃圾?”的想法,继续看下去才真觉得该拍案叫好。阿城是讲故事的能手,对于这个版本的武门之变,几乎是我看到过的最精彩的了,一步一步的交代得有板有眼,有根有据,而且与後文中的承乾谋反遥相呼应,刚好一个轮回。另外,书中的一些情节(比如李世民派人去偷字帖)穿插安排恰到好处,看似闲笔,其实不然。如果是其他历史剧估计就虚构个人物来点儿女情长什么的啦。

作为编剧的的阿城阐述过关于这个剧本的缘起,并强调了他的一些观点:

……正在横店拍摄的《汉武大帝》仍旧是流行的明清帝王戏的样式。我于是相应建议创建中古的影像。”中古”这个说法尽管在史学界有争论,但它对于区别尤其是明清这样的近古还是清楚的。宋代终于确立了桌和椅的生活方式,这之前,唐人是跪坐为主,小几小案为主。宋代写字开始伏在桌上,这之前,唐人都是执麻纸卷跪着写,也因此古无大字。棉布在宋代开始大量使用,这之前,唐是麻丝皮革的世界。
  
如果认真做的话,这些都会带来美工设计上的改变,虽然不明白的人会认为这不是日本的影像吗?但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在于流行中的尤其是清朝帝王戏,更尤其是戏说戏,其中的自称”奴才”,搞到奴才自己将肉麻当有趣。中国古来不是这样的意识,古来统治阶层讲的是社稷,社稷不是宗庙。君是社稷之君,臣是社稷之臣,孟子甚至表达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满清时,确实有被称和自称”奴才”的规定,但是孟子早就说过”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鲁迅先生论奴才,秉持的正是这一点,他老人家是亲历过满清啊。
  
中古时期的唐初,李世民和大臣之间的社稷意识,与上古有相通的地方。魏征的犯颜直谏,李世民的纳谏,来源也在他们的社稷意识。也是由于有这样的意识,才有贞观之治。贞,是坚定不移,又通正。

阿城也说了电视剧拍出来已经”不是他的立场“。看剧本,的确阿城有以情节为主的倾向,但是呈现给读者的还是李世民的个人形象,变成了”歌颂唐太宗”的”历史正剧”了。而且,我感觉对于魏征的笔墨似乎过多,感觉差点变成”刘罗锅”之类的人物。

对于《大唐帝国》这本书,我觉得评论界可能给的评价过高。毕竟是写给日本人看的书,交代了太多关于日本的东西,还不如改名叫做《大唐帝国兼论与日本之关系》算了。语言上也因为是翻译的缘故,又隔阂了一层。

对《贞观之治》的一个疑惑(以前听评书留下的毛病): 书中说,李世民弓第一,尉迟敬德矛无敌,前者是有什么根据么?

EOF

《大坝经济学》是一本沉重的书

大坝经济学


《大坝经济学》书影.

偶然看到《大坝经济学》出版了修订版。
前年的时候,我买到了一本 2001 年的版本。此书的英文名字 Silenced Rivers: The Ecology and Politics of Large Dams,这是一本被迫沉默的书,在国内将出版时,正是三峡工程如火如荼的时候,此时如何能容忍负面声音? 甚至有人称

在一位麦考利先生的笔下,水坝、水电被描绘成万恶之渊薮,是人类所干的最愚蠢的事情,人权、污染、腐败、贫困、浪费…,所有的社会丑恶和经济危机都和水坝连在了一起

所以《沉默的河流》变成了《大坝经济学》。
作者麦考利毫无疑问是个水坝反对者,但是他这些反对的观点是客观的,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的,是根据一个个惨痛的事实得出来的。那些即将成为现实的预言建立在已经发生的惨痛教训之上。
建立水坝这样的工程,不可能符合”帕累托”改进(经济发展,部分人受益,但没有人利益受损), 退一步呢? 会符合”卡尔多——希克斯改进”么(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利益受损,但是总的收益大于总的损害)? 从书中统计的数据看,既得利益者都是承办建设的那些公司,而受损失的则是在水坝附近生活的居民,弱势群体。总的“总的收益大于总的损害”么? 百万移民 的损失与 “千年大计” 之间的轻重如何衡量 ?
从生态的角度上来说,所有的水坝都必然会带来水流域生态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一旦产生就几乎是不可逆的。水坝越大,影响越大,所以有人怀疑重庆地区的高温与三峡有关也是一个很合理的假设。
灾难面前,总会有借口说这是多少年不遇的灾害,河流是沉默的,没有人为它辩护.
EOF

《兄弟》–充其量是网络文学的水平

余华的《兄弟》”下半部的上半部”终于在《收获》的 06 年第二期看到了。躺在被窝里看了一个小时,看完,感觉还是–失望。
按理说,余华对 80 年代的生活应该拿捏得很准才对,可我实际看到的确实不符合逻辑的胡说。李光头作了福利厂的厂长。在每个工人月工资只有 18 块的年代;吃个苹果都是奢侈的 80 年代;买个自行车都要到处走后门打破脑袋的 90 年代,整个厂子一共 14 个残疾人(两个瘸子,三个傻子,四个瞎子,五个聋子)加上一个完整的李光头, 居然能够一年上缴 “五万七千两百二十四元”的利润. 而且,第二年达到 15 万之多. 利润这么多,靠的是糊纸盒子,如果都是做艺术品的还差不多。这是天方夜谭么? 余华阿,你该去学学算术阿,我只能称你为”经济大师”了。

继续阅读

我的读书”历史”

很小的时候,还没上学呢,比较有印象的一本书叫作《神州擂》,讲的是爱国豪杰痛扁外国人的故事,主人公叫做东方一杰, 有些看不明白(主要是不认识几个字),但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小学1年级,小人书《碧血剑》、《东周列国志》懵懵懂懂,好奇,就翻来看,认字实在是不多,嘿嘿.
小学2年级,《冰川天女传》港版的,繁体竖排版,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这个版本?一直到现在我还认为这是梁羽生写的最好的一本书之一,也就是写出了金世遗心底的孤独和那与生俱来的自卑。当然这是我后来感觉到的,当时看的时候繁体字认得不多,旁边要拿一本字典。
小学3年级,有一本小人书《战病菌》写的几乎就是近现代医学的发展史,里面的一些内容竟然在我在大学里考试都用得上,当然我的专业课几乎不及格的了。在舅舅家看到《笑傲江湖》,当时不是很用心的看,主要是第一章的内容,甚至是第一部都写得很沉闷。金庸的长篇几乎都有这个毛病。
小学4年级《天龙八部》速度飞快,奇怪的是那时候几乎能够记清楚所有的情节,不可思议。与它相同的就是后来看到的《四大名捕会京师》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刺激,其中的打斗简直是太精彩了!
小学5年,《多情剑客无情剑》,感觉到了古龙小说的魅力,在此之前,看过若干古龙的别人冒名之作和一些不成熟的作品,在我心中居然形成了古龙=黄色小说的印象,惭愧。那个时候自己还算是个好孩子,看到书中的一些”那个”就心惊肉跳,呵呵。
小学六年级,《侠客行》
初一的时候《呐喊》《彷徨》读了很多遍,想的不是很多。一本《世界历史》,名字是这个,但是现在找不到了。历史题材的书籍后来在我的读书单子中多了很多。
初二,看到过一本师范院校的教材,其中收录了汪增祺的小说《受戒》,没有任何历史背景的幸福生活的一种。
初三,几乎是空白,现在没甚么印象了。那本枯燥的政治黄皮书看了有几十遍吧。只背下了6/7遍,有的同学背了 37 遍;
高中一年级,重读《三国演义》,一个寒假看了大约有十几遍,看的很认真,最后那本书看的好像被抽了筋骨。
高中2年级,读到《鲁滨逊飘流记》,大约有6-7遍的样子,最后上课看的时候被数学老师没收了,嘿嘿,后来我去要,数学老师死活不给,原来他没看完。《百年孤独》,不是很喜欢的一本书,但是后来看到很多书的第一句都写着”很多年以后….”
高3,张承志的《回民的黄土高原》,不知怎么的,当时就很喜欢他的风格,后来实在受不了他的救世主口气了。南怀瑾系列,最爱看《老子他说》,算是少年人品味人生吧。这一年后来因为自己没有高考的压力,还看了《围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等,还有一本书不能不提,李轻松的《玫瑰血》
补:高中时期对金庸的作品评价极高,通读金庸大作 N 遍,喜欢《连城诀》《笑傲江湖》。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