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一份 Web 2.0 Checklist . 中文 Blogger 圈子反映很快. 比如 Herock 的 Web2.0特征列表 就对此进行了逐条评论. Keso 认为原作者”..有点儿揶揄的味道…”. 话虽然这么说,这份列表还是值得研究一下的. 下面简单说说我理解的几个特性.
商业模型面对“长尾”(Business model optimized for the long tail)
这无疑是最重要的一条.“长尾理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 Web 2.0 的经济学基础.
创新而非抄袭
这是我加的一点.我前一段时间给朋友推荐 Del.icio.us 的时候.大多数的第一反应都是不屑一顾:这不就是书签收藏么?这有什么大不了的? 的确,书签收藏是个很老的概念,但是能做到 Del.icio.us 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就不容易了. 相反, 国内赶这个风潮的公司的特点则为”化神奇为腐朽”.比如新浪的 Blog,把 Blog 完全变成了做秀的个人主页,是一种倒退.而豆瓣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人的青睐,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创新”
标签(Tags)
海子说,”为每座山每条河取个温暖的名字”. Web 2.0 则要给”每座山,每条河”都加个热乎的标签. 标签取代了”关键词”,暗示了一种 Web 数据展示的维度变化.
Feeds 输出内容
把最新的数据信息推到感兴趣的读者那里,需要的,就进来拿.Tag云(Tag Cloud)的出现则为普通用户找到了梳理数据的另一种可能.
AJAX
AJAX 是双刃剑,一方面极大地伤害了那些唯 Pageview 是从的家伙们的虚荣心,一方面给了用户更好的体验.毫无疑问,Pageview 对 Web 2.0 站点帮助不大. 如果号称自己是 Web 2.0 ,那就别总盯着PV啦.就别让首页长的好像懒婆娘的裹脚,就别让那一堆一堆的”性”相关的词汇填满页面啦
新轻量级技术框架开发构建站点(Built with Rails Rails)
在 Web 2.0 的技术环境中,那些大而笨重的技术框架(eg,J2EE)被暂时抛开. Rails 吸引了大多数人的目光,Python 的相关框架也获得一定的青睐.
永远的Beta版本
永远的 Beta 版是一种向用户暗示”站点会逐渐改进”的绝佳方法.但不要把这个作为幌子过分欺骗用户.套用一句话,不准备发布正式版的站点不是好站点.
Web的运作与用户互动(项目组的Blog/公司的官方Blog)
这一点上,国外的 Web 2.0 站点都做的很棒.普通用户可以及时了解到站点的动态,而不是通过那些千篇一律的 PR 文章.国内的典型做法则为公司的领导者(一般为某著名Blogger)维护一个个人的半官方的Blog.略显沉闷.也有的站点的官方Blog是托管在其他站上的(eg,FeedSky),不够专业.让幕后人员直接和用户交流吧!
那么,具备这些特点的站点就是 Web 2.0 了么? 不一定,因为, Web 2.0 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