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苏阳乐队杭州巡演后记

可能不止杭州的酒吧,全国所有酒吧都这个德行。总有几个早已韶华不在的女人,带着外国男人来的中国女人,或者带着中国女人来的外国男人 — 这三类人占着最好的位置。照例有几个假装醉酒的疑似酒鬼在哪里高声吆喝以期吸引别人的注意。几个本地文艺女青年在和乐手套磁或者叙旧。小二在忙着兜售座位。而老板则永远在担心酒水的售出量,至于现场演出效果,傻瓜才关心呢,反正两个小时后就会结束,明天迎接的就是另一拨人。

苏阳乐队巡演杭州站就在这种气氛下开始的。

伢子组建的”大牙”乐队先头暖场,吉他手明显收到左边舞台下面喝酒人喧哗的干扰。乃至四首歌后下来喝水的时候直摇头。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坐在那里对震耳欲聋的音乐无动于衷。直到暖场结束,该大爷也离场,难道他是”大牙”乐队的粉丝不成? 恍惚间我倒是感觉他是带着某种目的而来,在得到了答案而去。

苏阳乐队巡演 . 杭州站
(持箱琴者为苏阳.)

苏阳出现,一身黑,布鞋,瘦,有精气神。”骑骡子呀么上高山呀,上高山呀吗望平川那,平川里有那个牡丹的花开鲜”,妈的,带劲儿!这歌一个人唱就没意思,一堆人唱才有感觉。第二首歌的时候,醉酒挑衅者居然跑到了舞台上,还好被酒吧老板直接拉了下去。其实苏阳现场音乐也算”重”了,但一楼和二楼的有些聊天声不时在音乐小的时候居然能直盖过来,真他妈的… 乐队四个人似乎并未受到多大干扰。渐渐进入状态。到场的苏阳迷并不多,人少,可都是铁杆乐迷。大部分人都熟悉第一张专辑的歌儿,喊起来花儿气氛也一点不差。国内现在活跃的乐队中,苏阳是现场唱功最好的一个。这次和北京那场一样,新歌的比例并不少,《冤家》《发芽》都唱了,《官封弼马温》尽管也算新歌,毕竟有《西游记》铺垫,大部分歌词都听得明白,现场效果居然也非常棒。老歌更容易引来小合唱 :) 唱到《贤良》的时候,照例冲上去了几个”奇男子”和”奇女子”合唱,难得的是,有个扎着小辫子的老外居然也会唱这首歌。起码看口型是对的。啊哈。

我现在算是不折不扣的苏阳粉丝儿。很多乐队听现场反而感觉不如听专辑,苏阳是个例外。 另外,推荐一下在上海的这篇访谈坐在我身边的苏阳

EOF

这个黄楼酒吧号称杭州唯一的一家爵士乐酒吧,没想到原有的气氛真他妈的烂。难为苏阳他们几个了。

此文作者:, 位于 MyLife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三十学艺与 Linux Networking Cookbook

这本《Linux Networking Cookbook 》(中文版) 是译者冯亮(aka, hutuworm)的赠书。 600 多页的书一个人5个多月搞定,翻译本是一份儿苦差事,没有足够的功力和定力做不下来,而其细致从译者终校可见一斑。

搭建Linux防火墙、使用Linux路由、使用Nagios监控网络、和自动网络安装服务等章节,对于一个系统管理员来说是绕不过去的话题,或许有人觉得我用搜索引擎直接找这些不就成了,不过,恕我直言,现在能搜到的技术信息多半零零散散,缺乏准确性。而其它一些看似生僻的章节也或许什么时候也能遇到,比如搭建 VoIP 服务器这一章就是个绝佳的教程。很多时候,我们最欠缺的是把Linux 用到刀刃上。有这样的一本书放在案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想到的时候就读几页,慢慢的也就啃完了。

经常有人问我类似”我从现在开始学习某技术还来得及麽?” ,其实我哪里知道。我们的确有句俗语叫做”三十不学艺”,可看看这本书的原作者 Carla Schroder 到了37 岁才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现在是一名技术顾问。国内也有王江民老师 38 岁自学电脑,进而开发出 KV 系列杀毒软件。可见,学艺并不怕晚,只要有信心,有毅力,终有所成。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

程序员的自我修养

这本《程序员的自我修养》比较有趣,真的没想到会有技术书籍这样命名的。与其中一位作者聊过一次,得知他为写这本书下了很多功夫。至少他自己的实践和提炼过程就体现了一个程序员的自我修养吧。

此书我能看明白的是《Linux共享库的组织》这一章,这和我过去的技术背景有一点点关系。如果折腾数据库软件,那么几乎不能回避 Unix 操作系统共享库的知识。但这部分东西又很少有专门文章说明。网络上搜集资料又零零散散。看完了这一章倒是补充了一下这个知识点。建议 DB 相关的技术人员不妨找来这本书读一下这一章节。

然后顺着书中提及的几个参考信息又找到了几篇文章。平面印刷因为无法像 HTML 那样提供超链接,所以作者如果多提供一些参考信息或者参考文章则是最好的了。这一点上,这本《修养》做得不错的。看完这一章的另外一个感想是做技术的,的确需要多加一些软修炼,对一些常见的东西能做点刨根问底的傻事情。慢慢慢慢,也算有些修养了吧。

书名总让人想起《喜剧之王》里面一些喜剧情节,和那本不得不提的《一个演员的自我修养》(这可能也是中国知名度相当高的一本但是没几个人看过的书)。周星驰有过一段话,”《演员的自我修养》这本书,我以前就看过,但一点都看不懂!有人告诉我,如果五年之后再看,可能会看懂一点,十年后会更懂一点,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会有不同的理解。”,对有些事情,大致如此。另外,也期待作者5年,10年后能够对此书进行修订更新,不知作者到时对这本书又是怎样的一个看法。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作为战略的体验

隽辰的译作《应需而变–设计的力量》,第二章的一个小节《新奇的陷阱》很有意思。书中举的例子是某个银行在个人业务服务网站提供天气信息(这当然是业务领导的异想天开)。如果你没看过这本书,你认为银行提供这个服务有价值麽?

答案是这是个糟糕的产品设计。尽管这东西看起来应该有价值,用户怎么能不需要天气预报呢? 是的,用户需要天气预报,但是银行业务和天气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服务其实就是个奇怪的混搭。一个新奇的服务或者功能看起来似乎应该能起到该领导预想的作用。但实际上,用户很难体会您的”用心良苦”。做新奇的而无用的东西简单,而对用户更有用的东西做起来反而更难。

这让我想起昨天看到的一篇李宁公司销售专家的一处细节,”放弃了大批量采购大黄、大紫服装的打算,其选择的颜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蓝黑白三种颜色。什么样的颜色最终会进入减价区?──所有那些古怪的颜色。”。什么产品会最终被用户抛弃? 所有那些自作聪明的”创新”。这或许会对我们有点启发吧。

处处讲究创新的公司,各个都挖空了心思研究新产品,而不改进已有产品、不提升既有产品对用户的亲和力、不提升已有产品的价值,就变成了熊瞎子掰苞米。如果是遵循战略的创新,那可能算作真正的创新。否则的话,所谓的创新不过是一种炫技和自我满足罢了。写到这里,似乎和标题没什么关系嘛。其实我要说的是,如果不犯这些错误,那可能需要把用户的真正体验作为一种战略。而不是把所谓的创新作为战略–毕竟这么做的人和公司太多了。

贝塔咖啡馆的读书笔记一则。不求读遍架上藏书,但求读一本书有所思,有所得。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