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是今年我期待的两本好书之一(另一本是已经面市的『黑客与画家』)。

其实讲述信息产业历史或是硅谷传奇的图书,10年来不知看了有多少,有国外作者作品、也有国内”编著”作品,多数是道听途说、东拼西凑而成的大路货,几乎没有一本能像『浪潮之巅』这样让我感觉如此震撼。视野宏大、观点独到。读到精彩处真是热血沸腾,不忍释卷。

浪潮之巅封面.jpg

在 Twitter 或是微博上关注我的朋友或许会很奇怪,为什么我会隔断时间就发布一下这本书的出版动态,甘作书托,没什么特别的原因,好书,值得推荐而已。

说起来和这本书的确有一点渊源,有一次我提醒周筠老师看一下谷歌黑板报的『浪潮之巅』系列,强烈推荐拿下版权,不要错过这个绝佳的出版题材,奈何已经被另一家出版社抢了先机。过了一段时间,周筠老师要另起炉灶,成立新的出版品牌,我又提醒她不要放弃对这本书的跟进,果然,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由于一些原因,吴军先生取消了和原来出版社的合作,她终于拿到了这本书的合作。凡事就怕有心人。也正因为如此,我从周筠处随时得到关于这本书的消息,看过两遍电子稿件,一睹为快,也看过数码印刷版,加上手上的正式版本,看了四五遍不止。我个人觉得这本书的出版对于中国整个信息产业都是一件好事情,影响将是深远的,或许将来写入信息产业史也说不定。

作为一位信息技术产业从业者,如果更为透彻的了解整个产业,鉴信息技术之兴衰,考互联网之得失,『浪潮之巅』是必读之书。如果你是一位互联网创业者,尤其不要错过这本杰出之作。

EOF
PS. 点击购买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大公司为什么总是缺人?

各家互联网大公司总是缺人,这是个很奇怪的现象。而一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团队,在人员激增之后但生产力并没有提升的情况下往往又不可避免的引发员工的积怨。

高速发展中的大一点的互联网公司似乎总有做不完的项目,不停的加人也忙不完,项目越多,意味着潜在的变化越大,一年遇到几次团队结构的变化,基本上一年的辛苦就泡汤了。

新项目越多,平均每个人能抓到重点项目的可能性就越小,拿不到重点项目,晋升和奖励的机会就少,越累越没机会。而新加入团队的人薪酬一定会打破先有薪酬的平衡,生产力差异又大,又会加剧团队成员心里上的不公平感。

大公司为什么总是缺人?基本上是一个伪命题,恰恰是人均生产力没有提升,增加人手无济于事,反而引发团队矛盾激化。考虑到反摩尔定律,这样的公司竞争力必将逐渐下降。

怎么判断人均生产力没有提升?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看一下团队中最好的技术人员生产力是否是普通技术人员的三倍或是五倍–不要指望十倍了,在大团队中这是非常难的。

人均生产力为什么没有提升?管理者能力如果还没提升起来,怎么会着眼改进人均生产力呢?

本来号称是高科技公司,做到最后往往做成劳动密集型企业。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SSD 以及其它

在微博上说起了 SSD 和高端存储的话题。在 SSD 出现之前,高端存储厂商很多年都在安稳的赚钱,尽管互相之间也有竞争,但单个设备动辄上百万,总有钱可赚。SSD + PC 服务器这个组合的出现终将革掉他们的命。EMC / HDS / IBM 这几家公司卖存储的朋友恐怕日子都比较难过。

据说苹果新的数据中心买了 EMC Isilon 的设备作为存储解决方案,12 PB 的存储(refer),不差钱的主总是有的。这也让我对苹果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实力做好 iCloud 产生怀疑。

五年前,即使是价值两百万人民币的存储设备,一旦 I/O 透过 Cache (Miss) 打到磁盘上, 基本上就是拼磁盘数量。1块磁盘100多次 IOPS 就差不多撑不住了,现在单个物理磁盘 IOPS 尽管也有提升,但已到极限。而 SSD 的话,比如 Fusion-IO 的单盘都比几年前整个存储能支撑更多的 IOPS,二三十年来,物理磁盘终于被革命了。

尽管 SSD 会有擦写限制的问题,不用担心,这个限制会被厂商不断的改进(有心人可以隔半年回顾一次看看),所以,更快、更稳定、更大容量、更便宜,是个必然的趋势。随着 I/O 层压力陡然减轻,架构师、DBA 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放在数据库逻辑设计上,可以减少对物理设计的依赖。生产力也必将提升。

国内已经有互联网公司,比如淘宝,在 SSD 使用上积累了大量经验,这个经验对其它公司来说,就是竞争优势,就是一定的壁垒,当然,也给技术决策者带来了信心 :) 不知道再有多少年,量子计算机能投产被普通用户启用,除此之外,计算机关键组件还会有别的飞跃么?

传统数据库厂商现在基本没有针对 SSD 优化的技术改进(求证)。个人预测 Oracle 在未来6个月内会收购一家NoSQL技术的公司(会是 10gen 么? ),以弥补自己的产品线,但是 Oracle RDBMS 针对 SSD 的改进恐怕要等很久,I/O层的代码改进,优化器算法调整,都不是短时间内就能搞定的事情,甚至是以一种”伪技术”形式出现。同样,IBM 的 DB2 与 微软的 SQL Server 也是这样。相比之下,MySQL 相关的改进就太快了。哦,Oracle之外的 MySQL,比如 Percona 。

重提旧话,SSD 不是银弹,不可能靠这一个组件解决你的所有问题。

如果你的网站各项指标每 18 个月没有翻一翻,那么摩尔定律或许真的能帮你解决大部分技术上的压力。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黑客与画家

四月份读的最好的一本书是 Paul Graham 的大作 《黑客与画家》(中文版),这是一本能引发技术人思考的佳作,真正意义上的黑客精神、创业(Start-up)、编程语言,是这本技术散文集的三个主题。阮一峰的翻译很到位,很喜欢他的译文。国内做技术图书的翻译属于”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能埋头做事情的人越来越少了。

《黑客与画家》从解释为什么书呆子(Nerd)不受欢迎到阐述黑客精神的意义,实际上是给程序员进行了正名。保持黑客精神,就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那些不服从管教的人们,是这个社会力量与财富的源泉,是的,现在很少有人关心这些了,大家更关心房子和油价,粮食和蔬菜。

paulgraham_2147_13521252.jpg

从利己角度来说,强烈建议每一个从学校即将毕业的人,或是所有的技术人都先读一下这本书的第六章,”如何创造财富“(How to Make Wealth),技术人有必要建立起对财富的价值观。说到”财富”,似乎是很让人不齿的事情,但是又是看到周围有很多技术人热衷谈论股票、炒房,谁让我们生活在这个糟糕的时代呢?少有人同时谈谈财富和技术的关系,还好有这本书。金钱只是财富的一种表达方式,但财富不等于金钱,不止是房子与车子。Paul Graham 的观点是:致富的最好办法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掠夺),自己创业或是加入创业团队是致富的可靠方法(就我来看,如果你是官二代或是富二代,那么另当别论)。Paul 与那些常见的忽悠大师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同时也会给出稍显冰冷的事实:创业的付出与回报总体上是成比例的,但是在个体上是不成比例的,不要把创业过于神话,但创业的确给了我们更多的可能。

给我带来不小启发的还有关于 “不能说的话” 的论述。身处当前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果你发现了这个社会的某种禁忌–你肯定会发现的,发现了不能说的话,怎么办?最恰当的办法是挑选合适的场合再说,而不是到处去说,我们要学会”只打值得打的仗”。想想我们平时在网上耗费大量精力而做的口水战,难道不是么无谓之争么?别去赞同这个社会任何一种歇斯底里,但是又不告诉他们你具体不赞同哪种狂热。如果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挑衅,要么将争论提升到一个抽象的层次-实际上这比较难;要么,使用隐喻-这也不容易,作者还提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幽默(他妈的, 这家伙太有意思了)。如果自己是潮水的一部分,你无法看清潮水的方向,唯一的办法是永远保持质疑,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事实上,这本书在国内出版后还可能有两个后果:

  • 会有更多人产生创业的想法(记住,是创造财富而非掠夺财富)
  • 会产生更多的 LISP 程序员(中国有多少个 LISP 程序员?两位数还是三位数?)

后果自负 :)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