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阿里巴巴 B2B 的失误以及错失的未来

看到微博上和各种媒体总有人将阿里巴巴 B2B 平台上的欺诈和淘宝上的假货混为一谈。B2B 上查出 0.8% 的不良商家,有人进一步问淘宝假货不止 0.8% … 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呢?

如果不是贪图小便宜的话,在淘宝上买到假货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淘宝上的所谓假货,更多的是 A 货仿品。通常说的淘宝假货,可能是根本不能用的伪劣产品(淘宝一经发现就处理),也可能是完全能用的仿造品,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什么是欺诈?百度百科的解释是 “欺诈是指以事人发生错误认识为目的的故意行为。当事人由于他人的故意的错误陈述,发生认识上的错误而为意思表示,即构成因受欺诈而为的民事行为。”

淘宝的另一个伟大之处,是降低了消费品的成本,削弱了所谓”名牌”们的虚高价值。同样质量的东西,贴名牌标签几千块,A货一两百块,这是一场革命。尽管有些残酷。

上面这句话引发了不少质疑。所谓”革命”,都是有血腥的。可这就是发生了。这是用户在用鼠标做的投票。质疑的人都可以投反对票,在这个大潮中同样会被淹没,洪水是灾难,洪水退后会使得土地更加肥沃。

但 B2B 的问题是欺诈。所谓 0.8% 的商户,那是说这些人通过了阿里巴巴的认证体系(中国供应商、诚信通,这个体系是给阿里巴巴带来利润的),而这么多骗子卖家能进来,没人帮着做弊是不可能的。这真的动摇了阿里集团的价值观,是阿里巴巴整个集团赖以生存的东西,是底线。所以,马云必然会震怒。

(旁白:自鸦片战争以来,可能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交道终于占了外国人的便宜,而且屡战屡胜,遗憾的是以欺诈这种下作的方式。另外,受骗的不止是外国人,中国人更多。)

某业内人士质疑 “CEO 和 COO 和 100 多销售人员都不理解马云价值观” ?这人应该不懂什么是价值观,价值观,理解容易,坚持下去则非常之难,尤其是面对利益诱惑的时候。阿里巴巴 CEO 和COO 等人是为了承担责任,而不是说没理解好价值观,基本的逻辑要搞懂,否则就真的管不好自己刚上市的公司了。

卫哲和这次波及的高层之前为什么不彻查骗子卖家?最可能的解释,一个是他们认为解决不掉,二来,因为这些卖家交钱给阿里,转身去骗买家,买家几乎不给阿里带来利润,卖家才是。卫哲和管理层为什么要做利润?股价才会好看。很多人会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你应该懂的。

卫哲的做法是拍苍蝇,发现有受害者举报的就进行处理,也不排除会局部掩盖有苍蝇这个事实。人之常情。

供需合在一起才是整个生态,这个平衡不能打破。马云关心的肯定不是阿里巴巴的短期利益,所以,老马可以果断的设置纱窗,杜绝苍蝇继续往里面飞。纱窗是否也会有漏洞? 那是后话。

卫哲最大的失败不是在对待欺诈事情的处理上,而是 1688.com 突围无效,B2B 找不到下一个增长点。”无名良品” 看起来接下来也会是淘宝的产品,B2B 想拿也拿不走。

Alibaba 在上市后最应该做什么?不是”研发”新的产品,打通和淘宝的联系,而应该去做收购,大手笔的收购,整合。B2B 现有的几笔收购几乎都没什么成色。这个应该没有人提出异议吧?尝试摸索新产品的过程中,阿里巴巴 B2B 错过了外贸 B2C 这一块大蛋糕,也错失了可能的未来。

外贸 B2C 是能够讲出很好听的故事的,很遗憾,阿里动手 (AliExpress) 太晚了。

马云说,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这句话后来被演绎成了”男人的胸怀是委屈撑大的,女人的也是”。一家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所有的事情必然都有猜测和演绎。

卫哲的离职有其它原因么?也许有,也或许,他就是太累了。

[此为 Twitter @Fenng 上的辑录,稍作整理。旁观者的一家之言,媒体如引用,指明出处,禁止抄袭。请勿骂战。]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Movable Type 是如何被 WordPress 超越的?

前几天有一位网志(1)读者发来反馈,我的个人站点文章分类的分页功能出了问题。读者的意见不能不重视,于是花了一点时间修复了一下。作为国内少数还在使用 Movable Type (MT) 作为网志发布工具的用户,处理的过程中不由使我再次涌起迁移到 WordPress (WP)的冲动,到现在 MT 甚至都不具备一个良好的原生的分页机制,不得不再次借助于第三方的插件来做到。不管承认与否,Movable Type 已经被 WordPress 全方位的无情的超越。如今的 Movable Type,已经不像当年那样被人津津乐道,甚至被 VideoEgg 收购的消息都没引起多大的反响。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几年发生了什么?在这个时间回顾一下,或许别具意义。

movable-type-logo.jpg
Movable Type 是如何被 WordPress 超越的?

让我们回到 2001 年,短暂无业闲暇中的 Perl 工程师 Ben Trott 为了满足妻子 Mena Trott 在网上书写的热情而创作了 Movable Type,9 月份作为个人项目发布了 Movable Type(这个单词也是”活字印刷”的意思)初始版本,10月份发布了 1.0 版本(Refer)。很快,免费(严格来说是 Donation-Ware 的版权形式)而精致优雅的 Movable Type 赢得了不少用户,引起了业界广泛注意。Ben 夫妇的夫妻店名为 Six Apart , 这个名字的由来据说是因为两个人的生日相差六天,和什么”六度分割”理论没什么直接联系。2004 年拿到第二轮融资。2003 年,Ben 夫妇二人拿到了来自伊藤穰一(Joi Ito) 的第一笔风险投资,2004 年拿到第二轮融资。资本一旦进入,情况似乎就发生了变化。在 2004 年发布的 3.0 版本引发了轩然大波,Six Apart 短视的将 Movable Type 的版权进行了调整,打算开始收费,这一杀鸡取卵的举措引来了大量用户的不满与诟病,从而使得不少用户转投当时并不成熟的 WordPress 的怀抱。到现在为止,我们似乎得到了 Movable Type 落败的第一个原因:错误的时机采用了错误的收费策略

MT_vs_WP.jpg

WordPress 的最初发展过程似乎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在维基百科上可以找到关于 WordPress 发展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当时只有 19 岁的的 Matt Mullenweg 在 b2/cafelog 的基础上开发了 WordPress,遵循 Web 标准,于 2003 年 5 月以 GPL 版权形式发布。随后的两年中,Matt 被 CNET 雇佣,退学,在几位 WordPress 开发者的努力下推出了 1.5 这个重要的版本,2005 年 Matt 从 CNET 离职而全力投入 WordPress 项目,正式成立了 Automattic,随后发布了 Akismet 项目(用以对抗垃圾信息), WordPress.com 相继正式对公共开放,看起来似乎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是很大程度上依靠着开源社区的力量驱动。而 Movable Type 的版权形式让用户心怀芥蒂,直到 2007 年,Six Apart 才重新修改版权形式为 GPL (GPLv2) 。这个时候已经无法改变什么了。这几年中,Movable Type 几乎没有什么革新的功能出来,版本 3 和 Spam 较劲了许久,然后 4.0 解决了 Spam 问题后则是跟性能问题斗争,现在的版本 5 倒是有些中规中矩,只是时不我待。WordPress 的开发者分为 Lead Developer、Contributing Developer、Developer ,这种形式更能激发贡献者的热情,形成了一个相对更为健康的结构,而对于 Movable Type ,即使在开源后也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结构,只是知道目前日本的 Perl 技术社区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开发改进工作。如果要总结一下 Movable Type 被 WordPress 超越的第二个原因:WordPress 吸引了开源社区的力量

wordpress-registered-trademark.png

如果说语言决定运势,似乎有些技术巫婆的味道。Ben Trott 用 Perl 语言开发的 Movable Type ,而 WordPress 则是用 PHP 进行开发。很不幸的是,Perl 差不多是过去 10 年最让人扼腕的一门语言,从 Perl 5 之后一直停滞不前,直到去年 Perl 6 才姗姗来迟,Perl 没有凤凰涅槃,终究彻彻底底的成为了一门小众语言。Perl 功能超级强大,但有个相当大的弊端,那就是一个人写出来的程序,换一个人很难读懂。这意味着 Perl 写出来的 Movable Type 很难借助于群体的力量而继续改进,终究将 MT 变成属于小众群体的工具。2003 年的时候,PHP 还不够先进,但是 PHP 一直在迅速进化,而 PHP 用户群也越来越大,PHP 语言越来越流行2。WordPress 尽管开始粗糙,但是经过不断的改进后最终变得功能强大甚至完美。很多国内 Blogger 应该记忆犹新,选择 Movable Type 的话,必须要找能够支持 Perl 环境的虚拟主机,而虚拟主机支持 PHP 则几乎是”标配”。语言的选择决定了一个产品的基因,从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产品的命运。这是两种技术文化的碰撞,这是 Movable Type 被 WordPress 超越的第三个原因:选择 Perl 是一种错误

Six Apart 步步抢得先机,却总是被后发的 WordPress 超过。Six Apart 在 2003 年就正式推出了 TypePad 这个 Blog 托管平台,远比 WordPress.com 起步早。做平台,非常关键的一点是需要一个好的生态来维系。Movable Type 想从软件 License 中赚钱的想法实际上已经注定了构建不出这样相对开放的生态。而 WordPress 则不然,始终坚持开源,团结技术社区。WordPress 逐步发展成为最流行的网志发布工具,而广泛的用户群则给 WordPress 带来了大量有价值的反馈,技术爱好者则进一步贡献了数不清的插件,很多用户因为 WordPress 有着这么多的插件而放弃 Movable Type,也难怪,到现在 MT 还没有一个合适的插件让用户很方便的显示相关文章,而 WordPress 下面类似的插件比比皆是,只是有的写的糟糕,有的写得精致而已。不难看出,WordPress 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逐渐培养了大量的基础用户。时至今日,WordPress.com 是全球前 20 名的网站,而 TypePad 排名是 200 左右。 Movable Type 被 WordPress 超越的第四个原因:WordPress 构建了一个更好的产品生态,进而培育了一个成功的平台

关于”生态”,我想说一下国内的一些开源产品,比如 Discuz!,较少得到来自技术社区的贡献,说是开源,仅仅是把代码公开,缺乏与技术社区良好的互动,形成不了良好的技术生态。

不知是不是 Ben Trott 最初单枪匹马写出来的 MT 的缘故,Six Apart 团队另一个特别的地方是没有出现有影响力的技术明星。在 2005 年,Six Apart 收购了 LiveJournal 背后的公司 Danga 。Danga 这个技术团队在 Web 2.0 历史上是值得纪念的,给业界贡献了 Memcached 、MogileFS 这样经典的开源产品,让无数创业团队受益,相信今天很多公司都在使用 Danga 团队开源的产品或是从 Memcached 中借鉴了 Key-Value 产品的设计理念。甚至那篇 LiveJournal’s Backend 也给了国内很多技术人员以启迪,我甚至认为这是 Web 2.0 技术大潮中最重要的 PPT 之一。遗憾的是,Brad Fitzpatrick 这位大牛没多久就离开了 Six Apart ,加入了 Google。这一次收购似乎没有给 Six Apart 带来什么。除此之外,业界很少有优秀的 Perl 为主导的技术团队了。后来, Six Apart 又有几次收购,似乎也都是为了技术团队而进行的。反观 Automattic ,迄今为止只进行过两三次收购而已,而且都是为了完善 WordPress 产品功能。第五个原因,Six Apart 的收购没有做到价值最大化。在雅虎的收购上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失败的做法。

抛开这两个产品的其它方面不谈,一个成功的产品和一个走向没落的产品之间的差异是一点一点产生的。我们能看到结局,但回到 2001 年的时候,没有人能预料到这些。当然,今天的 Movable Type 绝非一无是处,尤其是模板结构,现在也要比 WordPress 优秀,但是没办法,WordPress 好的模板主题更多。另外,MT 的 静态(3)页面发布功能依然是一个不可替代的优秀特性,虽说 WordPress 启用了 Cache 之后,MT 这一点已经不具备多大的优势了。当然,难以割舍的还有习惯和一种别样的感情,所以,至今国内仍有不少出色的网志是构建在 Movable Type 之上的。

两个产品似乎从没剑拔弩张相向过,但我想 WordPress 至少是将 Movable Type 作为一个对手并一步一步将其超越的。我知道,作为 Movable Type 或是 WordPress 忠实用户的你,一定还有其它看法。

Movable Type is Dead, Long Live Movable Type.

EOF

注1: 为了纪念过去的一些原则上的争论,这里”Blog”一律译作”网志”。

注2: 关于 PerlPHP 的那一段言论会引发争论。请原谅我的偏见和无知吧。

注3: MT 的静态发布,对于单个页面的访问,Web 服务器来说减轻了压力,但是对于需要频繁交互的应用需求,比如类似留言这样的操作,MT 就太慢了。

延伸阅读:这里有一篇老外写的分析文章,大部分观点都是类似的。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ifanr 对我的访谈:关于互联网,社区和创投

前几天接受了 ifanr 编辑对我的一次在线采访,聊了一点关注互联网、社区以及创投的话题。以下是访问的全文:

ifanr:您是 Twitter 和新浪微博上的活跃用户,觉得微博客(或者单指 Twitter )是最佳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形态吗?它的未来能朝哪些方面发展?

Fenng:就我而言,Twitter 的确是目前最佳的互联网产品形态,有趣的是,这个最佳恰恰是 Twitter 功能上”不够丰富”促成的, Twitter 激发了用户核心需求,是真正的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但是未来不好说-没有人能判断未来。

ifanr:Facebook 和 Twitter 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SNS(根据和菜头的看法,其实它们并不相同),如果让您做单选题,你会成为谁的终身用户?

Fenng:我会选择 Twitter 。对我来说,使用 Twitter 的一个原动力就是要”自由的表达”,而 Facebook 上因为”强关系”的模式,多少会影响表达的动力。

Facebook 相比 Twitter,更加的关注人,而我认为和周边的朋友保持联系远不如关注话语权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神奇的国度。

ifanr:话题还是落在丁香园上吧,作为 CTO ,能说说跟丁香园的一些故事吗?欢迎技术和非技术,欢迎趣事和爆料。

Fenng:因为很久以前有个成人网站,名字中也有”丁香”两个字,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搜索相关的关键词来到丁香园首页,而首页的跳出率多数是这样的访客带来的。不过这个侧面也给了我们启示:  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会念念不忘你的 :)

有段时间,公司同事在对外介绍公司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我们和那个成人网站没什么关系”,因为不这样说,有的时候会遇到有人在听到丁香园同事介绍的时候,大惊失色:”啊,现在做这个的也可以公开活动了?”

其实我算是丁香园第四任技术负责人了 :) 第一任应该是丁香园创建人李天天,第二任是 CEO 张进,当然他们两个人当时也是没办法,不得不做这样的事情,或许国内很多创业公司的初期都是这样吧;第三任是现在任职于某大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技术专家,然后才是我。应该说过去丁香园在技术上的确有一些技术债务,希望我能尽快还清。

应该说中国医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让大家更有效的获取信息,通过更好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也是丁香园的责任和义务。

ifanr:一般专业人士扎堆的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都会出现劣币驱 逐良币的状况,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什么样的途径可以保证优质用户的活跃度?

Fenng:从社区运营者来说,当然是尽量保持中立。但在有些情况下,要做一些合适的引导,但这引导不是要进行”中心化”,相反,应该尽量的去中心化,尽可能地避免以”信息热点”为中心。这方面,天涯是个反面例子。

去中心化,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真的非常难以做到。国内这方面实践得最好的当属豆瓣,我很欣赏阿北的”态度”,尽管很多人仍然会诟病豆瓣的社区运营策略,但实际上,豆瓣真的很理想化,这是非常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还好,从丁香园社区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或许和我们只允许专业用户有关系。

ifanr:您应该知道 42qu,现在 42qu 上的付费医疗咨询挺受欢迎的,您怎么看待这种模式?

Fenng:我也在关注类似的模式。不过据我所知,国内医生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真正好的医生其实都是非常忙,怕是很少有人有精力接受这种模式。
而且,这种咨询服务后续还有反馈之类的事情,或许比较难以控制,如果有纠纷,就更加的麻烦。

ifanr:3G Doctor Blog 是国外比较著名的 Mobile Health 网站,致力于把健康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丁香园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吗?是否有媒体化的计划?

Fenng:我们也认为移动互联网和健康医疗会有很好的结合,但目前,找不到太合适的切入点-毕竟很多基础的东西我们还没做好。媒体我们一直在尝试做,但是也会尽量避免只成为一个媒体。

ifanr:丁香园推荐人才送 iPad 的事儿进展得如何?分享一下吧。为什么想到招人的时候送 iPad,它在公司内部有什么特别作用吗?

Fenng:其实成功推荐一个合适的候选人送一台 iPad ,成本并不算太高,而且和社区有不错的互动。令人欣慰的是有很资深的人才自荐来我们团队,
当然,自荐也送 iPad。

在我们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内,iPad 应该是目前最吸引人的礼物之一吧。当然,我们内部也在探讨医生应用 iPad 的可能性以及趋势。

顺便说一下,通过 SNS 进行招聘效果很不错,明年我们团队将不再通过 51Job 以及智联招聘等网站进行招聘,而完全通过 SNS、线下关系和自己的招聘平台  Jobmd.cn 来进行。

ifanr:不少初创公司都开始主动尝试社会化营销,您也关注初创公司,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Fenng:社会化营销对多数初创公司都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过度营销。营销的过程中多数人选择的是”推”信息给潜在用户,让人不厌其烦。其实也可以考虑用”拉”的模式,在运作的过程中去发现用户的反馈或是需求,进行有效互动。

ifanr:您在博客中提到书仓,很多人是 Stanza 和书仓的忠实用户(掌上书苑也不错)。但总体来说,书仓的”工具味儿”大于”社区味儿”,不少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上传下载的工具而已,您觉得它怎样向社区发展?

Fenng:我更愿意把书仓看成一个”内容发行渠道”,当然书仓的 @Zheng 不一定同意。即便是工具又怎么样呢?也不一定非要发展成社区呀。我看到的一些通用性工具,往社区硬生生的转型,其实都画虎不成。

ifanr:如此关注创业团队和项目,自己是否有亲自投资一些项目呢?如果有的话,能分享一下案例吗?

Fenng:杭州贝塔咖啡,我是发起人之一,当然,这是在传统行业。另外,也有几个互联网项目,我尝试着做了一下天使投资,但现在不太方便透漏细节,如果有哪位投资行业的朋友感兴趣,可以单独联系我。不过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知道了。

在这方面,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只是觉得感兴趣,就做了一点尝试。

ifanr:作为 iOS 平台的用户,哪些 App 对您来说是杀手应用?常用的有哪些呢?

Fenng:我用的最多的其实是 Y Combinator’s HackerNews ,  的免费 iPhone 客户端,这是我获取国外最新 Startup 信息、技术信息的一个有效渠道。其它常用的有 Flickit , 发送图片到 Flickr 的。期待国内 Yupoo 也能尽快有类似的客户端工具。有些惭愧的是,我很少购买 App。

另外,通过浏览器访问 Gmail 也是现在必不可缺的,遗憾的是,国内现在移动无线网络仍然太慢,资费也对不起用户。

EOF

整个采访过程很值得称道,ifanr 已经是一个很专业的在线媒体了,与传统媒体相比,问题的切入点准确,后续反馈迅速。我很欣赏这样的团队。ifanr “全景关注移动互联网、集中报道创业团队,最潮的智能手持及最酷的互联网应用,对业界生态、智能产品及移动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致力于”独立,前瞻,深入”的原创报道和分析评论,将大量第一手新酷理念和信息传达到读者。”,他们的信息质量很不错,值得订阅。

Facebook 迷思

注:这篇文章有很多自以为是的结论和不着边际的空想,望阅读者自我判断。

最近看了关于 Facebook 的一部电影,The Social Network ,想象一下,如果是国内大导演给淘宝或是腾讯拍一部电影会怎样?是否会让人大倒胃口?所以,我觉得 The Social Network 只是一部比较讨巧的电影而已,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或将会越来越低,但不可否怎,电影中关于技术的细节描述都是到位的,真的是一些代码,代码。关于 Facebook,还看了两本书,《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Facebook 效应》,前者是电影的蓝本,但是中文翻译佶屈聱牙,后者则颇为值得一读。堪称一部 SNS 发展简史(只是有篇推荐序,明显是扯淡,我怀疑该人士根本没有用过Facebook)。此前还曾看过一本讲述 Facebook 初期点滴的 《Inside Facebook》

Google 关注数据。Facebook 则更关注人(无论是电影和书籍中都强调了创建人马克·扎克伯格在这一点上的直觉)。因为存在这样的主要分歧,Facebook 拒绝了 Google 的收购邀约。Google 自己的 Orkut ,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在巴西空前成功,而在欧美则没办法成为 Facebook 的对手,原因到底是什么?最近 Facebook 与 Google 之间的矛盾激化,焦点无非是”数据”,数据是 Google 的命脉,而Facebook 的数据,Google 则很难拿到,这有点类似百度和淘宝之间的竞争,淘宝的数据面向关系数据,而百度则更面向非关系数据。Google 和 Facebook 之间的也存在这一差异。另外,Facebook 创始人来自哈佛,而Google创始人来自斯坦福,两个大学的基因也给两家公司文化带来了不小的烙印。

“我们并不想让用户在在网站停留更长时间,我们想做的是让人们可以在网站有更好的体验,让他们在上面所花的时间更有价值”,Facebook 初期用户粘性极强,很多投资人都不太相信 Facebook 提供的数据,因为之前很少有网站能够这么抓牢用户。这个阶段,其实也是 SNS 群雄蜂起,克隆成风的时候,Facebook 制胜的一个手段靠的是马克的战略与团队的技术,比如击退 CollegeFacebook 所采取的”包围策略”。技术上没有步 Friendster 的后尘,一个社交网站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很少有 Friendster 这样因为技术的落后而衰败。德国的一家 studiVZ 差点被Facebook投资,因为太过于相像,两家网站直接合并或许都难度不大。而中国的校内网则被指明目张胆的用了 Facebook 的代码(前端代码?),这一点上,校内网立功了!事实上,立功的并非这一家,还有那看不见的墙。

推出相册服务之前,在内部也引起过很大的争议,结果大家都知道了,Facebook 相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其方法是:没有完全照搬 Flickr 或是已有相册站点的关键特性,而是和社交功能结合在一起。说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如果要我们去做这个决定,恐怕很难做到”简化”。模仿和抄袭众多功能容易,做出正确的取舍才真很难。这让我想起国内一家曾经辉煌的社交站点,一度成为国内最大的图片存储拥有者,但他们不知道也无法发挥这个相册的真正价值,诚可叹也。

马克曾经对 Wirehog 项目摇摆不定。谁都可能犯错。Wirehog 或许只是一次尝试,但已经蕴含了网络平台的构想。如果没有这个项目,或许不会出现后来的 Facebook 开放平台。肖恩对 Facebook 最大的贡献在我看来则在于帮助马克将公司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而不是听投资人摆布。而马克真正成为 Facebook 无可质疑的领袖,则是因为 News Feed 推出之后的果断决策。

News Feed 这个产品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多数成功产品的推出都会受到用户挑战,关键是如何迅速改进,或者说”进化”,而这个进化一定要看网站决策者是否有”进化”的思想。如果没有 News Feed 的成功,也就没有开放平台的成功,后者是依赖于前者的。这也是国内所谓的开放平台都只能是模仿创意(当然,他们做不成功还有其它原因),最终不了了之。开放平台最初的最初,马克没考虑怎么去用着个东西赚钱,而是重点考虑达到 Facebook 的领先优势。这或许就是战略家与商人的差异。

开放平台的出现是一次革命,或许马克在这一点上并不是先知,但他的坚定信念决定了这个革命的走向。此举也使得 Facebook 能够以压倒性优势击败 MySpace,而且,MySpace 再也没有还手之力。要知道 MySpace 的底层架构(Windows平台)决定了不太可能用 Facebook 这样的方式迅速推出另一个成功的开放平台。有意思的是,拥有六度分割社交网络专利的马克·平卡斯新创建的网络游戏公司 Zynga,借力于 Facebook 平台也声名鹊起。

马克并不神秘,并不神奇,在真实生活中他并不擅长社交,但这并不妨碍他和很多业界大腕儿成为好友,比如肖恩·帕克,比如马克·安德森,这意味着这些”外脑”能够给他足够权威的参考信息,有助于他的”进化”。如果这样一个突飞猛进的站点的领导人失去了头脑”进化”的能力,那 Facebook 这个庞然大物无疑会像无人驾驶的高速列车一样危险。值得高兴的是,马克没去进行什么闭关修炼,没去拜什么天师上人。相信 Facebook 会有更好的未来。

关于商业道德,尽管电影和小说中对于”背叛”大加叙述,但实际上你会发现20多岁的孩子所具有的商业道德真值得我们这片土地上的互联网老大们学习。对于我们来说,内中原因永远不是某种知识,而永远是个迷。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