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谈谈新浪微博的收费问题

读杂志看到篇文章谈到新浪微博的商业化问题,目前大约有三万付费会员用户,每个月费用10元。恰好我本人就是付费会员,在用了一段时间之后,作为新浪微博的重度用户,真的感觉这个会员服务有点鸡肋。除了可以关注更多人之外,没有什么显而易见的卖点。

看完那篇文章之后我最大的疑问是:新浪这群愚蠢的家伙,为什么还不对企业微博帐户收费? 当然就别问为什么不学 Facebook 做广告了。

我之所以问为什么不对企业微博收费,是因为就 @丁香园 这样的公司帐户来说,作为用户方,我们更愿意付费得到更好的服务,因为我们通过新浪微博得到「收益」,当然还想把这个「收益」放大。那么,哪些是更好的服务? 企业需要获得更多目标用户的关注、更多的品牌曝光、更多的流量转化、更精准的数据统计。微博是个很好的载体,为了这几点,企业会愿意付费,而且投入产出是明摆着的事情。这不是一厢情愿。

按照微博披露的数据,现在有 13 万企业帐号,预计年底发展到 100 万个,如果能将其中的 10% 转化为付费用户,每个用户付费 100-1000 每个月的话,一年差不多可以带来 1.2 ~ 12 个亿的收入。当然,付费用户或许达不到 10% ,但是也可提供更多的定制化服务,进而提高服务费用。而且,这个几乎是没有什么销售成本的,技术上的成本也不高。重要的是,企业用户付费意愿更为强烈,只要有投出产出成正比,支付更高的费用当然顺理成章。其实哪怕有 10000 个企业付费用户,运营得力的话,也会带来惊人的收益。

或许有人说,一对企业帐号收费,那么他们宁愿用个人帐户怎么办? 是会有企业帐户宁愿用个人帐户,但是不也有很多企业现在就在购买各种价格不菲的「微博营销」的服务么?在自己的平台上眼看着各种「营销」在赚钱而自己无所作为,这是新浪最愚蠢的地方。新浪微博自认为是媒体,而且绞尽脑汁想赚广告的钱,但是又眼睁睁看着广告的利润、流量的利润被各家「微博营销商」拿走。难道还不够讽刺么?

新浪应该也想过通过企业帐户收费,也有可能已经处于分析到瘫痪(Analysis Paralysis)的境地了,也或许,依旧是卖 Banner 广告的基因。到底怎么办? 很简单,走两步,走两步试试看。

–待续–

更新:经过微博网友提示,发现新浪3、4月份的时候上线了「微博4S店」这个服务,针对国内 5000 家 4S 店提供增值服务,年服务费 5 万左右,不知道目前销售如何,但这不是我说的向企业收费。这依然是传统销售的路数:销售人员打电话去 4S 店兜售服务,而不是用户自己主动购买,可想而知,销售结果会相当垃圾。

关注我的微博: @Fenng

持续学习

知乎上有人说起「科班出身」这个话题,我大致写了一个回复。其实也是前几天我和前同事们分享提到的观点。很多人认为「科班出身」更加专业,而有些野路子半路出家也能做差不多的事情来,于是大家都疑惑,真的是这些人天赋异禀?

以计算机技术来说,大学本科学习的时间,不过四年而已,如果投入工作后,不能持续学习不能持续实践不能开拓思维的话,那么他的专业背景很可能停留在大学毕业那一刻而不再增长。而有些非科班的人,尽管起步阶段的积累不如科班的多,但他可能持续数年依然在学习实践、不停的开拓智域,那么你说,学了四年的人能和学了十年的人相比么?

如果读过《异类》这本书中,应该会对其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大意也是如此。你想尽快成为众人仰慕的牛人,那么只有每天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那些牛人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都是数年积累才可厚积薄发。就拿做产品来说,国内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中,无论是搜索时代的俞军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张小龙,最大的特点就是都够勤奋,肯下功夫。

无他,持续学习尔。跟是否科班没什么关系。只是这个环境中有耐心有恒心的人越来越少了。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对 Pinterest 类应用的一点思考

最近一段时间 Pinterest 类应用相当火爆,引发了不少讨论。我自己最近也一直在使用花瓣 ,也在捉摸为什么这一类应用这么有魔力。知乎上有个问题是: Pinterest 好在哪里?,尝试做了一下回答,也稍作整理,发在这里做个记录,会随着理解再做进一步修改。

本质上,Pinterest 类应用属于社会化书签站点的延续,只是要处理的数据对象变成了「图片」,而不是传统社会化书签的URL。这是社会化信息处理的一次改良。

提到社会化书签,不得不提 Del.icio.us ,不过或许 Del.icio.us 模式已经到头了,即使现在从Yahoo! 手里卖给了陈士骏,也不太可能玩出新花样,因为核心的数据对象没变。

相比 Flickr 来说,Pinterest 主要的生成内容动作是 Pin (花瓣叫采集),而 Flickr 则是 Upload,这个动作上的不同导致 Flickr 向左,Pinterest向右。Flickr 重心是「照片」(Picture),尤其是原创照片,而非图片(Image)。 Flickr的一个弊端是大量的图片没有标题,这意味着元数据的先天不足,不太可能和其他网络内容进一步结合起来。但是也要说一下,Flickr 现在的价值是被低估了。

Pinterest 相对 Flickr 来说,恰恰是一种互补,每张图片基本可以关联到一条URL,进一步可以抽取其他信息。

从用户行为的角度上看,满足了用户天生的「收集癖」,很多人都有看到一张照片想顺手存起来的冲动,没有Pinterest这类产品之前,这个交互操作太费事了… Pinterest 无疑弥补了人的这个原始的需求。

Pinterest 类应用的创新之处我认为是「降低了收集信息的门槛」,或者,至少做到了这一点。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每一次信息处理的门槛降低都会得到商业价值的变现,你可以不信。

要有足够好的技术团队支撑、足够好的数据处理能力才能走到最后,这也是在国内众多产品中我看好花瓣(huaban.com)的主要理由。

EOF

从开发者角度看国内 Android Market 的用户体验 (更新版)

近一段时间在发布丁香园 用药助手 Android 版的过程中把国内几个重要的 Android Market 用了个遍,每次要发布新版本的时候都要感慨一下:几乎所有的 Android Market 后台的用户体验都不怎么好。

信息各有一套

国内所有的 Android Market 和 Google 官方 Android Market 都是不”兼容”的,无论是产品的描述信息以及应用类别划分,每一家都是自成一套。比如,软件截图,各有各自的要求,尺寸、格式如果不一致的话,还要针对性的单独人工处理,对开发者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对产品的描述也是千奇百怪,有的支持富文本编辑,有的只支持普通文本。有的更新软件要求写更新内容,有的则不提示填写,如果自己想写的话,需要修改整个 App 的描述信息。再比如分类信息,丁香园用药助手在有的 Market 上只能列入到「生活」类,而在另一个 Market 或许就要被迫列入「其他」,因为实在找不到和健康或是医疗相关的类目。

目前未能捡到各家市场针对产品类目管理有改善。

版本控制问题

只有少数一两家对版本控制还算有点意识,多数都没有相对靠谱的版本控制机制。有放任自流派:开发者在后台任意更新版本;也有关卡审核派:让你处于一个无法修改也无法撤销的”审核中”状态,一旦发现错误,想更正只能等下一个版本。至于审核周期,也是千奇百怪,有的立等可取,有的需要人工联系「我们发布了一个新版本,抽空给审核一下吧」,也有的长达一周。

后台可访问性

有的后台访问速度慢(这是很难让我想通的问题),甚至应用截图都不能正常显示;而上传的接口,也有很多细节问题,比较离谱的是有几家居然不提示上传进度,整个上传过程中只能凭感觉,等待,刚好丁香园用药助手的软件包还比较大,有的时候遇到传输中断,简直令人抓狂。

Updated: 各家市场的可访问性的改进已经好很多了。不过中国移动市场(MM)依然烂的非常有艺术气息

界面信息混乱

第一次注册后提交软件的时候要把整个流程跑通还是比较难的,提示和术语都要理解半天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文案差异性太大。登录到后台后,一个典型的情况是多数 Market 从后台找不到发布后的应用在前台的链接,比如应用汇。而有的 Market 更加离谱的是,后台还是传统的表格形式的展示,比如魅族。

Updated: 安卓市场(Hiapk) 的改进较为迅速。值得肯定。

数据不够准确

几乎所有的 Android 市场,统计信息都不是特别准确,有些甚至下载统计数天都不更新,有的甚至后台就不做数据统计,下载多少要前台页面自己去看。想得到靠谱的 Android 下载数据? 哦,你实际上得不到靠谱的 Android 下载数据,如果想统计应用打开的数据,最好是早点启用类似友盟这样的应用统计服务。

流程足够复杂

流程复杂这个主要是针对联通、移动、联想这些富有官僚气息的 Market 来说的,比如用户资质信息最多的有上百条信息要填写,你就折腾吧,没有几个小时,没有公司上下配合(还要营业执照副本什么的)你根本搞不定,在你提交应用之前你准会崩溃。所以,有些时候,对这样的市场不得不放弃,即使有用户真的要从这些渠道下载你的应用,也没办法。

Updated: 点名的这几家一如既往的不思进取。奉劝做 Android 应用的朋友绕路而行。
结束语

其实,倒也不只是国内的 Android 市场对开发者的用户体验差,Google 官方的菜市场也有很多问题,举个简单例子,一个文件包传上去之后,如果发现有问题,没办法替换,只能更新一个更高的版本上去(还要重新打包)。每天在网上看到网友数落这个网站用户体验差,那个网站用户体验差什么的,其实如果你去用一下这些 Android 软件市场,就知道用户体验差其实是没有底线的。

前几天参加移动开发者大会,发现 App Market 俨然已是各大互联网公司的标配,都在纷纷的推出自己的 Market ,恐怕以后还会更乱。据悉,已经有创业团队在开发一次性提交到多个 Market 的工具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看到。很明显,这也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也可能是每家 Android Market 都在拼前台的用户体验呢吧,真心期待国内 Android Market 能早日关注一下针对开发者和维护者的用户体验问题,这也是每个 Android 开发者期待的,让开发者有更多精力做应该做的事情。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