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的6月,IBM 公司的研究员埃德加·考特 (Edgar Frank Codd) 在 Communications of ACM 上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大型共享数据库数据的关系模型》(A Relational Model of Data for Large Shared Data Banks)的论文。这是数据库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要知道,当时还是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数据库产品在市场上占主要位置。从这篇论文开始,拉开了关系型数据库(RDBMS)软件革命的序幕。
虽然早在1970年就诞生了关系模型理论,但是市场上迟迟不见关系型数据库管理软件的推出。主要原因是很多反对者认为关系型数据库速度太慢,比不上当时的层次式数据库。值得好笑的是 IBM 虽然1973年就启动了System R的项目来研究关系型数据库的实际可行性,也没有及时推出这样的产品,因为当时IBM 的的 IMS(著名的层次型数据库)市场销路不错,如果推出关系型数据库,牵涉到 IBM 很多人的自身利益。再者,IBM 庞大复杂的官僚机构处在决策上远不那么灵活。
1977年6月,Larry Ellison 与 Bob Miner 和 Ed Oates 在硅谷共同创办了一家名为软件开发实验室(Software Development Laboratories,SDL)的计算机公司(ORACLE公司的前身)。那个时候,32岁的Larry Ellison,这个读了三家大学都没能毕业的辍学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软件工程师。公司创立之初,Miner是总裁,Oates为副总裁,而Ellison,因为一个合同的事情,还在另一家公司上班。没多久,第一位员工Bruce Scott(用过ORACLE数据库软件的人都知道有个Scott用户的吧?没错,就是这个Scott,至于Scott用户的密码Tiger,那是Scott的女儿养的猫的名字。Scott工号是4)加盟进来,在Miner和Oates有些厌倦了那种合同式的开发工作后,他们决定开发通用软件,不过们还不知道自己能开发出来什么样的产品。Oates最先看到了埃德加·考特的那篇著名的论文连同其他几篇相关的文章并推荐Ellison和Miner也阅读一下。Ellison和Miner预见到数据库软件的巨大潜力(跟着 IBM 走,没错),于是,SDL开始策划构建可商用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RDBMS )。
图1 左起 Ed Oates、Bruce Scott、Bob Miner、Larry Ellison
注:关于 Oracle 最初和 CIA 合作的项目,根据 Bruce Scott 的回忆,项目代号是” ORACL”,没有字母 “E”。
Updated:Bruce Scott, the co-founder of Oracle says, “I remember him very distinctly telling me one time: Bruce, we can’t be successful unless we lie to customers.” And adds: “All the things that you would read in books of somebody being a leader, he wasn’t. But he was tenacious; he would never give up on anything.”
ORACLE第6版于1988年发布。由于过去的版本在性能上屡受诟病,Miner带领着工程师对数据库核心进行了重新的改写。引入了行级锁(row-level locking)这个重要的特性,也就是说,执行写入的事务处理只锁定受影响的行,而不是整个表。这个版本引入了还算不上完善的PL/SQL(Procedural Language extension to SQL)语言。第6版还引入了联机热备份功能,使数据库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创建联机的备份,这极大地增强了可用性。同时在这一年,ORACLE开始研发ERP软件。
但是,实际的问题并不在这里,几年来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给公司带来了巨大的隐患,1990财年第三季度报表的公布引爆了一切。财务人员发现了1500万美元的坏帐,并且公司利润距离预期相差甚远。接下来的时间里,大公司病的诸般症状接踵而来,面对股东的指控,股票一落千丈,公司前景暗淡,甚至面临破产。一度靠贷款来维持自己的奢华生活也不变卖股票的Ellison也快撑不住了。公司下大力气整顿财务(财务主管杰夫·沃克,Jeff Walker ,从某种程度上解救了公司)。公司宣布削减开支,裁退大量销售人员,同时聘用了专门的管理人才,Jeff Henley(CFO) 与 Raymond Lane (COO) 加盟 Oracle。
“搅浑水”是Ellison的一项绝技。在1995年巴黎举行的欧洲信息技术论坛会议上,因为发言在盖茨之前,Ellison在即兴演讲中介绍了网络计算机(Network Computer,NC)的概念(其实也就是唱反调),所谓NC指的是配置简单却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低价电脑,最为重要的是,它不需要操作系统,或者更准确的说,不需要微软的操作系统。Ellison希望借此来抵制微软的强势,彼时 Windows 95 刚刚发布,风头正健。很快,ORACLE联合IBM、Sun、Apple和Netscape在1996年制定了网络计算机的标准,但事实上人们从头到尾没有看到一台真正的NC生产出来。这次的演讲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通过这个事件,ORACLE公司吸引了足够多的注意力,同时也让人们看到ORACLE公司对于网络的巨大信心(或者说成功达到了放烟雾弹的效果)。
Updated
Stuart Feigin, Oracle’s fifth employee says, “There was no version 1 [of Oracle software] because everyone thought, well, no one buys version 1, it’s buggy. So we started with a version 2. Well, our version two was at least as buggy as anyone’s version 1…And I describe those early versions as the roach motel of databases. The data went in, but it didn’t come out.”(re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