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Teamwork

游击队 vs. 军团作战

在过去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 Amazon、Google、Facebook、Tencent,已经非常倾向于「游击队」作战模式,也即启用技术小团队,快速灵活、便于沟通;而不是动辄几百上千人攻关大项目,我知道淘宝以前有「上万人天」的大项目。

比如,亚马逊 CTO Werner Vogels接受访谈时透露:「亚马逊就建立了很多的技术小团队,每个团队基本上都是 8-10 个人,这种团队的灵活性体现在,当有了新的想法马上就能够行动起来,而且沟通简单,不需要开很多会议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这些技术小团队围绕的是亚马逊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购物、推荐系统、甚至评论服务。」

而 Facebook ,公司已经形成了「特别认可小团队」的文化,「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at Facebook, we believe in particularly small teams」(refer), 绝大多数项目最多六七个人。

至于 Google,施密特曾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成功产品都是由反应快的小团队开发的」,即使 Google+ 这样毕其功于一役的项目动用了超过 500 人,但「Circles 的设计是由一个人主导的。团队约为5-10人,他们在通用平台上做彼此的工作」

至于腾讯,从对张小龙的采访可知一斑。甚至去年的明星产品微信,团队也并不大,「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refer)。

我不厌其烦的举众多例子,是无意陷入到争论中(至于软件行业的朋友,就更没必要来抬杠了)。这些信息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 游击队模式或许是个好方法。毕竟,军团作战,我是说几十乃至数百上千人的协同开发,实际上给协调和沟通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其投入昂贵的管理成本,不如反其道行之,让这些问题不存在。

从我过去一年中的实践来看,收效不错。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尽量克制投入军团作战的野心,尽管「小即美」的道理浅显易懂,但跳出思维定势似乎不那么容易。对于创业团队,人手本来就少,更是应该将单个开发小组尽可能的缩小,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效率应该会非常好,而且,创业团队几乎不存在「基础设施集中与否」的问题。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我所欣赏的金庸小说里的团队

前一段时间在公司做了一次《金庸小说人物谱》的讲座。这次讲座效果我自认为比我其他技术演的效果好多了,毕竟金庸我看了大约 20 年了,做技术才有几年啊。这次讲座之后的另一个感慨是,公司还是有人懂武侠小说的,但还有很多人根本不接受这东西,”武侠文化”,只在口头上和会议室的门上。

金庸小说人物谱

其中的一个话题说到了团队。金庸小说的团队其实不多,但不是没有。我最欣赏的团队其实是”明教五散人”,我个人觉得这个团队要比”唐僧团队”更贴近技术人员。

明教五散人是这几个人(按照我欣赏的次序):

  • 冷面先生冷谦
  • 周颠
  • 铁冠道人张中
  • 彭和尚彭莹玉
  • 布袋和尚说不得

冷面先生其实也是我最欣赏的金庸小说人物之一,是武侠小说中少数可以用”妙人”来形容的人物。其人特点绝无废话,面寒心热。听到周颠要随教主远赴海外,破例连说了六个字”小心 怪鱼 吃你”,让周颠都心头一热。我每每读到这里,也是心头一热。至于周颠,这家伙虽然脾气古怪,略有偏激,可也是个热心汉子,令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把自己宝刀送给张无忌来对抗灭绝师太,算不得什么豪举,但也挥洒自如;彭和尚救白龟寿,自是义举,在大敌之前,多方周旋,功不可没。五人被伏击后的哀叹更能透露出其志存高远;布袋和尚,被周颠误会打落牙齿吞进肚子,这样的容人之量几人能有? 铁冠道人,书中所表不多,字里行间看出,有谋略,应是五人中善做决断者。废话写到这里你可能发现这五人在团队中角色是不同的,分工也是明确。

明教五散人是个技术团队。五个人都是武功高手(仅在光明使者、四大法王之下),走专业路线,手下没有人可带(散人),在光明顶上,大敌在前,五人之间尽管先前有些许摩擦或争吵,但仍能兵和一处,一致对外,这是也好团队最重要的特质之一:关键时刻发挥集体之力,而非互相拆台。

这几个人亦正亦邪,但目标明确:忠于明教,光大明教。绝不容许任何有毁明教之事(换言之有极强的共同价值观,对公司文化认同)。周颠之所以瞧不起杨逍,也是因为这个光明左使(相当于现代公司高管)当年抢老婆的手段不太光彩,而类似事情五散人是不屑于做的。

金庸小说中能点出的团队本已不多,但有了”五散人”这么一个例子,足矣。公司化如此昌明的今天,这样的团队怕是已经绝迹。所以,我们在这里怀念这个虚构的团队。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