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狗日的中国移动

我想只要使用中国移动无线数据套餐的用户,都可能有在流量超出额度的时候被扣掉不菲的费用的经历。

在 9 月 1 号我通过 Twitter 以及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发了这样一条信息:

“中国移动在无线数据业务收费上表现得非常流氓。一旦数据流量超出套餐限额后,在不通知用户的情况下直接用 1分钱/Kb(有些地方是三分) 扣除用户的费用,简直是个收费陷阱。我想很多人遇到类似的情况吧?你大爷的中国移动”

之所以这么火大,是因为刚好30号晚上我去看《盗梦空间》首映,结果用了一会儿手机,就被通知余额不足尽快充值的提醒。心想奇怪,几天前刚充了一笔话费怎么这么快就用没了?到了第二天上午有人电话不到我,才想起充值,原来当天晚上就被停机了。停机事小,但前一天预定的机票因为订票方联系不到我,导致我重新订票反而又多花了几百块钱。

发出消息后,从众多有过类似经历的推友们得到的反馈是:1) 非常多的移动用户被这样扣过不菲的费用,绝大多数人不了了之;2) 上海和北京等部分地区是默认开通流量短信通知的,但是我所在的浙江地区,默认是不开通这个通知服务的;3)有些地方的流量超出1Mb是一元人民币,有些地方则是 1Mb 流量10 元人民币,我被扣费则属于后者这个价格段。4)投诉,成功的话可能会返还一部分费用。

有好几位推友写了他们投诉的经历。出于愤怒,我也进行了电话投诉,开始客服人员给我的答复是费用已经扣了,没有其它办法,后来我质问为什么当初开通这个服务的时候可没被告知有什么流量通知服务?甚至通过网站设置也没有看到有什么地方告诉我可以设置通知?为什么上海地区则可以自动通知用户?最后移动客服告诉我说,这个事情 48 小时之内会给我答复。第二天,移动客服给我电话,说超出部分按照套餐计费,其余的将在几个工作日内返还给我。

补充投诉要点:1)移动是否有流量通知?在流量用尽的时候是否有给用户的选择?2)为何其它地区自动开通通知服务? 3)办理服务的时候客服人员或是网站信息是否有明确提示? 4)你可以到工信部网站进行进一步投诉。

对我个人来说,这实际上已经是第二次被这个陷阱扣掉费用,上一次的时候自己没想这么费事,不了了之。其实就是用户怕费口舌,反而让这个陷阱一直存在到现在。之后的几天,我居然又在微博上看到有几位朋友再次中招。

这里转帖一下新浪微博上的 @ImCola 带来的提示:

如果您满足以下条件:浙江移动用户,开通了GPRS流量套餐;请立即发短信3031至10086,开通免费短信提醒功能。在流量套餐剩余免费流量为5M、1M、0M的时候会收到短信提示。

另外 @hutuworm 也提示我有个”手机上网安心宝“可以用来”省钱”。中国的消费者简直是把移动惯坏了。

我相信这么多用户的反馈,中国移动内部不可能不知道这个事情,实际上自动为用户开通提醒,从业务和技术角度来看都没有什么难度。为什么中国移动仍在很多地区不这么做?合理的解释可能只有一个:这里面能为中国移动某些分公司,某些部门带来利润,大量的利润!

在这里我想对那些被扣了不菲费用的中国移动用户说,如果你遇到同样的情况,请直接拨打移动客服热线,维护你的消费者权益。不要忘了有一位伟大的中国人说过”你不给我一个说法,我就给你一个说法”,我们来一起对霸王条款说不!

公开数据显示,中国移动2009年利润1151.66亿。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是利用类似收费陷阱吸金的。中国移动如果还想有点社会责任,应该就这个事情给个说法。

如果中国移动能够公布每年因为流量超出套餐额度对用户多收取的费用,届时,我也将就这个标题向他们道歉: 中国移动不是狗日的。

EOF

补充:因为各地资费差异,扣费的数据会有所出入。但这个不会影响整个事情的结论。另外,联通据说也不干净。最后,”狗日的中国移动”,不是我的发明,你去Google搜索一下,已经有 35 万结果可用。中国移动如果要告消费者诽谤,请从 Google 找到的结果一一告起。

Updated:2011 年 1 月 10 日,今天得知,上个月狗日的移动又扣了我将近 300 元数据费用。再次投诉。

3PAR 争夺战

这两天看到消息,Dell 在对 3PAR 争夺战中退出,HP 宣布获胜。当然,代价也是不菲,总收购价格大约 20 亿美元。

3PAR 这家公司刚进入国内我就有所接触,因为该公司在美国有很多证券、金融行业的客户,加之我上一家雇主就是做这个方面的,所以我非常想了解并引入 3PAR 的一些成功的经验,并且研究了一下高端的几款产品特性(refer: 3PAR 存储架构解析 ),最后还吃了一下螃蟹,在 3PAR 上实现了一套 Oracle 11g RAC 集群。所以,我算得上国内少数真正用过 3PAR 的了吧。考虑到以后再也不会接触这些所谓高端存储,还是有必要写点东西做个纪念。

应该说,3PAR 这产品的确有独到之处。首先是性能上看,通过特定硬件架构,充分利用了机械硬盘的特点,进而保证 I/O 响应时间,这是硬指标,真是非常贴近金融类的用户需求。 Thin Provisioning 技术也是实实在在的可在产品环境使用的,不像个别存储厂商只是一些功能的包装,跟风炒作概念,忽悠客户。让人感慨的是,3PAR 最近有有些生不逢时或是走向末路,上市时也恰好是金融危机来临之际,核心业务一下子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商业层面上的;另一方面,3PAR 的技术在机械硬盘时代几乎独步存储武林,但到了 SSD 的时代,则有武功被废的可能。尽管也宣称支持 SSD,但毕竟在机械硬盘时代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了。追求高 IOPS ,更小 I/O 响应时间的用户用 PC 服务器 + SSD 就能很好的满足要求了。

HP 收购 3PAR 的意图其实比较明显,那就是弥补自己在高端产品上的缺陷。最近几年,IBM 在推收购来的 XIV ,HP 也有 EVA 系列的存储,和 3PAR 的一些设计理念都是很相近的,不过都只能算是中端存储,算不得高端产品。据我所知,EVA 似乎市场表现一般。收购 3PAR 后,估计 EVA 产品线将最终消亡。业内其实都知道,HP 自己一直没有高端存储产品,一直是 OEM Hitachi Data Systems(HDS) 的高端产品,后来和 Oracle 合作 Exadata ,Oracle 收购 Sun 之后也不再和 HP 合作,对 HP 来说,如果在未来几年,要在存储领域有所作为,收购是最为便捷的办法–也是高层最不用动脑筋就能使用的办法。

尽管 HP 有收购 3PAR 的足够理由,但我觉得这笔收购未必能对 HP 带来多大价值。如果给 Dell 可能会更好一些,Dell 可能将 3PAR 用来主打中高端存储市场。

据说 3PAR 的 CEO 获益比三位联合创始人的都要高,这就是商业运作的力量。3PAR 发展到现在,历史已经有 10 年了,在看到一些有创造力的公司成功之前,也要想到创业的艰辛,成功只是少数,失败是多数。(3PAR 的命名是这样的:3 表示三个人,P 代表Jeffrey Price;A 代表Ashok Singhal;R 则为 Robert Rogers,已于 2001 年离开. 所以,这家公司的名字应该都用大写字母才是)

从技术发展和业界的需求来看,这些 SAN 中高端存储已经临近黄昏。也不可能在云存储方面有什么进一步的想象力,有的话,也是空想。当然,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盗梦空间(Inception)

看过之后才会相信,电影《盗梦空间》(Inception) 如潮的好评名副其实,个人强烈推荐。即使有人介绍过剧情,自己观看的时候仍然是不一样的。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吧。

整部电影还是给人颇有些”庄生晓梦”的感觉。我和 Laura 开玩笑,是不是现在就在梦里?毕竟都凌晨三点钟了。情节繁复,循环,仿佛博尔赫斯的小说,但影片倒是并没有故弄玄虚,虽然开头部分信息量较大,一旦进入情节,后面的节奏控制得非常好。对于情节的设定,计算机同行不妨把把梦当作虚拟机好了,只是下一层的虚拟机会更慢而已。或许你会为电影中的爱情故事感慨,关于父子亲情难道就不感人么?

有一处场景明显是借鉴了荷兰艺术家埃舍尔(M.C. Escher)的作品,”不可能”的图形:

Escher Ascending and_Descending

杭州万象城的 IMAX 厅,九月一号凌晨看的首映,买票的时候有些犹豫,午夜场,第二天还要上班,熬夜值不值?回家睡了一觉又杀去,整个放映厅差不多都坐满了,杭州影迷精神头可谓十足。将近三个小时的电影,看完后毫无困意。

EOF

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工作?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这个问题问大多数 IT 人都会选择前者。如果换一个问法,去大公司还是去初创公司(Startup)工作?或许有极小一部分人能改变一下决定。

对于 IT 人来说,选择到大公司工作的理由可能有:觉得「钱多人傻,干嘛不去?」;有人认为 「机会多,有发展」; 也有人被小公司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吓怕了,认为大公司「正规一些」。或是觉得「有挑战,起码几千万用户,数千台机器,数亿 PageView,想想就激动」;也有人说,「有很多牛人在那,能学到东西」…

的确,大公司有很多好处,比如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专人专事,不会让你身兼多职;旱涝保收,起码不会遇到开不出工资来,甚至福利也不错。有人说,够了,我们工作不就是为了这些么?不一定。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意味着你的工作可能会是模式化的,革新就会少很多;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未必能释放你的全部生产力,新技术也未必能尽快发挥威力;专业人做专业事,看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你的职业风险,专业分的越细,意味着你更依赖于整个体系,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脱离这个环境可能一无是处;至于工资和待遇,大家应该明白,在当前的形势下,你依赖工资可能永远买不起房子,或者是一辈子的工资只能交给银行…

大公司的确有光环,要清楚那光环并不属于你的。大公司有牛人,可能牛人内心也很苦闷。大公司还有个很明显的优点就是能调动的资源的确大,是小公司没法比的。但一定要明确一点,那些资源如果不能被你所充分使用,其实和没有是一样的。在大企业做事情,似乎都是大项目,大战略,所以,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也会提升到某个高度,召集一群人反复开会、讨论、分析、论证,对技术人的天性是一种无情的摧残。

回过头来,我们说小公司。如果小公司的老板是依赖于某些潜规则赚钱,那么你尽快想办法离开,在这样的小公司工作越久,对你伤害越大,除非你将来也要做个这样的小老板。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虽小,但是有活力,有潜力,目光远大但不冒进。虽然短期内赚不到太多钱,但能让你受到很大的锻炼。绝对不要忘了在小公司发展,实际上你的潜在收益更大。记得王健硕说过类似如下的观点:小公司总有一天会淘汰现在的大公司,自己也会变成大公司,否则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那些恐龙级的企业了。新陈代谢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觉得对小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有过失望的话,哪或许是你根本没去尝试做一些改变,你能确保你到了大公司一切都让自己变好?

隔岸观景是人的普遍心态,尤其是技术人员,始终觉得有些没有尝试过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比如在小公司做久了,一厢情愿的觉得大公司会很美好,但不知道加入到那些大公司后,你还会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你的短板在大公司得到了锻炼没有?你的技能提升了没有?你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人要想让自己变化,不能依赖于周围环境,驱动力来自自身,只能靠你自己。

最近在 丁香园 招聘技术人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居然会选择去外包型公司(最离奇的一个理由是可以去练习外语)。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最糟糕的职业途径了。在外包公司工作,公司把你发放到客户企业去(常常是那些大公司,因为自己的员工都去开会了,没有人写代码作一些边缘项目),工作起来的确压力不大,按照一些套路完成那些企业非核心业务就行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很难会产生归属感,你到底是属于哪家公司的人?你做的事情得到的回报,除了薪水还有其它的么?我的建议是,外包公司对你的职业生涯只会有害无益。

去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亦或是去外包公司?我说的这些或许并不能改变有些人的固有想法,没关系,多想一下也是好的。

PS. 这篇文章是重读范凯的去跨国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有感而发。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Jobs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