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大象跳舞

最近看了不少以前不愿意看的书,《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是其中之一。这是一本教科书,讲述的是如何挽救一家走向衰败的大公司。

所处的位置不同,不同的人阅读这本书会有不一样的体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郭士纳初入 IBM 所采取的策略,”我们只有很少的时间用来找出问题,大部分时间、精力和关注点都将用于解决问题和采取行动上。”

问题本质

新的 CEO 上任之前从众多人的建议中就已经抓住了问题的本质(收到众多建议的时候如何过滤重点?):IBM 不缺乏能人和天才,公司也不缺致胜战略,新领导人要从”战略”和”文化”等方面推行改革入手。这个改革,体现在具体行动上,是后面的”热烈拥抱”计划,说白了,也就是”拥抱用户”,倾听用户的声音,解决用户的问题,赢取客户信任。然后才是财务方面的止血,最后才涉及到远景规划。能从千万重关系中抓住这些关键点,这是核心能力的提现。

对待人才的策略,也就是如何对待现有管理层,郭士纳也是自有一套。在第一次会晤管理人员的时候就主动传递了这样的信号: “IBM 历来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只有如果有必要的时候,才会从外部引入人才”。但是我相信,这样的策略恐怕只有针对 IBM 等少数公司才会有效。多数公司不能照搬–如果问题的本质抓不住的话。(实际上,郭士纳后来还是招聘了不少曾经和他合作过的管理人员进来。)

对于这只管理团队,也不是真的没有问题 ,当时的 IBM 比较严重的官僚气是存在更多关心公司内部部门之间利益争夺而不是关注竞争对手的情况。任何一家大公司都会有既得利益者,这一点大家都会有共鸣吧。

“大象跳舞”

这本书的书名有多重隐喻。其命名或许和 TIME 杂志的这篇 Can This Elephant Dance? 有关。”大象跳舞”是什么意思? 对于 IBM 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跳舞意味着优雅、协调,意味着摆脱笨拙。而一旦大象能够做到以这一点,那么竞争对手自然不足为惧,因为问题来自自身而不是外界。

“Elephant Dance” 应该是个证券行业常用语,大致是”大盘股活跃,反复上涨”之意,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郭士纳也做到了,IBM 股价在他的任内也是一路上涨。

EOF

乱翻书,不求速进,但求有所得。

从 7-Zip 的预设格式说起

在 Twitter 上看到笑来和几个推友说起关于提供下载为何不用更通用的 ZIP 文件格式而用 7z 的格式(refer)。这个倒是挺有趣的话题,刚好我也是 7-Zip 的用户,对这个不习惯也由来已久了,也一直不喜欢这个方式。

7-Zip 的默认压缩文件格式为”7z” (扩展名是 .7z) ,就是这个微小的差异给用户添加了很大的麻烦。设想一下,你用 7-Zip 压缩了一个文件,扩展名为 foo.7z ,传给了你的朋友(非IT人士),而你的朋友用的是 WinRAR,这是压缩软件市场上的主流,他看到这个格式之后,他会如何反应? 换个应用场景,如果一个普通用户,从网络上下载一个软件,下载完毕之后发现默认没有软件能打开这个 .7z 为扩展名的文件,他会如何做?

必须要承认,7z 压缩格式有很多优点,而 7-Zip 是个很好的压缩工具软件,但在预设格式上的这个事儿,不折不扣的是在挑战用户习惯。或许有人支持这样的做法,一个支持观点是 7z 格式压缩比更高。这是个很好的理由,不过,那么一点点的压缩比收益,考虑到当前个人用户所用设备的存储能力以及网络支撑能力等,对于单个用户来说,无法抵消使用习惯带来的麻烦。除非全世界都是 7-Zip 的用户,很可惜,现在的 WinRAR 仍然是市场绝对的主流,而 Zip 与 RAR 格式也是事实上的标准。另一种支持观点是现在所有主流压缩软件都支持 7z 格式了,所以使用是合理的。的确,主流压缩软件可能支持了 ,但是,绝大多数计算机用户不知道这个事实,和他们不知道没什么本质区别。或许,会有人认为这是 7-Zip 发展用户的一种独特的手段,如果是的话,那恐怕这是最拙劣的营销方式,形同绑架用户一样。

如果不是市场的绝对主导者,任何挑战用户习惯的的行为无疑是危险的。相比 WinRAR 和 WinZip 来说,作为开源软件的 7-Zip ,只需要使用习惯和前两者一样,而功能甚至都未必那么强,就会赢取大量用户。但是给用户习惯設置障碍的做法无疑是不可取的。如果有人不同意,那么还记得”兼容机”这个词汇吧 ?

开源软件应该多考虑使用习惯上的”兼容性”,做网站也是一样,有多少人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真的尊重用户的遗留习惯? 而你是如何做的呢?

EOF

信息过载

先说一下我的结论: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是个伪命题。只要经过足够的训练,人应该可以接受更多的信息,多到无法想像。尽管这样,我还是相信,对信息的处理还是会让很多人困扰。

如果要减少信息对自己带来的困扰,有哪些可取的途径呢?

克服信息贪婪

你想得到更多,实际上恰恰相反,越想得到更多,真正得到的有质量的内容就会更少。尝试克服对信息的贪婪,有些信息不去主动获取对你影响也会很大。

适度使用工具

工具有的时候时候只是为了减轻个人的负担而存在。不能因为有了工具而变本加利的陷入更多的信息当中。比如,Google Reader 是个不错的 RSS 阅读工具,合理使用会减轻阅读过程中的交互。可如果订阅了过多的 RSS ,反而会使信息泛滥。

现在从 Google Reader 的数据趋势看起来,”推荐”要远比”过滤”有效。通过用户的人工推荐形成的信息流要好过人工设置的过滤方法。说起”社会化推荐”,国内 玩聚 的团队也在做着不错的尝试。

远离信息噪音

离开门户新闻频道,对比一下:一天看 1000 条新闻与一天不看任何新闻,都不会影响你的生活。所以,远离新浪这样的新闻门户对自己是最大的解脱。当然终极手段是远离网络。我相信看我 Blog 的人都是网虫,而网虫的信息过载都是网络带来的。

另外,我以前很少点击 IM/eMail 里面传来的连接(最近一年倒是对这方面有所放松)。很多话题帖其实没什么看头。不过是满足以下好奇心而已。

远离社会网络

现在可以说满大街都是 SNS 。登录任何一个类似站点 ,都是满屏幕的状态信息,实际有价值的信息比例非常少。我也尝试了不少网络服务,唯一一个坚持在用的就是 LinkedIn 了。

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说到 Twitter ,对于 Twitter,现在说什么都为时尚早,或许不应该说,因为国内不能正常访问这个也许不存在的网站…

其实对于有价值的信息,多少算是过载? 是信息过载还是获取信息的途径超载? 恐怕很难界定,在互联网时代,你一个月接触的信息量要比没有网络时候一年的还要多。但是这所谓的负载是否真的带来了严重问题?

这是 2 年前没写完的一个帖子,今天捡起来发现还有参考价值,做了一点补充,发布出来吧。

EOF

太阳升起 太阳落下

2010 年 1 月 21 日消息,欧盟已经无条件批准 Oracle 收购 Sun 的计划。接下来,尽管在有的国家或地区还会有所纠葛,但 Oracle 已经扫清了收购 Sun 的主要障碍。一代 IT 巨人 Sun 从此落幕。

Sunset.jpg
(via)

人们谈论起 Sun,总要说起这家伟大公司曾经的辉煌。Solaris、Java、SPARC、NFS……

很多人知道 Sun 是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的缩写,不过 Sun 的创始人并不全来自斯坦福大学,虽说 Vinod Khosla 、Andy Bechtolsheim 与 Scott McNealy 三个斯坦福的毕业生是 Sun 的发起人,稍后加入的 Bill Joy 大神则来自伯克利,他尽管不是发起人,但也是公司创始人。对于创始人中的 Andy Bechtolsheim ,必须要多说一嘴,多年之后,是他给了 Google 两位年轻的创始人第一笔 1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二月创建的公司,当年七月份就已经盈利,这是因为 Andy Bechtolsheim 在成立公司之前就已经设计处了 Sun 的第一代工作站。Sun 工作站在当时可以说无敌于业界,十余年间就卖掉了 1 百万套。而到了 1995 年 Java 推出的时候,简直让业界疯狂,我还记得当初的报纸写到”几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动了起来”,这是 Sun 对业界最大的贡献。尽管 Sun 的品牌在将来或许消失,但是 Java 仍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

公司创建四年之后成功 IPO,股票代码 SUNW ,最早代表 Sun Workstations ,这是 SUN 早期现金牛产品,后来解释为 Sun Worldwide,而到了 2007 年,则更改为 JAVA。这个更迭多少意味着 Sun 的无奈。Solaris 工作站已是明日黄花。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前,Sun 市值一度超过 2000 亿美金,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互联网上运行的服务器有 35% 跑在 Sun 的服务器上。彼时,Sun 自诩 “We are the dot in the .com”,可惜 Sun 后来的志向 “We’re the Dot in Web 2.0” 未能实现,壮志未酬。

除却 Java 之外,Sun 在其它方面的产品创新几乎都有 Bill Joy 的功劳(其实 Java 项目也有他的推动),这位号称在一个周末重写 BSD 内核的大神,在 Unix 操作系统领域带来惊人的成就,对业界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甚至他一个周末写就的编辑器 vi 都是很多 Unix 用户离不开的工具 (更正)。Bill Joy 在 2003 年从 Sun 出走(据说与麦克尼利不和),他的离去给 Sun 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后,Sun 在 Unix 方面鲜有有创新(这几年数来数去也只有 ZFS 算有点影响力了)。Bill Joy 在离开 Sun 之后转投纳米技术、机器人学等领域,在软件技术方面未有大的动作,但说不定这天才什么时候杀个回马枪呢。

Sun 创造了 Java ,却无法从这个金矿上赚钱。以往的分析往往认为 Sun 卖硬件卖得太舒服了,没能够及时转型。这倒的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开源社区(甚至 IBM )都比 Sun 更能赢得用户的心。而 IBM ,更是抛出了 Eclipse(日蚀)项目以及后来联合其它公司成立了 Eclipse 基金,这实际上是用免费策略断了任何公司想在 Java IDE 上盈利的念头(当然主要针对 Sun)。Sun 在硬件服务器领域和 IBM 争夺市场,而 IBM 则在 Java 上断了 Sun 的后路,除此之外,IBM 亦大力扶植 Linux,甚至鼓励用户将大型机迁移到 Linux 环境下,一方面节约遗留系统维护成本,一方面硬件照卖,这是很高明的一招。

反观 Sun ,在 Linux 渐成燎原之势的时候,应对战略相当的失误,与 IBM 拥抱开源截然不同的是,Sun 采取冷眼旁观。等到 Jonathan Schwartz 主政时期,力主推出 OpenSolaris 策略虽说是一步好棋,但是时过境迁,为时晚矣。试想如果在 Linux 崭露头脚的时候,Solaris 就能够开源或者是 Sun 能援助一臂之力,那说不定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Sun 在收购策略上一直是走弥补硬件产品线的策略,大多数收购并不成功,收购 StorageTek 花费的 41亿美元似乎是绝对的赔本买卖。收购 MySQL 虽说被业界看好,甚至 Jonathan Schwartz 称收购 Sun 是”现代软件史上最重要的并购案”,可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Sun 自己也被卖掉。到现在,MySQL 仍前途未卜。

说起 Sun ,当然绕不开执掌 Sun 帅印长达 22 年之久的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Sun 成也麦克尼利,败也麦克尼利,说到底,他毕竟是一个商人,一个刚愎自用的商人,对于 IT 大势的判断仍然比盖茨差几个段位。Sun 的四位创始人当中,他其实是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网络就是计算机” 据说并不是他提出的想法,而是 Sun 的第五位员工的灵光乍现。麦克尼利给中国用户的更多印象是对微软的抵制和对盖茨的敌意,这一点倒是和拉里埃利森是一路人。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都是他的光环;一旦失败,大家都会去指责他的缺点。

现在有一个公司颇像辉煌时期的 Sun ,那就是 Google。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EOF

说起 Bill Joy ,在 2000 年曾经发表过 2 篇影响深远的文章:

第一篇广为流传,而第二篇似乎少为人知。这两篇文章现在看来,仍然像一位先知对未来作出的预言。这一年,Bill Joy 46 岁。

后记:McNealy “I love the market economy and capitalism more than I love my company”

又及:当年有传言说 Sun 准备收购 Apple,如果成功的话会怎么样呢?历史不容假设啊。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