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太阳升起 太阳落下

2010 年 1 月 21 日消息,欧盟已经无条件批准 Oracle 收购 Sun 的计划。接下来,尽管在有的国家或地区还会有所纠葛,但 Oracle 已经扫清了收购 Sun 的主要障碍。一代 IT 巨人 Sun 从此落幕。

Sunset.jpg
(via)

人们谈论起 Sun,总要说起这家伟大公司曾经的辉煌。Solaris、Java、SPARC、NFS……

很多人知道 Sun 是 Stanford University Network 的缩写,不过 Sun 的创始人并不全来自斯坦福大学,虽说 Vinod Khosla 、Andy Bechtolsheim 与 Scott McNealy 三个斯坦福的毕业生是 Sun 的发起人,稍后加入的 Bill Joy 大神则来自伯克利,他尽管不是发起人,但也是公司创始人。对于创始人中的 Andy Bechtolsheim ,必须要多说一嘴,多年之后,是他给了 Google 两位年轻的创始人第一笔 10 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二月创建的公司,当年七月份就已经盈利,这是因为 Andy Bechtolsheim 在成立公司之前就已经设计处了 Sun 的第一代工作站。Sun 工作站在当时可以说无敌于业界,十余年间就卖掉了 1 百万套。而到了 1995 年 Java 推出的时候,简直让业界疯狂,我还记得当初的报纸写到”几乎一夜之间互联网动了起来”,这是 Sun 对业界最大的贡献。尽管 Sun 的品牌在将来或许消失,但是 Java 仍将继续改变这个世界。

公司创建四年之后成功 IPO,股票代码 SUNW ,最早代表 Sun Workstations ,这是 SUN 早期现金牛产品,后来解释为 Sun Worldwide,而到了 2007 年,则更改为 JAVA。这个更迭多少意味着 Sun 的无奈。Solaris 工作站已是明日黄花。在第一波互联网泡沫破灭前,Sun 市值一度超过 2000 亿美金,这是个惊人的数字。互联网上运行的服务器有 35% 跑在 Sun 的服务器上。彼时,Sun 自诩 “We are the dot in the .com”,可惜 Sun 后来的志向 “We’re the Dot in Web 2.0” 未能实现,壮志未酬。

除却 Java 之外,Sun 在其它方面的产品创新几乎都有 Bill Joy 的功劳(其实 Java 项目也有他的推动),这位号称在一个周末重写 BSD 内核的大神,在 Unix 操作系统领域带来惊人的成就,对业界产生无与伦比的影响,甚至他一个周末写就的编辑器 vi 都是很多 Unix 用户离不开的工具 (更正)。Bill Joy 在 2003 年从 Sun 出走(据说与麦克尼利不和),他的离去给 Sun 蒙上了一层阴影,从此后,Sun 在 Unix 方面鲜有有创新(这几年数来数去也只有 ZFS 算有点影响力了)。Bill Joy 在离开 Sun 之后转投纳米技术、机器人学等领域,在软件技术方面未有大的动作,但说不定这天才什么时候杀个回马枪呢。

Sun 创造了 Java ,却无法从这个金矿上赚钱。以往的分析往往认为 Sun 卖硬件卖得太舒服了,没能够及时转型。这倒的确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开源社区(甚至 IBM )都比 Sun 更能赢得用户的心。而 IBM ,更是抛出了 Eclipse(日蚀)项目以及后来联合其它公司成立了 Eclipse 基金,这实际上是用免费策略断了任何公司想在 Java IDE 上盈利的念头(当然主要针对 Sun)。Sun 在硬件服务器领域和 IBM 争夺市场,而 IBM 则在 Java 上断了 Sun 的后路,除此之外,IBM 亦大力扶植 Linux,甚至鼓励用户将大型机迁移到 Linux 环境下,一方面节约遗留系统维护成本,一方面硬件照卖,这是很高明的一招。

反观 Sun ,在 Linux 渐成燎原之势的时候,应对战略相当的失误,与 IBM 拥抱开源截然不同的是,Sun 采取冷眼旁观。等到 Jonathan Schwartz 主政时期,力主推出 OpenSolaris 策略虽说是一步好棋,但是时过境迁,为时晚矣。试想如果在 Linux 崭露头脚的时候,Solaris 就能够开源或者是 Sun 能援助一臂之力,那说不定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Sun 在收购策略上一直是走弥补硬件产品线的策略,大多数收购并不成功,收购 StorageTek 花费的 41亿美元似乎是绝对的赔本买卖。收购 MySQL 虽说被业界看好,甚至 Jonathan Schwartz 称收购 Sun 是”现代软件史上最重要的并购案”,可没想到仅仅一年的时间,Sun 自己也被卖掉。到现在,MySQL 仍前途未卜。

说起 Sun ,当然绕不开执掌 Sun 帅印长达 22 年之久的斯科特·麦克尼利(Scott Mcnealy)。Sun 成也麦克尼利,败也麦克尼利,说到底,他毕竟是一个商人,一个刚愎自用的商人,对于 IT 大势的判断仍然比盖茨差几个段位。Sun 的四位创始人当中,他其实是没有任何技术背景的。”网络就是计算机” 据说并不是他提出的想法,而是 Sun 的第五位员工的灵光乍现。麦克尼利给中国用户的更多印象是对微软的抵制和对盖茨的敌意,这一点倒是和拉里埃利森是一路人。一个人成功的时候,大家看到的都是他的光环;一旦失败,大家都会去指责他的缺点。

现在有一个公司颇像辉煌时期的 Sun ,那就是 Google。

“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

EOF

说起 Bill Joy ,在 2000 年曾经发表过 2 篇影响深远的文章:

第一篇广为流传,而第二篇似乎少为人知。这两篇文章现在看来,仍然像一位先知对未来作出的预言。这一年,Bill Joy 46 岁。

后记:McNealy “I love the market economy and capitalism more than I love my company”

又及:当年有传言说 Sun 准备收购 Apple,如果成功的话会怎么样呢?历史不容假设啊。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Oracle 代码中的 Radiohead 歌词

这是我接触 Oracle 这么多年来最有趣的一件事儿。

刚才在邮件列表中看到一位叫做 Dennis Yurichev 的安全研究人员提及在 ORACLE.EXE 这个文件代码中包含有 Radiohead 乐队 Creep 这首歌的歌词,立刻验证了一下,果然:

$ strings oracle.exe | grep radiohead
I'm a creep, I'm a winner,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I don't belong here - radiohead

没错,真的是 Creep 这首歌的歌词。Radiohead 颇受 Geek 程序员的喜爱。看得出加入这段代码的程序员对这份工作并不是很满意…”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

另外,原歌词是 I’m a weirdo(古怪的人),而不是 winner ,估计是随手写错了。

这位 Dennis Yurichev 还给出了伪代码:

#define STRING "I'm a creep, I'm a winner, what the hell am I doing
here.I don't belong here - radiohead" 
kfasSelfTest_update() { kfasOpen (...);
somestruct.somevalue=STRING;
kfasUpdate (somestruct);
kfasClose (...); newstruct=kfasOpen (...); if (strncmp (newstruct.somevalue, STRING, ...)!=0) { // raise error 99999? kserec1(99999, 1, ...); kserec2(99999, 1, ..., STRING, 1, ...); return 0; };
kfasClose (...);
return 1;
};

据说是 10.2.0.1 之后才有,可能和 Oracle ASM 特性有关,不知道这是 Oracle 哪一位程序员的杰作…

EOF

我最喜欢的 Radiohead 作品还是 Paranoid Android …

此文作者:, 位于 Geek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Firefox 频繁 Crash 的避免

前几天 Firefox 升级到 3.5.7 之后频繁崩溃,导致我也很崩溃。说也奇怪,Firefox 这个版本据说主要是解决以前版本的稳定性问题,还说要修复 Top crash 呢,可没想到在我的机器上反而更加的不稳定。开始猜测是一些扩展(Extension)升级带来的问题,把所有的扩展禁止掉,仍然 Crash。另外怪的是,即使使用的时候没问题,一旦退出 Firefox 的时候还是会提示软件有问题而崩溃。那个提交 Crash 报告的界面都快让我条件反射了。

因为 Firefox 是日常工作首选的浏览器,加上翻墙越脊的也很顺手,还不能弃之不用。昨天痛定思痛,决定仔细分析一下到底怎么回事。说也惭愧,尽管是 Firefox 的老用户,倒是没注意到 Firefox 对于 Crash 的反馈处理还是有一套比较不错的机制的。通过 Firefox Crash Reporter ,用户能够比较快速的定位到自己的问题。

提交了崩溃报告之后,在浏览器地址栏输入:

about:crashes

然后点击所提交的 Report ID,经过联机分析之后,会给出很有价值的提示。可以对比多组结果,便于最后确认。查看Crash Report,我的浏览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

  • 501429 NEW Gmail tab crash while closing it’s tab (caused by Google Talk Plugin)
  • 531551 NEW Firefox 3.6 topcrash due to old Acrobat Plugin (nppdf32.dll)

问题和插件(Plugin)有关系,和扩展倒是关系不大。罪魁祸首一个是 Google Talk Plugin ,一个是 Acrobat Plugin,通过 Tools–>Add-ons–>Plugins 将这两个插件关闭。重启动 Firefox ,观察,问题不再复现,泪奔。

尽管不是扩展问题,但还是仔细看了一遍可能会带来问题的 Problematic extensions 列表,看完之后,把 IE Tab 换成了 IE Tab lite。

几点感慨:

  • 对于客户端工具,如果追求扩展能力与第三方开发友好性,那么必然损失稳定性。而这个稳定性的损失如果不被用户理解,对产品的推广是比较危险的。
  • 国内火狐团队在做什么? 至少作为用户,不知道,也打算用”针对国内用户定制”的产品。
  • 其实很多时候解决办法就在那里,只是我们视而不见。

EOF

今天已经将 Firefox 升级到 3.6 了,目前稳定性尚可。

有来自火狐中国的朋友留言到”在将来版本的火狐中,整个插件体系被重新设计,所有的插件会在单独的进程中执行,不会影响到Firefox的执行”。这是一个好消息。

此文作者:, 位于 Geek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1e100.net,来自 Google

在 Alexa 上观测最近的一些数据的变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域名: 1e100.net ,全球排名 45 。乍看上去,这个域名非常山寨,不过查询一下,发现这居然是 Google 的域名。Google 的名字是 Googol 这个单词拼错得来的,而 Googol 就是 10100 这个大数。1e100 = 1×10^100 = Googol (refer)。Twitter 上也有网友对此进行了提示。

1e100.net.png

这么看来,1e100 这样的域名风格倒是很 Google 化。从网上的反馈看,Google 有不少服务都在使用 1e100.net 这个域名,最多的应该是 Google Chrome 浏览器的 Safe Browsing 特性对地址的使用(对 Firefox 也有影响),而且会启用较多的并发连接,所以会有网站对此带来的压力无法承受而屏蔽 Google 的这个服务(refer),此外也让我想起以前 Google Chrome 早期的版本解析 DNS 多少有点慢,不知道是否有相关因果关系。Google 的其它产品包括 Google Toolbar、Google Analytics、YouTube 、FeedBurner 等服务也用这个域名。也有人发现 Google IPV6 地址也是通过这域名在进行测试。不过直接访问 1e100.net 是访问不到的,Google 通过子域名的形式进行使用。

按理说,这种不对外提供服务的地址,Alexa 没必要统计流量的,或许是他们的小失误倒是让我们了解到 Google 的一点有趣的信息。

EOF

更多参考:

更新:最新的消息说是 Google 不同数据中心间用来” identify servers, hinting that reverse DNS plays a role” ,关键词”Spanner”。

Google 现在有官方解释了:What is 1e100.net?
用于标记Google网络中的服务。主要有两个目的:1) 保持简单性; 2) 加强安全。

此文作者:, 位于 Web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