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关于信息的五分钟问题

最近一直在考虑这个关于信息的”五分钟”的问题。搜索了一下,发现还很少有人考虑这个现象,思路还没有完全理顺,先抛几个观点等待大家的补充吧,期待能引发一些对信息处理的思考。

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是每次我 BLOG 更新之后,在大约 5 分钟左右,通过 Google 的 BlogSearch 就可以看到内容。这个倒很容易理解,因为我用的 Movable Type 在发布文章的时候会自动通知一下 Google 服务器。接到通知之后,Google 能够较快的把信息合并(Merge)到当前的索引中,但是应该还没加上非常严格的排序(Sort),这是个很经典的处理技巧。

不过,Google 获得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爬虫”抓取”,也就是”拉”(Pull)数据,只有少部分是用户”推送”(Push)的。这就导致 Google 在信息处理上节拍总要慢一点。Google 的目标是处理地球上的所有信息,无远弗届,但信息的及时性或许是最难解决的。

Facebook / Twitter / FriendFeed 等具备面向”实时信息流”(Real Time Lifestreaming)功能的网络应用,大部分信息都是用户”推送”上来的,所以也有天然的优势触及这五分钟之内的数据,并经过简单的局部计算之后呈现给用户。得到”即时”信息似乎是人的天性(另一个侧面的印证是人们无法摆脱手机而全部使用 IM 和电子邮件),所以五分钟之内的数据处理能力是对普通用户来说有着难以言明的吸引力。

“五分钟”只是个大致的说法,相信随着技术的发展,会缩短到三分钟,乃至更短。但这部分始终是 Google 无法完全覆盖的地方,技术没办法打败时间,这也是信息暗网的也无法解决的问题。最终我们发现,信息处理的巨人和信息处理的快刀手一起相处的比较融洽。

EOF

注:很明显,这个”五分钟”问题和我之前说的关于 I/O 的五分钟问题是不搭界的。

关于 IM 工具的”群”

在我看来,如果要评选一个IM 工具的功能「更影响沟通的有效性、更能浪费生产力」的话,恐怕非「群」莫属。

昨天在 Twitter 上发了一句对「群」这个玩意儿的牢骚,引来了不少朋友的回复,大部分朋友对「群」还是深恶痛绝的,云风随后写了一篇《关于「群」的那些破事》叙述网易泡泡的群功能出炉的来龙去脉。

经常看到有讨论技术的人会开很多 QQ 群,然后一大堆人加入,我最不屑这样的讨论技术的方式,我不相信有谁通过 IM 群学会了很多东西,当然,他们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我倒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不乏偏激的说:

喜欢用群的人都是喜欢用开会来消磨时间的。他们享受群,认为那东西理所当然的是「群」的沟通工具。我也赞同群里面90%都是一些垃圾信息的说法。小笑话、新闻链接、有趣的小图片占据了这 90% 的大部分内容。

这样的说法如果也在内部会议上提出的话,估计也要像 Tim Yang 那样遭受一片嘘声。(我不排除有人把「群」用的出神入化,比如昨天就有一位互联网大佬给我讲述他当年用群的功能做推广的案例,但这只是个例)。Twitter 上就有不少人不同意我的说法:

“吾之蜜糖彼之砒霜,QQ 群用的人那么多,凭什么说人家烂?不适合罢了”

也有朋友给出了建议:

  • 建议用临时会话,说完正事就退出。(refer)
  • 群的成员不应该是固定的。(refer)
  • 做个Twitter进化的桌面IM

现在的群,如果非要继续沿用的话,改进的余地还有很大。产品经理请注意,下面是可以给你带来业绩的地方:学习 Twitter 风格的对话模式,针对每一条信息有上下文,便于群内的参与者能够知道信息的指向(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否则就是乱七八糟胡乱抢话筒的会议而已)。第二,设计一个可以将”会议”记录发送到指定电子邮件的功能(这应该并不复杂)。学学 Gtalk 的优点应该不难吧?

欣喜的看到网易已经用不许员工上班时间用群了,这是个伟大的决定。

EOF

(注:众多推友对此文亦有贡献)

关于 I/O 的五分钟法则(Five-Minute Rule)

去年在对 SSD 做调查的时候就关注过这个五分钟法则,今天又发现了这篇文章的修订版(为了纪念 Jim Gray),这个话题倒是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对架构师衡量 I/O 能力、Cache 评估和做硬件选型还是会有一些帮助的。

在 1987 年,Jim Gray 与 Gianfranco Putzolu 发表了这个”五分钟法则”的观点,简而言之,如果一条记录频繁被访问,就应该放到内存里,否则的话就应该待在硬盘上按需要再访问。这个临界点就是五分钟。看上去像一条经验性的法则,实际上五分钟的评估标准是根据投入成本判断的,根据当时的硬件发展水准,在内存中保持 1KB 的数据成本相当于硬盘中存储同样大小数据 400 秒的开销(接近五分钟)。这个法则在 1997 年左右的时候进行过一次回顾,证实了五分钟法则依然有效(硬盘、内存实际上没有质的飞跃),而这次的回顾则是针对 SSD 这个”新的旧硬件”可能带来的影响。

graefe_table3.gif

随着闪存时代的来临,五分钟法则一分为二:是把 SSD 当成较慢的内存(extended buffer pool )使用还是当成较快的硬盘(extended disk)使用。小内存页在内存和闪存之间的移动对比大内存页在闪存和磁盘之间的移动。在这个法则首次提出的 20 年之后,在闪存时代,5 分钟法则依然有效,只不过适合更大的内存页(适合 64KB 的页,这个页大小的变化恰恰体现了计算机硬件工艺的发展,以及带宽、延时)。

根据数据结构和数据特点的不同,对于文件系统来说, 操作系统倾向于将 SSD 当作瞬时内存(cache)来使用。而对于数据库,倾向于将 SSD 当作一致性存储来用。

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所以,建议读一下原文),其中对于数据库一节的描述尤其有趣(针对 DB 也有个五分钟)。限于篇幅,就不罗嗦了。

EOF

金庸小说中的美女与佳人

金庸小说中的美女? 这可能是一个比较老的话题了。如果”到Google上百度一下”,能找到不下百万条的记录结果。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结果,可能和每个读者心目中的理想美女标准不一吧。

尽管是个老掉牙的话题,考虑到公司(注:阿里巴巴集团)崇尚武侠文化,所以唠叨几句,再做点普及可能也不算过时。有些人物形象,比如黄蓉小龙女等已是深入人心,再此略过不表。再者,美与不美是相对的,比如《《天龙八部》中的怪人包不同就觉得自己女儿包不靓最美嘛。

小昭

小昭是金庸最喜欢的女性人物。其容貌”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我们又从文中得知小昭生父韩千叶系中土人士,其母黛绮丝人家还是波斯的圣女,居然是个混血儿,考虑到遗传因素,所以美貌自不待言,比一般的美女更美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小昭武功不弱,聪明伶俐,通音律,且精通奇门八卦之术,绿柳庄外曾救得群雄性命,从这一点来看,人家是个完美的知识女性,用现在的话说,那叫知性美女。小昭对爱情忠诚,富有牺牲精神,最后为了张无忌而痛心远走波斯,这是颇为读者神伤的一段。

小昭恐怕也是金庸先生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化身,另外一个和她人物形象有点重叠的是双儿,当然,双儿更多了一点温柔(所以能得圆满?)。类似的女性人物形象在金庸作品中出现两次,可见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美女亦相去不远。暗自揣测,这两个人物形象或许是参照金庸第三任妻子林乐怡而写的,当然这个一家之言,还有待考证。

小昭堪称金庸小说中的绝顶佳人。不知道是否有武侠小说迷按照这个标准寻找意中人的,哈哈。

郭襄

《神雕侠侣》中的郭襄,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具亲和力的人物,”潇洒如诗”,也是金庸所有小说中最闪亮的配角人物,一见难忘,所以让何足道与张三丰”为君沉吟”。

痴情者如郭襄者,少见又少见。”天涯思君不敢忘”,一遇杨过误终身,爱慕杨过而不可得,杨过喜欢的那句话”世间不如意者,十居七八”倒应在了她身上。不是有人说了么,”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如果郭襄真的能和杨过在一起,反而未必那么圆满,”得不到的东西最美好”,但愿如此。郭襄这样的女子当今社会怕是没有了—-都直接当小三去了。顺便说一下,郭襄的徒孙周芷若是金庸小说中相当令人生厌的人物,从某种角度上看,不亚于康敏。

王语嫣家族女性

看来遗传因素决定了一切,王语嫣一家的女性貌似都貌美得不得了。好像只有他妈王夫人稍微差了一点,估计隔代遗传的因素作怪吧。容貌归容貌,这个家族的人物性格并不讨人喜欢。

在最近新修版的《天龙八部》中,王语嫣的人物形象较之先前有了较大改变,最后热衷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幻想青春永驻。个人认为,这是金庸小说中体现的西方神话形象那西塞斯(Narcissus)的女性版。以王语嫣为代表的女性可能是美女,但非常无趣。如果段誉娶了这样的媳妇,绝对糟糕透顶。王语嫣可算上美女,但无论如何不是佳人。

冯蘅

这是一个必须一提的人物。也是个相对比较陌生的名字,冯蘅是谁? 黄蓉她妈,黄药师的妻子。

仅仅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就已经能够得知绝代风貌,且不说黄药师如此另类人物被其折服,其过目不忘之能也当世少有,令人心驰神往,原来美貌与智慧是可以并存的。考虑到黄蓉同学多少只是他母亲的影子,加上大家太熟悉这个角色,不复赘言。

新修版中居然情节更改为黄药师因为弟子们说闲话而斗气娶了冯蘅,实在是大煞风景。这个变动相当的蛇足。

程灵素

金庸先生书中女主人公绝大多数都算美女,但程灵素除外。”头发稀疏,肌肤枯黄,脸有菜色”,如果分析一下,可能是这个古代化学专家整天接触药石之故,如果放到现在,人家就是个化学兼医学双料女博士,外表不美,心灵美,这也顶顶重要。其实内在美重要,还是外在美重要,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也是不同的,也或许有人喜欢程灵素也说不定。

程灵素最后为胡斐牺牲,不由得让人埋怨作者下笔残酷,如果武侠小说允许假设,那么胡斐娶了程灵素是不会让人感到意外的。

香香公主

香香公主之美,美到不够真实,而其不谙世事,也似乎不是凡间之人。激战双方的兵士见到她居然”便似中邪昏迷一般,人人都呆住了…无数长矛都掉下地来,弓箭手的弓矢也收了回来…人人神色和平,收刀入鞘”,如果在今天,维护世界和平旧靠她了:) 塑造这个小说人物的时候恐怕也多少投射了一些西方经典美女海伦的有关因素在里面吧。

金庸早期小说人物形象多半缺乏立体感,香香公主也是如此,甚至在同一部小说中,还不如霍青桐更能赢得人好感。

陈圆圆

当然,香香公主再美,可能还敌不过陈圆圆,陈圆圆有多美,无法形容(所以不可能留下’西施捧心’之类的形象给世间人)!因为无法形容,所以作者描写陈圆圆多用映衬笔法,纵观全部金庸小说,这是相当精彩的地方,丝毫不亚于纯文学作品。在《碧血剑》中曾有一幕,写到闯王帐下群雄见到当世第一美人莫不疯狂,甚至袁承志这样的人见到她也是心中荡漾。多年之后,韦小宝第一次见到陈圆圆时虽已韶华不再,但风韵不减当年,仍禁不住”张大了口竟然合不拢来…”;再说,女儿阿珂都把韦小宝震撼得”我要死了”,更别说人家老娘了。

貌美不是好事情,汉族文化的传统思维是红颜祸水,其实”冲冠一怒为红颜”关卿何事? 不过是政治家争权夺势的借口罢了。陈圆圆终其一生,何其不幸也。在吴三桂和李自成这两个枭雄中间注定得不到得不到幸福,更为天下人唾骂,这也是造化使然。金庸小说中的陈圆圆,是不折不扣的悲剧形象,其后半生青灯古佛,心怀天下苍生,那是万分难得的菩萨心肠了。

最后多说一笔,如果陈圆圆不那么美貌的话,恐怕中国历史要改写吧? 当然,这个有点扯远了,否则,该有同学说”丘处机不该路过牛家村”这回事儿了。

EOF

金庸小说本来是网友写烂了的题材。这是给公司内刊投稿的文章(美女题材在家里是个禁忌,我这也是冒着被老婆揍的风险)。算是重温了一下渐行渐远的武侠文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