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一些服务(有很多个方式可以支持我)

如果你阅读过我的一些文章,觉得对你有参考价值,想表示感谢的话,有很多个方式可以支持到我。

比如,这个站点是搭建在 Linode 上的,你如果刚好也想用 VPS 服务,可以通过这个链接 购买 Linode ,这样一段时间后我有一点推荐费,可以用来支付主机托管的费用。

可供选择的类似的 VPS 服务还有 DigitalOcean,如果你需要海外 VPS 的话。

再比如,如果你想看看国外某些特定网站 ,你可以试试这个 VPN 服务,或是另一个类似的 VPN 服务, 你懂的。iOS 上推荐 Surge 这个 App,非常好用。当然也贵。这个 App 购买之后你还要去其他地方购买一个流量服务,但是很多人依然会这么选。

这些产品或是服务,我在用,解决了我的某些特定的需求或是问题,我想对你可能也同样有价值,重要的是,并不会让你付出任何额外的费用,却可以帮到我,挺好玩的。

EOF

此文位于 SiteLog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注意力扭曲力场

最近有个感慨是做互联网的听风就是雨,整天一惊一乍的,没个定力,说起来很好笑。

还记得苹果 Siri 刚发布的时候,不少人大谈特谈 Siri 将颠覆搜索,对 Google 造成致命的威胁。创业团队一大堆跟风做语音识别的。现在呢? 都歇菜了。

Google 眼镜刚发布的时候,预言家们又开始说,这玩意儿会像 iPhone 一样改变世界,会对苹果造成威胁。不少极客迫不及待的戴上 Google Glass ,却发现并不能用来做什么。

特斯拉电动车进入中国那会儿,观察家说这是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把伊隆·马斯克捧得跟神一样。甚至国内的贾布斯说要造电动汽车,股价都被炒上了天。

微软发布了 Hololens 全息眼镜,有些媒体开始说,微软是新的 Google ,Google 变成了过去守旧的微软。我不知道媒体哪来的自信敢下这样的论断。

春节这几天朋友圈开始流行人工智能这个词儿了。说比尔盖茨、马斯克、霍金等都要人们警惕人工智能。于是一大堆人一看这个标题也要去拜读神贴,尽管读完了他们也不明白为啥要警惕。不能自由访问互联网你都不警惕,警惕个鸟毛人工智能,嚷嚷什么奇点临近呢?

今天的题图,我以前也用过。如图所示,今天的互联网从业者乃至媒体,尤其是一些只想着吸引眼球的垃圾媒体,都对早期市场倾注了过多的注意力,早期接受者又往往对新产品过度乐观,这实际上是注意力的浪费。

或许几年之后你会后悔自己当初为什么关注那些无聊的玩意儿。正如我一样。

EOF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杭州十年

今天被老同事加入前公司的群。我毕业后的第一家公司,一家中字头的国企下的子公司,一下子聊起不少事情。

老朋友们互道近况,让我想起来,十年前的三月,来到的杭州。时间真快,转眼十年。

没想到我会在杭州生活这么久,现在来看,还会继续在杭州生活下去。杭州变得更好了吗? 不见得,但也不会更坏吧。只是,没有家的感觉。我也不知道家在哪里。

工作上,十年前来到杭州,算是正式踏入了互联网。前五年,我在电子商务领域做电子支付,以工程师的身份结结实实的干满了五年,五年零三个月,很辛苦,很值得,也很不错。五年之后,为了内心更多的追求,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加入创业公司,做医疗互联网,也快五周年了,成绩不算差。

生活上,结婚,生女,女儿很可爱,茁壮成长中。人生「过半」,已经没什么遗憾,有更多期待。

这十年,过的还行。十年间,经历了很多不可能的事情。

相信未来十年,能做成一两件事,帮助更多人,实现内心追求的那些愿望。然后,功成身退,「我自然」。

EOF

此文位于 MyLife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论大公司的通病

兴之所至的写了一下我对 BAT 三家公司的看法,有位大佬留言说,不如写一下大公司的通病。这倒是提醒了我,很好的话题,任何大公司都有各种各样的独特的问题,也有些问题有共性。我列几点跟大家探讨。

一. 过度管理

绝大多数大型公司的管理者的管理工作都是过度的,这话不算夸张,有些管理者甚至把管理本身当成唯一的工作任务,更有甚至,只盯着上一级主管的喜好做事,糟糕至极。

管理并非不重要,但如果管理者都在为管理投入太多精力,没人盯着产品的话,慢慢的大麻烦就出来了。腾讯的马化腾先生曾经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提到腾讯的这一痛处:「我们发现一个部门或者一个事业部,甚至一个小部门的领导会非常热衷于管理,确定架构、指定谁负责什么、开会、确定 KPI、定期考核,虽然这些也很重要,但这真的是最重要的事情吗?」 这个问题既然腾讯有,当然阿里和百度也会有,所有大公司都会有。

管理者的职责之一是给团队提供服务的。如果不能让团队更好的工作,反而设置了条条框框只为了团队成员能更听话,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个没有活力的团队,没有活力怎么会有创新?

二、迷恋流程

乔布斯曾经说过一段让人醍醐灌顶的话:「公司规模扩大之后,就会变得因循守旧,他们觉得只要遵守流程,就能奇迹般地继续成功,于是开始推行严格的流程制度,很快员工就把遵守流程和纪律当作工作本身。」任何一个经历过灵活的小公司并看着小公司成长为僵化的大公司的人,都会对乔布斯这段话理解深刻。

流程是个好东西,能够防止人重复犯错,流程又是个坏东西,会给你带来犯错的恐惧,一旦这种恐惧围绕着你,你就会更看重流程,忘记事情的本身,忽视产品的问题。流程一旦创建,没有人或是团队能维持那种微妙的平衡,最终会因循守旧而无法应对外界快速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变化已经够快的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是瞬息万变,什么样的内部机制能快速应对外界的变化? 过于僵化的肯定不行。

过度管理的管理者最善于制定流程,用流程来管理流程。他们会把流程变成一套复杂的系统。一家公司之所以变复杂,流程「功不可没」。一个创新者最终会迷失在这个迷宫里。

三、喜欢赞扬禁止批评

喜欢造神的大公司往往会慢慢营造出一种「报喜不报忧」的神秘气氛。消息都是各种赞扬马屁声,却容不得任何负面的意见与批评,对内压制,对外围剿,营造出一片形势大好的环境来。我记得有一家公司的价值观里明确写着「直言有讳」,既然直言,还要有所顾忌,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人直言了,因为直言的尺度很难把握。

集权式管理的公司,一定存在这样的现象:级别越高越正确,随便写一个错别字连篇的内部信都是赞扬声一片,缺乏冷静的反思与批驳。看到有些做法违背公司价值观也不吭声,看到其他部门产品做的不好也怕伤了团队和气而不反馈,这样怎么能形成真正的团队凝聚力呢? 怎么能让团队真的有竞争力呢? 一旦打起硬仗来,必将溃不成军。

总有人说,批评的同时要给出「建设性意见」,这一点我是无法赞同的,在大公司里,敢于批评就是很勇敢的表现,批评本身就是建设性意见,要在批评声中发现建设性的意见与办法。如果设置一个批评的门槛的话,谁还有耐心真的参与到批评中来呢? 你鼓励大鸣大放,我还担心是引蛇出洞秋后算账呢。

四、产品只管生不管养

国内任何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里,都充斥着这种只发布过一个版本的产品或是功能,一旦发布上线,KPI 完成,发布会开完宣传周期结束,团队原班人马接下来就去忙活别的事情了,以后的结果如何,无人关心,产品活的怎么样反而无人问津。

产品生下来,无人继续改进,不能持续改进的产品不可能是一个好产品。只管生不管养,结果是留下一堆烂摊子。即使是那些以产品著称的互联网公司里,这种产品或是功能也是比比皆是,有些产品经理看到这样的问题也是无能为力。

虽说「优秀的人才是那些一心想着产品的人」,但如果派你去打别的仗,即使你想着原来的产品也没有用了,最受伤的是用户。

五、效率低下

一家小公司如果要做某件事情,团队反馈说「资源不足」,那意味着真的没人手做这件事,而一家大公司如果有人说「资源不足」,要么是资源调配不合理,要么是效率过低而不自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嘲讽。

没有任何一家大公司是真的缺乏资源,无论是资金还是人力上,都远比小公司要丰沛得多。但大公司里听到最多的却是资源问题,这大概是魔咒吧,精英们忙于应付流程,忙于完成自己的 KPI。想象一下,每年年会上还有那么多团队能有资源准备丰富的节目,排练录像,最后演出时候堪比专业表演者,做产品改进产品的时候为何没有资源?

不只是团队层面的资源不足,对于个人来说,在大公司里面,也很难发挥自己的效率。这不是说你工作不忙,实际上很多人每天忙的一塌糊涂,尤其是一些管理者,但他们只是让各种低效的垃圾工作抢占了自己的时间而已,想象一下你经历的各种无效的会议就有体会的吧? 然后你苦笑一声:我也没办法…

以上种种大公司的通病,只是常态而已。没有完全治愈的可能,若非致命,或会陪伴整个企业生命周期。除此之外,内斗内耗派系林立什么的,更是大公司的标配,我想这跟人性有关,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想必每个人都深有体会,这里就不浪费精力探讨了。

如果你是一位创业者,我想你应该知道警惕什么样的事情了。

祝愿你的公司你所在的公司早日变成大公司,每家大公司都是一头恐龙,而恐龙,终将灭绝。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App Store 搜索一下「丁香医生」,好应用推荐给家里或朋友,多了解一点医学健康常识,以免被朋友圈谣言忽悠。

此文来自我的微信公众号:小道消息

小道消息公众号二维码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