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科技四周年

到 2020 年的 10 月 24 日,无码科技就成立四周年了。

回想刚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还真想过三四年后公司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现实总会衍生出来另一条发展路径。四年的时间里,很多客观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变的,是无码团队的初心。

照例要向大家汇报一下这一年来无码的基本发展情况。

很幸运。无码科技还没关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有些焦虑。产品流量不断下滑,收入锐减,不知道这种停滞要多久。不过,我们经历的和所有创业公司经历的也没什么不同。

这时候,重要的是,不能停下,大家还是要忙起来,做点事。我们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一个疫情辅助的工具,也算尽一点技术型公司的责任。其实我们应该更早的行动起来,疫情出现的时候,还处于假期,之所以犹豫没早点做,是不想让团队在假期里还工作。

在疫情期间,虽然收入断流,我们没有裁员,也没有降薪,当然也没有申请社保、公积金缓缴。一切照常,确保大家心里头踏实。扛一下,这是我们一家小公司能对团队成员尽到的责任。

团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之后,有了几次面向投资人在线路演的机会,要讲讲无码科技是做什么的。说来惭愧,这几年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总不能准确向人讲明白我们要做的事情,这肯定是我的问题。这次认真做了一份说明,提炼明确了一下,无码科技在医疗领域要做这样一件事:

构建一款医疗操作系统
改进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是我们四年来的愿景。我们在一点一点构建这个医疗操作系统。要做基础能力,自己搭建「脚手架」,构建基础能力,要做资源层的能力,要做资源与调动层的能力,要做应用层的能力…… 今年,又有一个很关键的组件发布,也是我们的一款新产品,就诊问问

就诊问问既是一款基于语音的医疗问答应用,也是一款医疗搜索工具,还是一款医疗和健康的数据库

这也是在产品没有推出前我和别人描述的时候总有点不够准确的一个原因。

无码科技之前发布的一些以小程序形态展现的产品和数据能力,已经集成到了就诊问问。目前可以通过小程序或是网页版访问就诊问问。暂时还没有计划开发移动应用程序。

就诊问问还提供了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我们的基础数据和算法能力,已经有了具体场景和应用案例。欢迎潜在的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找我们合作。没错,我们已经服务了几家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

今年值得欣慰的是,在医疗领域我们有了点收入。但还不够,下一步希望做出来规模化,据说,投资人都看重这个。

惭愧的是,我们过去四年只进行了一轮融资,公司创建之初拿了天使轮的钱。这四年里,接触过不少投资人,最后都没谈成。没融资的原因有很多,别人看不上我们,或是我们不情愿,或是两者都有。有些时候我认为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不过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无码科技要做的事情非常独特,市场上没有任何参照物。

我们好像是个独特的物种。当然,会有一点孤独感。

不过,有时候我们也会有一点骄傲。在无码科技创建之初,我们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有哪一款产品用户数量能够过亿,能对外提供 1,000,000,000 人次的服务。是的,抽奖助手这款小程序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想到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用过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期待我们有一天能获得这样的收入,梦想,要大。我们的那些小众产品也没停下来,比如 Readhub,从发布到现在,产品一直在迭代,不断的呈现我们的想法。虽然用户量不算多,但用户评价还算不错。我们今年针对一些高端用户改进了付费订阅服务,很显然,这样的服务是赚不到什么钱的。

团队的同事有时候也会问,为什么别的公司都一轮一轮融资,无码科技咋一点钱都拿不到?

主要是,公司账上还有一点钱,我们的收入也还能养活团队。即使现在没有收入的话,再活 18 个月也不成问题。

没继续融到钱,除了要给团队解释,也要面对投资人的压力。投资人投钱给你,总是有一些期许的。不继续融资,公司估值就没有增加,从投资的角度看,无法计算回报率。

我们再努努力。

这一年来,无码的团队有了一点变化。疫情稳定之后,有一些成员离职。过去几年里,我们离职率太低,每年年底盘点的时候我都开玩笑,咋没有人离职?到了三年多的头上,总算有几位同事去追寻新的发展空间,也正常。我们也有新的同事加入,团队规模依旧维持在去年同期的水平。

我们在元旦后春节前搬到了新的办公室。现在有两个办公场地,一处在滨江区,另一处在萧山的湾区孵化器。要特别感谢湾区孵化器对无码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儿,四年了,无码科技的官方网站终于做了正式更新。以前我们对官网的处理比较随意,而且,因为要申请一些资质,还不得不把首页换个样子,以至于不少朋友总猜测,是不是我们把域名都卖了。好啦,现在,网站看起来,总算严肃了不少。

四周年,我们要不要搞点仪式感的活动呢?这不是我们擅长的风格。

因为今年 10 月 24 日恰好是星期六。如果公司周六搞活动,要耽误大家正常休息时间。在几个方案之间做了折衷,决定周五下午做个例行的团队会议,主要是回顾上个季度的工作。结束后,搞个聚餐,吃顿好的。

周六晚上,组团儿去酒球会看周云蓬杭州站的巡演,自愿参加,公司买好票了。

以上,是向关心无码科技的朋友们汇报我们这一年来的情况。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访问无码科技的公司网站,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所有的产品和对外提供的服务。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此文位于 Startup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无码科技发布三款新产品

无码科技团队好久没有正式宣布发布新产品了。这一次,我们准备一口气发布几款医疗相关的产品。

我们要发布的第一款产品,是一款基于语音的医疗问答应用。这款产品采用了极简设计,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说出医疗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即可得到答案或参考建议。

市场上以「智能」为名的类似产品基本都采用多轮交互来完成用户需求,我们则力争一轮搞定。至于语音识别能力具体如何,各位体验一下即可知道。

我们要发布的第二款产品,是一款医疗搜索工具。在搜索栏输入问题,关键词或是长句均可,即可为你提供一个参考结果。我们提供的信息将尽可能的可靠可信赖。

我们希望有医疗和健康需求的互联网用户能远离虚假广告,远离不实信息,即使不考虑投入成本问题,这也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还是要努力试一下。

我们要发布的第三款产品,是一款医疗和健康的数据库,坦率的说,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相对繁琐而漫长的过程,这款产品还没有完全就绪,但我们也还是希望能尽早被更多用户了解。

此前我们曾推出 就诊助理、药品助理、疫苗助理、临床试验患者招募等数个小程序,每个小程序的数据都依托我们在构建的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之后,我们将这款产品暂时命名为「就诊问问」,以小程序的形态呈现在用户面前。我们其实也在开发其它形态的版本,所以说,这既是一款产品,也是多款产品。我们还在快速的迭代,隔几天再用一下,就一定会体验到产品的改进。

无码团队是个小团队,还不具备生产全部所需内容的能力,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信任无码科技的合作企业,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公司已经做了非常优秀的工作,我们有幸获得信任,不胜感激。希望我们的产品能为合作伙伴带去一点价值。

欢迎更多公司能与无码团队合作。

即使是在过去几年比较关心无码科技的朋友,也可能并不了解我们这个团队到底要做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无码科技在构建一款医疗操作系统

然而,这并非易事,但需要耐心,也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已经坚持了几年的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这样的小团队当然有不小的影响,但我们还在顽强地活着,还要往前再走几段路。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说明:文章写完后才意识到开头致敬了乔布斯 :)

更巧的是,2007 年 的 6 月 29 号,乔布斯的一代 iPhone 正式上市。​​​​

此文位于 Startup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豆瓣是中国互联网的骄傲

豆瓣是中国互联网的骄傲。这个网站的出现就像一次基因突变。在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大多是抄袭美国的产品创意,而豆瓣,则是阿北带来的原创性的产品。

阿北现在不怎么抛头露面了,早些年,阿北是文艺青年的心头好,媒体尤其喜欢写豆瓣的故事。豆瓣是文艺的,阿北也是文艺范儿十足,有句话怎么说来着?「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句话用来形容别人,我觉得都是夸张甚至矫情,但用来说阿北,就非常的准确。

我认识阿北蛮早的,那还是 2006 年 5 月的一天,收到阿北发来的邮件,问是否有意愿加入豆瓣团队。我那时候在杭州,不太想回北京,就婉拒了。但认识阿北,倒是很欣喜。

大约一年后,在杭州的「侠客行」技术大会上,见到了阿北。那会儿我还不太会和人聊天,晚上活动的时候我自告奋勇给阿北和高春辉带路,也没个地图导航软件什么的可以用,领着这俩人走了一大段冤枉路。好在到了活动场地大家很快就交流了起来,都是纯技术的内容,很少讨论商业话题,太庸俗了。

豆瓣早期非常重视技术,是最早用 Python 做主要开发语言的有影响力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也因此聚集了一群技术好手。后来几年,我帮着 InfoQ 做会议,也顺带宣传了一下豆瓣的技术实力,认识了不少豆瓣的朋友,现在这些朋友已经基本从豆瓣离开了,走在各自的创业路上。

我以前写博客,有次写着写着心灰意冷,说做 Google 广告的收入连每年托管费都不够,打算关掉网站,阿北看到后嘱托同事赞助了我三年的网站托管费,于是,就又坚持写下去。

因为这件事,我一直很感谢阿北,感谢豆瓣。

我印象里的豆瓣,技术是早期的关键词,然后才是文艺。

以前去北京,第一个想去参观的公司,就是豆瓣。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豆瓣的「胖子」办公室桌子上放着一堆空酒瓶儿,还是烈酒,据说代码写高兴了的时候就喝几口,哎呀,酷极了。那会儿,有很多豆瓣用户慕名跑到豆瓣去,每天办公室各种人探头探脑的,豆瓣员工见怪不怪,好像也没什么影响。

有人说文艺青年们绑架了豆瓣。豆瓣每次改版,都会引起大量用户的反对,会干扰豆瓣的一些判断。但我觉得不是这样,有谁能改变阿北呢?我认为是豆瓣最近几年没有了创新的能力,或是失去了动力,改版不会解决本身的问题。阿北似乎已经在享受生活,对豆瓣抓得没那么紧了。

文艺青年是谁?文艺青年是豆瓣的主流用户。文艺青年并不是没有商业价值,而是豆瓣一直没挖掘出这部分的商业价值。如果豆瓣把新产品的动力放在商业化上,豆瓣可能早就赚钱了。

豆瓣是最早倡导用户体验的团队之一,而且,坚持不让不好的东西伤害用户体验。这种原则让用户由衷的喜爱豆瓣,可是,也影响了豆瓣的商业探索能力。

那会儿,大家还不太热衷讨论如何做产品创新。豆瓣可做过太多新产品了,早期的创新尝试,吸引了不少优秀的技术和产品人加入豆瓣,但这些新产品,现在大多都已经关掉,人才也就随之而去。这些产品里,有些相当超前,比如阿尔法城,试图要构建一个虚拟的城市社区,即使现在拿出来,还会吓人一跳。

豆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错过了机遇,微信起来之后,豆瓣在内容上没跟上节奏。有一次我夜里想起来这件事,觉得很重要,还给阿北发信息,我说你们豆瓣站内这么多好内容,赶紧做公众号啊,做内容运营啊……阿北回我说,他也注意到了,团队正在做。

最近两年,感觉豆瓣的产品改进慢了,出现了很多遗留性的问题,比如账户的统一登录问题,比如,移动页面的适配问题,有的时候看到,还会忍不住反馈给豆瓣团队。

有的互联网创业者都应该感谢豆瓣。创业初期,典型的做法是跑豆瓣上拉用户,导流量。豆瓣这么多年,堪称互联网上的活雷锋(另一家是大众点评),为太多的创业项目贡献了种子用户,不知道被薅了多少羊毛。在这一点上,豆瓣就像 Craigslist。

但阿北是个心胸非常豁达的人,从没见过他对此有什么怨言,这种境界,很难达到。

喜爱豆瓣的用户总替豆瓣操心,担心豆瓣赚不到钱。其实,作为用户,你有很多方式可以帮到豆瓣。比如,你买书之前,总会到豆瓣查询一下,然后顺着页面右侧的推荐位去买书就好了。这样,豆瓣就会增加一点收入,你就对这个世界多做了一点贡献。

完全不需要多付出什么成本,满足自己购书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帮到豆瓣。何乐而不为呢?其实如果豆瓣用户都有这种习惯的话,豆瓣就会发展更好一点。

我经常要到豆瓣查询图书信息,然后大多数时候顺手从右边的链接就下单了。当然现在有的书豆瓣也有售,豆瓣阅读也有电子书可以看。

豆瓣的图书评分,是国内图书评价体系最好的。几家电商网站,自己也做图书评价体系,做得乱七八糟,尤其是京东,为什么不直接和豆瓣合作一下呢?调用豆瓣 API 就行了啊。但中国互联网公司之间,是没有 API 的,中国互联网行业通行的 API 其实是爬虫。

对于电影,也是如此。第三方购票平台上的评分,简直没办法看,比如说猫眼,随便个电影都是 9 分以上,你怎么区分是不是符合自己的口味呢?每次要看电影之前,我还是习惯去豆瓣看一下评分,以免上当。当然,也可以通过豆瓣的链接去购票,同样也会给豆瓣带来收益。

豆瓣是业界公认的「慢公司」,但恰恰就是这种慢,让豆瓣保持住了纯粹性。让这个互联网上还有一个真实的地方。

很多快公司都死掉了。而很多最初小而美的公司,在资本的不断鼓动之下,变成了大而无当的公司,最后反而死得很难看。

如果豆瓣有一天不存在的话,我们看个电影看本书都没有一个可以相信的评价体系了。所以,应该爱护豆瓣。

希望豆瓣终能抵达美好之地。

阿北永远年轻。

文章来自我的公众号: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被 viagogo 坑过

通过 Google 搜索演出票务信息,能看到一家叫 viagogo 的网站。我被这个网站坑过,一张正常的门票,最后付出了几倍的成本。

他们的套路是提醒你门票马上没了,你得赶快支付,支付的时候又需要填写一堆东西,也就没时间仔细看服务条款,更不要说到其它站点查看这个站的声誉问题。

尤其坑人的是,一旦支付,不能退款。

演出门票,尽量到官网购买。

这种坑人套路以前都是国内网站喜欢用的,没想到国外人也早就轻车熟路。提醒一下大家,使用这个网站的时候,谨慎一些,不要掉坑。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