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科技五周年

无码科技公司成立五年了,居然还没倒闭。

五年间,团队不可避免要经历人来人往,不过总体而言还算稳定。今年团队规模稍有扩增,开启了在医疗领域正式的商业探索。

我要感谢曾经的无码科技团队成员感谢现在的无码科技团队成员期待未来的无码科技团队成员。去年年中,无码团队发布了「就诊问问」。对于这款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产品,我当时是这样介绍的:就诊问问既是一款基于语音的医疗问答应用,也是一款医疗搜索工具,还是一款医疗和健康的数据库。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针对这款产品,团队持续做了很多改进,虽然面临很大的挑战,而每天的点滴工作并不总能让我们鼓舞,但是,回顾所做的各种努力,团队还是做了不少让我倍感骄傲的工作。

现在,可以说,这款产品变得更智能了。

尽管过去谈及公司的时候,包括给投资人介绍产品,我很少用「智能」这个词汇,更没有用 「AI」 这种行业里都喜欢用的词来描述无码团队要做的事。然而,一款变得更为智能的工具也是客观的事实。当然这个「智能」在我们的标准里还远远不够。

距离我们心目中的好产品,肯定还有一大段路要走。路上虽然风景很美,但找不到多少同行者,这多少让人感觉有点孤独啊。

感谢团队为此做出的种种努力感谢用户给我们的反馈和启发

就诊问问
就诊问问

虽然也有新的巨头团队在持续的观察我们并且毫不客气地借鉴着我们的产品,他们暂时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资源,但我其实也很好奇他们能有多少耐心。


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你能做什么。(1)

我们凭借现有的东西,就可以做到我们要做的。

五年下来,我们做了一款用户数近两亿的产品,小产品,抽奖助手。每十个中国人就至少有一个人曾经用过无码科技的产品,这样的说法更能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创业有的时候需要一点虚荣心的嘛,请大家理解。我们也做了一些实验性的产品,比如现在还在持续迭代的小工具 Readhub

围绕这些产品,团队做了很多积极的实践和探索,借此得以更好的理解商业和生态,这个过程无疑是非常迷人的。
感谢我们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团队肯定还会在适当的时机进行创新层面的产品尝试,虽然有的时候运气好,有的时候不那么走运。不过,对我们重要的是,塑造了一个能自我进化的团队。「走运当然是好的,不过我情愿做到分毫不差。这样,运气来的时候,你就有所准备了。」(2) 所谓的走运,就是当运气来的时候,要能捕捉到那条大鱼。

无码科技距离倒闭有多久的时间?我想,这实际上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心和耐力。公司账上还有足够的现金,比去年同期的现金还多了一点儿。这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务焦虑。但也有另一种从未散去的焦虑:如何给股东和团队以回报?一家成立五年的公司必须要面对这个问题。

坦率的说,现在还没有找到最优解。过去两年,行业的颠覆性变化,让我认识到靠融资输血的模式并不总是奏效,有些行业短短几个月就面临了灭顶之灾,这种不确定性不可能不影响信心。如果一个星球面临一场生物大灭绝,能存活下的应该那些卑微的更适应环境的小而顽强的家伙。

对于已有的投资方来说,一个团队能持续的融资总是好的,至少从账面看有更好的回报,但我们目前做不到这一点。这是对于我而言也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感谢投资人对我们的支持和信任。即使有一天他们对无码团队不再抱有希望,我们永远都要心怀这份感激。

感谢过去现在和未来给予无码科技支持和鼓励的朋友

当我们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你是我们的军旗。(3)

爱你们。


关于引用:

(1) 和 (2) 引自海明威《老人与海》

(3) 引自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无码科技四周年

到 2020 年的 10 月 24 日,无码科技就成立四周年了。

回想刚开始组建团队的时候,还真想过三四年后公司能发展成什么样子……但是,现实总会衍生出来另一条发展路径。四年的时间里,很多客观条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不变的,是无码团队的初心。

照例要向大家汇报一下这一年来无码的基本发展情况。

很幸运。无码科技还没关门。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和很多创业者一样,有些焦虑。产品流量不断下滑,收入锐减,不知道这种停滞要多久。不过,我们经历的和所有创业公司经历的也没什么不同。

这时候,重要的是,不能停下,大家还是要忙起来,做点事。我们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实现了一个疫情辅助的工具,也算尽一点技术型公司的责任。其实我们应该更早的行动起来,疫情出现的时候,还处于假期,之所以犹豫没早点做,是不想让团队在假期里还工作。

在疫情期间,虽然收入断流,我们没有裁员,也没有降薪,当然也没有申请社保、公积金缓缴。一切照常,确保大家心里头踏实。扛一下,这是我们一家小公司能对团队成员尽到的责任。

团队恢复正常工作状态之后,有了几次面向投资人在线路演的机会,要讲讲无码科技是做什么的。说来惭愧,这几年在面对投资人的时候,总不能准确向人讲明白我们要做的事情,这肯定是我的问题。这次认真做了一份说明,提炼明确了一下,无码科技在医疗领域要做这样一件事:

构建一款医疗操作系统
改进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问题

这是我们四年来的愿景。我们在一点一点构建这个医疗操作系统。要做基础能力,自己搭建「脚手架」,构建基础能力,要做资源层的能力,要做资源与调动层的能力,要做应用层的能力…… 今年,又有一个很关键的组件发布,也是我们的一款新产品,就诊问问

就诊问问既是一款基于语音的医疗问答应用,也是一款医疗搜索工具,还是一款医疗和健康的数据库

这也是在产品没有推出前我和别人描述的时候总有点不够准确的一个原因。

无码科技之前发布的一些以小程序形态展现的产品和数据能力,已经集成到了就诊问问。目前可以通过小程序或是网页版访问就诊问问。暂时还没有计划开发移动应用程序。

就诊问问还提供了服务接口,对外提供我们的基础数据和算法能力,已经有了具体场景和应用案例。欢迎潜在的医疗领域的合作伙伴找我们合作。没错,我们已经服务了几家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

今年值得欣慰的是,在医疗领域我们有了点收入。但还不够,下一步希望做出来规模化,据说,投资人都看重这个。

惭愧的是,我们过去四年只进行了一轮融资,公司创建之初拿了天使轮的钱。这四年里,接触过不少投资人,最后都没谈成。没融资的原因有很多,别人看不上我们,或是我们不情愿,或是两者都有。有些时候我认为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不过还有比较重要的一点是,无码科技要做的事情非常独特,市场上没有任何参照物。

我们好像是个独特的物种。当然,会有一点孤独感。

不过,有时候我们也会有一点骄傲。在无码科技创建之初,我们从没有想过有一天有哪一款产品用户数量能够过亿,能对外提供 1,000,000,000 人次的服务。是的,抽奖助手这款小程序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尤其是想到每十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人用过我们的产品的时候。期待我们有一天能获得这样的收入,梦想,要大。我们的那些小众产品也没停下来,比如 Readhub,从发布到现在,产品一直在迭代,不断的呈现我们的想法。虽然用户量不算多,但用户评价还算不错。我们今年针对一些高端用户改进了付费订阅服务,很显然,这样的服务是赚不到什么钱的。

团队的同事有时候也会问,为什么别的公司都一轮一轮融资,无码科技咋一点钱都拿不到?

主要是,公司账上还有一点钱,我们的收入也还能养活团队。即使现在没有收入的话,再活 18 个月也不成问题。

没继续融到钱,除了要给团队解释,也要面对投资人的压力。投资人投钱给你,总是有一些期许的。不继续融资,公司估值就没有增加,从投资的角度看,无法计算回报率。

我们再努努力。

这一年来,无码的团队有了一点变化。疫情稳定之后,有一些成员离职。过去几年里,我们离职率太低,每年年底盘点的时候我都开玩笑,咋没有人离职?到了三年多的头上,总算有几位同事去追寻新的发展空间,也正常。我们也有新的同事加入,团队规模依旧维持在去年同期的水平。

我们在元旦后春节前搬到了新的办公室。现在有两个办公场地,一处在滨江区,另一处在萧山的湾区孵化器。要特别感谢湾区孵化器对无码团队的支持和帮助。

还有一件值得说的事儿,四年了,无码科技的官方网站终于做了正式更新。以前我们对官网的处理比较随意,而且,因为要申请一些资质,还不得不把首页换个样子,以至于不少朋友总猜测,是不是我们把域名都卖了。好啦,现在,网站看起来,总算严肃了不少。

四周年,我们要不要搞点仪式感的活动呢?这不是我们擅长的风格。

因为今年 10 月 24 日恰好是星期六。如果公司周六搞活动,要耽误大家正常休息时间。在几个方案之间做了折衷,决定周五下午做个例行的团队会议,主要是回顾上个季度的工作。结束后,搞个聚餐,吃顿好的。

周六晚上,组团儿去酒球会看周云蓬杭州站的巡演,自愿参加,公司买好票了。

以上,是向关心无码科技的朋友们汇报我们这一年来的情况。谢谢大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

访问无码科技的公司网站,可以看到这家公司所有的产品和对外提供的服务。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此文位于 Startup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无码科技发布三款新产品

无码科技团队好久没有正式宣布发布新产品了。这一次,我们准备一口气发布几款医疗相关的产品。

我们要发布的第一款产品,是一款基于语音的医疗问答应用。这款产品采用了极简设计,只需要按住语音按钮,说出医疗和健康方面的问题即可得到答案或参考建议。

市场上以「智能」为名的类似产品基本都采用多轮交互来完成用户需求,我们则力争一轮搞定。至于语音识别能力具体如何,各位体验一下即可知道。

我们要发布的第二款产品,是一款医疗搜索工具。在搜索栏输入问题,关键词或是长句均可,即可为你提供一个参考结果。我们提供的信息将尽可能的可靠可信赖。

我们希望有医疗和健康需求的互联网用户能远离虚假广告,远离不实信息,即使不考虑投入成本问题,这也存在一定难度,但我们还是要努力试一下。

我们要发布的第三款产品,是一款医疗和健康的数据库,坦率的说,数据库建设是一个相对繁琐而漫长的过程,这款产品还没有完全就绪,但我们也还是希望能尽早被更多用户了解。

此前我们曾推出 就诊助理、药品助理、疫苗助理、临床试验患者招募等数个小程序,每个小程序的数据都依托我们在构建的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问答应用,搜索工具,数据库……

好吧,这其实是一个产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之后,我们将这款产品暂时命名为「就诊问问」,以小程序的形态呈现在用户面前。我们其实也在开发其它形态的版本,所以说,这既是一款产品,也是多款产品。我们还在快速的迭代,隔几天再用一下,就一定会体验到产品的改进。

无码团队是个小团队,还不具备生产全部所需内容的能力,在此,我们要特别感谢信任无码科技的合作企业,在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公司已经做了非常优秀的工作,我们有幸获得信任,不胜感激。希望我们的产品能为合作伙伴带去一点价值。

欢迎更多公司能与无码团队合作。

即使是在过去几年比较关心无码科技的朋友,也可能并不了解我们这个团队到底要做什么。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的话:无码科技在构建一款医疗操作系统

然而,这并非易事,但需要耐心,也需要时间。好在,我们已经坚持了几年的时间。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们这样的小团队当然有不小的影响,但我们还在顽强地活着,还要往前再走几段路。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


说明:文章写完后才意识到开头致敬了乔布斯 :)

更巧的是,2007 年 的 6 月 29 号,乔布斯的一代 iPhone 正式上市。​​​​

此文位于 Startup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谈谈 TPC-C 这事儿

蚂蚁金服的数据库据说又跑出来新纪录了,打破外国数据库(Oracle)垄断了,扬眉吐气了。

去年用了 207 个数据库节点,每个配备 8 块 SSD,这一次用了 1557 个节点,每个配了 4 块容量更大 IOPS 更好的 SSD。看起来,上次 I/O 配置并不太合理,瓶颈还是最终压在了 SSD 上,这一次可以更优化了一些。

也不是没有亮点,每 tpmC 成本降低了不少。上次 6.25 人民币,现在是 3.98 人民币。

仔细一看系统总成本(Total System Cost),超过 28 亿人民币。上一次破了 Oracle 9 年前的记录,系统总成本是 3.8 亿人民币。希望我没看错数字分隔。

穷人谁能玩得起啊?只要你有足够多的钱,弄足够牛逼的硬件,都可以跑个不错的结果出来。Google、亚马逊只要愿意花钱,也都可以出来炫耀一下。

要我说,如果要数据库软件牛的话,每家都用固定的硬件,比如给你个同款同配置的 MacBook Pro 笔记本当服务器,然后你跑吧,跑出越高分越牛。


以下内容写于 2019 年 10 月:

Oracle 的 TPC-C 记录,停留在 9 年前。当时用的是 11040 块 SSD(别惊讶,大家都是堆叠硬件),每块容量 24GB。当时单个 SSD 的 IOPS 最多能跑到几万。

蚂蚁金服的 OceanBase,用了 1632 块 NVMe SSD(204 个节点,每个节点 8 块),每块容量 1.8TB。现在单盘 IOPS 大约是几十万。没给出具体的型号,确切数字只能用行业平均值预估。

SSD 的容量其实在这里没有意义,就是用来数据存储。主要看 IOPS 的能力。NVMe SSD 因为采用了新的协议,有更低的时延(Latency),所以,吞吐能力更强。

TPC-C 这种测试,要跑 Transaction,IOPS 必然是瓶颈。粗略估算一下,OceanBase 所部署的设备,I/O 能力至少是 Oracle 两倍,因为不止是存储 I/O 的能力增强了,网络 I/O 的能力也增强了,网络延时更低。

TPC-C 跑出两倍来真的没什么奇怪,跑不出两倍才会奇怪。更别提摩尔定律了。

啥?摩尔定律,要提这个,就有意思了。简单一点,把 Oracle 当年测试的存储部分的成本,用来购买今天的存储硬件。几分之一的钱,就可以买到跟当年所用的存储一样的 IOPS 能力了。

然后你看,Oracle 9 年前的记录,每个 tpmC 成本 1.01 USD,当时美元人民币的汇率是 6.3 啊。9 年后,OceanBase 是 6.25 人民币/tpmC。这个指标其实挺惨淡的。

或者也可以说,蚂蚁金服开发的这个数据库,从 Total Cost of Ownership(总体拥有成本)上来说,并没有给自己省钱。当然,解决了自己业务场景的瓶颈,另当别论(那你咋不说还有人力开发投入呢)。

Oracle 如果要重新拿一个更好的记录,应该没有任何悬念,把 SSD 和 PCI-e 什么的换成最新的,数据库版本就用当年的老版本都没啥问题。

TPC-C 这个东西啊,SSD 没有商业应用之前,物理硬盘的时代,峰值也就是跑到百万的级别。得用 2000 多块硬盘。

后来为啥大家都对 TPC-C 不太积极了呢?并不是 Oracle 孤独求败了,主要是 SSD 成熟之后,I/O 几乎不是瓶颈了,宣传自己的硬件服务器性能有多好,忽悠不住客户了。而且,整个行业的计算架构都发生了变革。TPC-C 这个东西,过时了。

所以,厂商跑出来的记录真不具备可比性。或者说,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当然,商业公司愿意搞这个,也要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比如小团队或是个别技术负责人总要自己的业绩的嘛,搞点新闻,好在内部争取利益的嘛。

其实这种手法很常见,知道就可以了,别当真。做技术的,自己要有这个基本的判断能力。

咋说呢,就好比俩人跑百米,一个 9 年前创造了记录,但吃了一片儿兴奋剂。9 年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另一个也破了记录,当然也吃了兴奋剂,还他妈的吃了两片儿。

注意这个比喻并不十分准确,甚至有点误导。即使有人会以为这是谁把尘封九年的百米校运会记录打破了,人家当年是在土路上跑出来的记录,可是,现在你在塑胶跑道上,还五六级顺风,跑出来一个新纪录,体育老师会认为这…得打点折扣吧。不能自己骗自己啊。

都挺扯的。

技术领域的事情,我认为还是应该踏实一点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