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Startup

创业者的取与舍

Paypal,最初并非是针对 Web 用户提供支付解决方案的公司,最初的产品是面向手持设备(Palm Pilot)提供支付解决方案以及安全加密技术的,甚至最初的一笔投资也是通过 Palm 来进行演示如何进行转账的。后来,Paypal 认识到了来自 Web 用户的需求,在恰当的时机调整了产品方向,否则或许不会有现在的 Paypal。如果你是 Paypal 最初的创业者(Max Levchin,Peter Thiel 或是 Ken Howery ),你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么?

Flickr,最早是 Ludicorp 公司为 Game NeverEnding 游戏研发的附属产品,甚至最初是以多人聊天室的形式呈现的,而 Flickr 发布后大受用户欢迎后反而让 Ludicorp 最终放弃了研发三年多的 Game Never Ending。如果你是 Flickr 最初的创业者(Stewart Butterfield 与 Caterina Fake),你有可能做出这样的选择么?

豆瓣,创意来自阿北最初打算创立一个”驴踪”的网站,做一个”互相推荐非主流旅游点的网站”,不过阿北后来发现文化类的产品更适合这样互相推荐的形式,所以,才有了现在大家看到的豆瓣。如果你是当时的阿北,你会继续做”驴踪”,面向旅游这个遍地是钱的大市场,还是选择放弃最初的想法而做豆瓣这个面向小众的市场?

迅雷的创始团队最初的想法是做一个分布式电子邮件系统,利用互联网分布性空间来存储邮件。后来,偶然意识到这套系统的原理完全可以应用在下载上面,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如果是你,是去继续找识货的买家继续做分布式电子邮件,还是做下载,和已经占据市场份额 80% 的领跑者(领跑者还不赚钱)竞争?

最近热火朝天的 Instagram,最初创建人 Kevin Systrom 要做一款基于位置的服务相关的应用,但是应用程序开发一定阶段后,发觉功能太多反而失去重点,砍去了大量功能后才变成了现在的 Instagram ,结果是取得了空前的赞誉。如果你是当时的 Kevin Systrom,你会舍得砍去那么多功能么?会不会随着今后的发展而继续把这些功能再加上来?

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不确定这些例子有多少演绎的成分,不过这些案例能否给我们一点启示呢?很多人都诟病我们的互联网环境缺乏创新,因为大家上来都直接跟进那些成功者的模式,但缺少了一步人家做取舍的过程。或许,没有这一步取与舍的抉择,就会缺乏创新的动力,因为少走几步路实在是太有诱惑力了。

另外一个方面,不少人开始都是靠着一个点子而杀到创业者这个行列中,有一个好点子、好的创意,或是看到一个好的商机,夜不能寐,激动不已,感觉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驱动你要去做这件事情… 坚持,的确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美德,但毫无疑问,不能守着一个点子一条道跑到黑,必须要随时随地根据用户的需求与环境来做取舍,在合适的时候或许要放弃你原来的很多努力。否则就是缘木求鱼。

EOF

顺便说一下: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回顾一下自己的产品,也要动心思做点取舍,我劝你还要慎重。抵制忽悠的诱惑也是创业者应该持有的美德,关键是你是否真的想明白了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ifanr 对我的访谈:关于互联网,社区和创投

前几天接受了 ifanr 编辑对我的一次在线采访,聊了一点关注互联网、社区以及创投的话题。以下是访问的全文:

ifanr:您是 Twitter 和新浪微博上的活跃用户,觉得微博客(或者单指 Twitter )是最佳的移动互联网产品形态吗?它的未来能朝哪些方面发展?

Fenng:就我而言,Twitter 的确是目前最佳的互联网产品形态,有趣的是,这个最佳恰恰是 Twitter 功能上”不够丰富”促成的, Twitter 激发了用户核心需求,是真正的极简主义的代表作。但是未来不好说-没有人能判断未来。

ifanr:Facebook 和 Twitter 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SNS(根据和菜头的看法,其实它们并不相同),如果让您做单选题,你会成为谁的终身用户?

Fenng:我会选择 Twitter 。对我来说,使用 Twitter 的一个原动力就是要”自由的表达”,而 Facebook 上因为”强关系”的模式,多少会影响表达的动力。

Facebook 相比 Twitter,更加的关注人,而我认为和周边的朋友保持联系远不如关注话语权更加重要。尤其是在当下这个神奇的国度。

ifanr:话题还是落在丁香园上吧,作为 CTO ,能说说跟丁香园的一些故事吗?欢迎技术和非技术,欢迎趣事和爆料。

Fenng:因为很久以前有个成人网站,名字中也有”丁香”两个字,以至于到现在还有很多人搜索相关的关键词来到丁香园首页,而首页的跳出率多数是这样的访客带来的。不过这个侧面也给了我们启示:  抓住用户的核心需求,用户会念念不忘你的 :)

有段时间,公司同事在对外介绍公司的时候总会加上一句”我们和那个成人网站没什么关系”,因为不这样说,有的时候会遇到有人在听到丁香园同事介绍的时候,大惊失色:”啊,现在做这个的也可以公开活动了?”

其实我算是丁香园第四任技术负责人了 :) 第一任应该是丁香园创建人李天天,第二任是 CEO 张进,当然他们两个人当时也是没办法,不得不做这样的事情,或许国内很多创业公司的初期都是这样吧;第三任是现在任职于某大互联网公司的一位技术专家,然后才是我。应该说过去丁香园在技术上的确有一些技术债务,希望我能尽快还清。

应该说中国医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还停留在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让大家更有效的获取信息,通过更好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也是丁香园的责任和义务。

ifanr:一般专业人士扎堆的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遍都会出现劣币驱 逐良币的状况,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什么样的途径可以保证优质用户的活跃度?

Fenng:从社区运营者来说,当然是尽量保持中立。但在有些情况下,要做一些合适的引导,但这引导不是要进行”中心化”,相反,应该尽量的去中心化,尽可能地避免以”信息热点”为中心。这方面,天涯是个反面例子。

去中心化,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上,真的非常难以做到。国内这方面实践得最好的当属豆瓣,我很欣赏阿北的”态度”,尽管很多人仍然会诟病豆瓣的社区运营策略,但实际上,豆瓣真的很理想化,这是非常让人值得学习的地方。

还好,从丁香园社区来看,我们目前还没有遇到这方面的问题,或许和我们只允许专业用户有关系。

ifanr:您应该知道 42qu,现在 42qu 上的付费医疗咨询挺受欢迎的,您怎么看待这种模式?

Fenng:我也在关注类似的模式。不过据我所知,国内医生资源相对比较紧缺,真正好的医生其实都是非常忙,怕是很少有人有精力接受这种模式。
而且,这种咨询服务后续还有反馈之类的事情,或许比较难以控制,如果有纠纷,就更加的麻烦。

ifanr:3G Doctor Blog 是国外比较著名的 Mobile Health 网站,致力于把健康医疗和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丁香园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吗?是否有媒体化的计划?

Fenng:我们也认为移动互联网和健康医疗会有很好的结合,但目前,找不到太合适的切入点-毕竟很多基础的东西我们还没做好。媒体我们一直在尝试做,但是也会尽量避免只成为一个媒体。

ifanr:丁香园推荐人才送 iPad 的事儿进展得如何?分享一下吧。为什么想到招人的时候送 iPad,它在公司内部有什么特别作用吗?

Fenng:其实成功推荐一个合适的候选人送一台 iPad ,成本并不算太高,而且和社区有不错的互动。令人欣慰的是有很资深的人才自荐来我们团队,
当然,自荐也送 iPad。

在我们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内,iPad 应该是目前最吸引人的礼物之一吧。当然,我们内部也在探讨医生应用 iPad 的可能性以及趋势。

顺便说一下,通过 SNS 进行招聘效果很不错,明年我们团队将不再通过 51Job 以及智联招聘等网站进行招聘,而完全通过 SNS、线下关系和自己的招聘平台  Jobmd.cn 来进行。

ifanr:不少初创公司都开始主动尝试社会化营销,您也关注初创公司,能否给他们一些建议?

Fenng:社会化营销对多数初创公司都是有必要的,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过度营销。营销的过程中多数人选择的是”推”信息给潜在用户,让人不厌其烦。其实也可以考虑用”拉”的模式,在运作的过程中去发现用户的反馈或是需求,进行有效互动。

ifanr:您在博客中提到书仓,很多人是 Stanza 和书仓的忠实用户(掌上书苑也不错)。但总体来说,书仓的”工具味儿”大于”社区味儿”,不少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个上传下载的工具而已,您觉得它怎样向社区发展?

Fenng:我更愿意把书仓看成一个”内容发行渠道”,当然书仓的 @Zheng 不一定同意。即便是工具又怎么样呢?也不一定非要发展成社区呀。我看到的一些通用性工具,往社区硬生生的转型,其实都画虎不成。

ifanr:如此关注创业团队和项目,自己是否有亲自投资一些项目呢?如果有的话,能分享一下案例吗?

Fenng:杭州贝塔咖啡,我是发起人之一,当然,这是在传统行业。另外,也有几个互联网项目,我尝试着做了一下天使投资,但现在不太方便透漏细节,如果有哪位投资行业的朋友感兴趣,可以单独联系我。不过相信明年的这个时候大家就会知道了。

在这方面,我是个不折不扣的新手,只是觉得感兴趣,就做了一点尝试。

ifanr:作为 iOS 平台的用户,哪些 App 对您来说是杀手应用?常用的有哪些呢?

Fenng:我用的最多的其实是 Y Combinator’s HackerNews ,  的免费 iPhone 客户端,这是我获取国外最新 Startup 信息、技术信息的一个有效渠道。其它常用的有 Flickit , 发送图片到 Flickr 的。期待国内 Yupoo 也能尽快有类似的客户端工具。有些惭愧的是,我很少购买 App。

另外,通过浏览器访问 Gmail 也是现在必不可缺的,遗憾的是,国内现在移动无线网络仍然太慢,资费也对不起用户。

EOF

整个采访过程很值得称道,ifanr 已经是一个很专业的在线媒体了,与传统媒体相比,问题的切入点准确,后续反馈迅速。我很欣赏这样的团队。ifanr “全景关注移动互联网、集中报道创业团队,最潮的智能手持及最酷的互联网应用,对业界生态、智能产品及移动应用有着深刻的理解,致力于”独立,前瞻,深入”的原创报道和分析评论,将大量第一手新酷理念和信息传达到读者。”,他们的信息质量很不错,值得订阅。

2010年国内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

2010 “ChinaMode零零壹” 中文互联网开放式评选已经开始。今年 DBA Notes 是这个活动的发起博客之一,所以有必要写点和这个活动有关的内容。去年写过值得关注的初创公司(今年发展都不错),那么现在不妨记录一下我在今年观察的两个新的初创公司。
书仓 — 在线书房,移动阅读,分享互助

书仓 (Shucang.com) 做的是数字化阅读解决方案。因为众所周知的版权问题,其实这个行业非常难做。不过书仓不声不响的倒是培养了不少忠实用户,并且形成了一个不错的内容发行通道,我就是书仓的忠实用户 - 现在iPhone/iPad 上的电子书阅读几乎都是通过 Stanza 进行的,而书仓是我最常用的内容提供源。书仓的创建人是郑云深 ( @Zheng )。因为他在互联网社区的丰富经验,这个项目本身的开放态度也很值得欣赏。

卷豆网 — 社区电子商务平台

卷豆网 (Juandou.com) 的商业模式很清晰:给电子商务网站的网页链接进行增值。目前推出的产品主要是淘金链(LinkMiner),可以把网页上普通的淘宝链接,动态的转换为可以收入佣金的淘宝客链接。我一直和朋友们说 URL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会是一笔大生意,卷豆网的这个切入点很好。卷豆网 (Juandou.com) 的创始人之一陈琪曾是淘宝员工。阿里系员工离职创业倒是不少,但是象卷豆网这样走技术派的比较少见。

这是我推荐的两个技术流的初创公司,供大家参考。如果有投资人或是哪位朋友寻求合作,请留言给我即可。


其它方面

今年的初创公司多数是冲着电子商务去的,比如团购模式跟风严重,乃至一度形成”千团大战”的局面。跟风而上基于 LBS (Location-based Services) 的应用也有不少,而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的就更多了。被”防火长城”保护的我们一方面没有了国外巨头的竞争而可以肆无忌惮的撒欢儿,一方面因为闷头拷贝而逐渐丧失了创新能力。或许一万家初创公司倒下,才会有一家成功。顺便说一下,这环境顺带验证了一下我以前说的三定律倒是没什么大偏差。

北京有创新工场(对了,豌豆荚这个项目的确非常棒,就不用我多吆喝了)聚集了不少有趣的创业人,上海有盛大创新院投资了不少站点,杭州呢,淘宝也发起了内部的”赛马”机制在运作。或许,创业这事儿已经进入了”圈养时代”。除此之外,总体来看,国内今年国内的创业环境并非很好,比如说大公司频繁与初创公司争利这种事儿。

EOF

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工作?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这个问题问大多数 IT 人都会选择前者。如果换一个问法,去大公司还是去初创公司(Startup)工作?或许有极小一部分人能改变一下决定。

对于 IT 人来说,选择到大公司工作的理由可能有:觉得「钱多人傻,干嘛不去?」;有人认为 「机会多,有发展」; 也有人被小公司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吓怕了,认为大公司「正规一些」。或是觉得「有挑战,起码几千万用户,数千台机器,数亿 PageView,想想就激动」;也有人说,「有很多牛人在那,能学到东西」…

的确,大公司有很多好处,比如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专人专事,不会让你身兼多职;旱涝保收,起码不会遇到开不出工资来,甚至福利也不错。有人说,够了,我们工作不就是为了这些么?不一定。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意味着你的工作可能会是模式化的,革新就会少很多;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未必能释放你的全部生产力,新技术也未必能尽快发挥威力;专业人做专业事,看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你的职业风险,专业分的越细,意味着你更依赖于整个体系,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脱离这个环境可能一无是处;至于工资和待遇,大家应该明白,在当前的形势下,你依赖工资可能永远买不起房子,或者是一辈子的工资只能交给银行…

大公司的确有光环,要清楚那光环并不属于你的。大公司有牛人,可能牛人内心也很苦闷。大公司还有个很明显的优点就是能调动的资源的确大,是小公司没法比的。但一定要明确一点,那些资源如果不能被你所充分使用,其实和没有是一样的。在大企业做事情,似乎都是大项目,大战略,所以,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也会提升到某个高度,召集一群人反复开会、讨论、分析、论证,对技术人的天性是一种无情的摧残。

回过头来,我们说小公司。如果小公司的老板是依赖于某些潜规则赚钱,那么你尽快想办法离开,在这样的小公司工作越久,对你伤害越大,除非你将来也要做个这样的小老板。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虽小,但是有活力,有潜力,目光远大但不冒进。虽然短期内赚不到太多钱,但能让你受到很大的锻炼。绝对不要忘了在小公司发展,实际上你的潜在收益更大。记得王健硕说过类似如下的观点:小公司总有一天会淘汰现在的大公司,自己也会变成大公司,否则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那些恐龙级的企业了。新陈代谢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觉得对小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有过失望的话,哪或许是你根本没去尝试做一些改变,你能确保你到了大公司一切都让自己变好?

隔岸观景是人的普遍心态,尤其是技术人员,始终觉得有些没有尝试过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比如在小公司做久了,一厢情愿的觉得大公司会很美好,但不知道加入到那些大公司后,你还会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你的短板在大公司得到了锻炼没有?你的技能提升了没有?你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人要想让自己变化,不能依赖于周围环境,驱动力来自自身,只能靠你自己。

最近在 丁香园 招聘技术人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居然会选择去外包型公司(最离奇的一个理由是可以去练习外语)。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最糟糕的职业途径了。在外包公司工作,公司把你发放到客户企业去(常常是那些大公司,因为自己的员工都去开会了,没有人写代码作一些边缘项目),工作起来的确压力不大,按照一些套路完成那些企业非核心业务就行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很难会产生归属感,你到底是属于哪家公司的人?你做的事情得到的回报,除了薪水还有其它的么?我的建议是,外包公司对你的职业生涯只会有害无益。

去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亦或是去外包公司?我说的这些或许并不能改变有些人的固有想法,没关系,多想一下也是好的。

PS. 这篇文章是重读范凯的去跨国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有感而发。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Jobs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