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Archives: DXY

丁香园技术团队是怎么招人的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创业团队招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至少我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创业团队都面临招聘难的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和一些中小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交流,也都会为招人的问题而诉苦,丁香园 作为创业团队当然也是这样。从去年年中我加入丁香园负责技术团队开始,招聘就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今天在阅读完知乎上「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这个讨论之后,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下丁香园技术团队的招聘经验。

我们找什么样的人?

概括一下说,我们要找的人最后一定是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另外,需要有一定的自我驱动能力,不要事事都要别人来管理。一定程度上,我们力争把技术团队打造成「自我管理型」的团队,真正「有效率」的团队。

通过影响力吸引人

是否小的团队影响力一定小?是否足够有名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当然不是,看你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去影响什么人。比如对我们来说,Twitter 是相当不错的扩大影响力的工具,也是个非常好的招聘渠道,在长期认真经营之后,有必要进行合理利用。有很多给丁香园投递简历的人在之前都通过我的 Twitter 关注我在丁香园这家公司的动态,绝大多数人也都阅读过我的Blog上的文章,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不靠谱的人的话,不可能投递简历过来。

Twitter、微博、Blog 等平台和工具是创业团队最应该利用好的渠道。谁让你没有其它资源呢? 这就是创业团队的局限性。我不喜欢用相对封闭的资源(比如学校的BBS)去发招聘信息,同时希望能找到的人有一点信息外向的意识,而不是只等着别人找到他/她。

通过价值观说动人

当然,投递简历过来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沟通并确定是否是”志同道合”的人,是否认同这个团队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个行业,是否想让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 这些当然都要弄清楚。还要弄清楚候选人不单单为了一两个技术明星而过来,「慕名而来」往往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会很反感”价值观”这三个字,别误会,在这里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我们彼此共同认可的东西,我们是为了彼此认同的东西才共事,而不只是通过薪水去诱使人进入公司。同时,在面谈的时候我也会直接告之候选人丁香园技术团队的不足之处,甚至我们公司的不足之处。短期内我们给不出足够高的薪水,但我们力争中长期让你有足够的回报。甚至就拿办公环境来说,肯定不如一些大公司那么舒适。当然,有差距不要紧,只要真的能够逐步改进。

不作校园招聘 但招实习生

坦率的说,中小公司如果不是特别特别有魅力的话,跑到学校大张旗鼓的去做校园招聘,无论时间、人力还是物力,都实在是一种铺张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毕竟那是在和大公司直接在校园招聘市场竞争。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 Twitter、Facebook 等网站寻找实习的同学(尤其倾向有能力「翻墙」的同学),提供不固定限额的实习岗位,提供成长环境和学习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话我们提前支付转正后的薪水。过去一年中,一共有 8 位同学来实习过(包括即将大三的也有),最终有四位同学留下来,正式加入了我们团队,在各自的技术方向上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且对团队贡献不小。

有效控制招聘成本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技术团队的招聘停掉了在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各个大型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我不是说通过这些网站找不到适合我们的人,而是因为隐性成本相当的高,不只是广告费用上的投入,还有简历筛选以及面试,都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年2010年下半年还有通过这些网站在收集、筛选简历,2011年基本上就停掉了。不过,我们依然会在专业的技术网站上投递招聘信息,当然,免费的更好。

尽管之前曾经通过委托招聘的方式找到过非常好的人才,但以后将不再通过猎头进行招聘工作,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另外如果花钱就能解决,那么还要我有什么用?

节省下来的招聘成本一部分用在推荐或是内部推荐的激励上。对于内部推荐,我们给出的是相当高的激励标准:一个月的薪水。有些特殊岗位的招聘,自荐也给奖励。我们不会去「高薪挖人」,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对每个人来说,薪水和回报是自己的工作付出得到的,不是被挖了才有的。

随时随地做招聘工作

Facebook 前工程总监黄易山在总结 Facebook 研发文化中的宝贵经验中说道「永远将招聘作为你的第一要务」,于我心有戚戚焉。实际上,要我说出来我用了多少时间去做招聘,无法给出具体可靠的数据(如果有人给出你数字,要么公司足够庞大有闲人去做统筹,要么是在蒙人)。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随时随地做招聘,时刻想着招人。比如,我在知乎阅读 iOS 相关问答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位不错的工程师的主页写着准备找工作,立刻联系… 最后又经过几次沟通之后成功说服他加入了我们团队。

不能等有了招聘名额再去行动,那样必然被动,创业团队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事情。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作限制的情况下不是招到越多的人越好。这个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有些人一有点小权利就喜欢扩充地盘,盲目的认为自己管理的人越多就是权利越大,就越有晋升的机会,在大公司里面很常见,最终是人浮于事。这一点上我倒是很庆幸。

招聘工作永远要改进

每过一个季度会审视一下整个团队过去的招聘工作,如果发现过程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招聘环节衔接上的疏漏)需要立即在下一个周期着手改进。招聘工作永远都不是完美的,但能做的更好一点为什么不做?

在这里也向曾经接触过的朋友们说一下: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望见谅!

一年过去了,回头一看,团队规模已经扩大了整整一倍,四分之三是新人。当然,我们现在依然缺人。比如,现在依然在招聘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

如果你对丁香园技术团队感兴趣,我们干脆一起谈一谈!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去大公司还是去小公司工作?

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工作?这个问题问大多数 IT 人都会选择前者。如果换一个问法,去大公司还是去初创公司(Startup)工作?或许有极小一部分人能改变一下决定。

对于 IT 人来说,选择到大公司工作的理由可能有:觉得「钱多人傻,干嘛不去?」;有人认为 「机会多,有发展」; 也有人被小公司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吓怕了,认为大公司「正规一些」。或是觉得「有挑战,起码几千万用户,数千台机器,数亿 PageView,想想就激动」;也有人说,「有很多牛人在那,能学到东西」…

的确,大公司有很多好处,比如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专人专事,不会让你身兼多职;旱涝保收,起码不会遇到开不出工资来,甚至福利也不错。有人说,够了,我们工作不就是为了这些么?不一定。相对完善的工作流程,意味着你的工作可能会是模式化的,革新就会少很多;成熟的开发体系、培训体系,未必能释放你的全部生产力,新技术也未必能尽快发挥威力;专业人做专业事,看起来是好事,但同时也意味着你的职业风险,专业分的越细,意味着你更依赖于整个体系,自己做不了什么事情,脱离这个环境可能一无是处;至于工资和待遇,大家应该明白,在当前的形势下,你依赖工资可能永远买不起房子,或者是一辈子的工资只能交给银行…

大公司的确有光环,要清楚那光环并不属于你的。大公司有牛人,可能牛人内心也很苦闷。大公司还有个很明显的优点就是能调动的资源的确大,是小公司没法比的。但一定要明确一点,那些资源如果不能被你所充分使用,其实和没有是一样的。在大企业做事情,似乎都是大项目,大战略,所以,芝麻绿豆大的事情也会提升到某个高度,召集一群人反复开会、讨论、分析、论证,对技术人的天性是一种无情的摧残。

回过头来,我们说小公司。如果小公司的老板是依赖于某些潜规则赚钱,那么你尽快想办法离开,在这样的小公司工作越久,对你伤害越大,除非你将来也要做个这样的小老板。如果你所在的公司虽小,但是有活力,有潜力,目光远大但不冒进。虽然短期内赚不到太多钱,但能让你受到很大的锻炼。绝对不要忘了在小公司发展,实际上你的潜在收益更大。记得王健硕说过类似如下的观点:小公司总有一天会淘汰现在的大公司,自己也会变成大公司,否则的话,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那些恐龙级的企业了。新陈代谢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如果你觉得对小公司尤其是初创公司有过失望的话,哪或许是你根本没去尝试做一些改变,你能确保你到了大公司一切都让自己变好?

隔岸观景是人的普遍心态,尤其是技术人员,始终觉得有些没有尝试过的环境会更好一些,比如在小公司做久了,一厢情愿的觉得大公司会很美好,但不知道加入到那些大公司后,你还会坚持自己当初的想法?你的短板在大公司得到了锻炼没有?你的技能提升了没有?你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人要想让自己变化,不能依赖于周围环境,驱动力来自自身,只能靠你自己。

最近在 丁香园 招聘技术人员的过程中,我发现了另外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居然会选择去外包型公司(最离奇的一个理由是可以去练习外语)。在我看来,这似乎是最糟糕的职业途径了。在外包公司工作,公司把你发放到客户企业去(常常是那些大公司,因为自己的员工都去开会了,没有人写代码作一些边缘项目),工作起来的确压力不大,按照一些套路完成那些企业非核心业务就行了,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很难会产生归属感,你到底是属于哪家公司的人?你做的事情得到的回报,除了薪水还有其它的么?我的建议是,外包公司对你的职业生涯只会有害无益。

去小公司还是大公司? 亦或是去外包公司?我说的这些或许并不能改变有些人的固有想法,没关系,多想一下也是好的。

PS. 这篇文章是重读范凯的去跨国公司还是去创业公司?有感而发。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Jobs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Web 产品的改进

这一段时间来,一直在考虑快速改进产品的事情。Web 产品的改进是个麻烦事情。远不是收集一大推需求列表,然后三下五除二修改上线那么简单。

产品的改进,也是个不停作选择的过程,不要被用户牵着走,尤其注意那些专家型用户的意见,是很好的参考,要尊重他们,尽快给他们反馈,但未必要全盘采纳。如果真的存在易用性问题,用户会从更广范的角度不停的反馈给你。不能看竞争对手的,因为他们可能在跟你学呢。

改进的前后,数据收集的丰富性将影响最后改进的结果。但不能完全跟着数据走,因为你收集的数据可能不是准确的。此外要记住,不要事先定一些数据上的指标,比如注册增长多少啦,流失率减少多少啦,没有意义。有些改进,内部数据上未必会好看,但用户会叫好。要知道,越大的公司,数据越是用来唬人的。反正决策层没几个人懂数据。

针对产品改进,要想做出正确的决定,只有对产品本身的熟悉程度是不够的。其实越了解自己的产品,越容易做出有失偏颇的决定。而如果能对用户加深了解,会有助于做正确的事情。但必须承认,了解用户可不那么容易。

既然是改进,就不是翻新,就不要做大项目,”大山临盆”的事情常有,只是失败过后没有人好意思说。快速上线,快速反馈,不但用户容易接受,团队也会从中受益。

好的技术人,能让产品变得更好。而团队越大,产品会变得越糟。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永远都适用。

说到底,都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废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EOF

灾难究竟要多么惨痛,才能不让它再次发生?我的朋友们阿,答案在风中飘扬。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