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的缘起是今天我在 Twitter 上感慨了一下关于翻译稿酬的事情。我和两位同事一起翻译 Troubleshooting Oracle Performance 这本书(中文版《Oracle性能诊断艺术》),三个人,六个月时间出头,稿酬大约 15000 RMB 多一点。很多朋友可能会把这当成抱怨而非提醒。
对此,图灵出版社刘江先生回应到,”技术出版的危机。此书首印 3000 册,定价75 元(不低),利润空间仅两三万,如果部分滞销或退书,很容易就赔了。” 而且,”这本书如果按5%给版税,还不如千字稿酬。” 这实际上道出了当前英文 IT 图书引入国内的一个困境。国外出版社版权费用本已经不低(所以博文视点更倾向于做原创图书,别搞错,我说的是武汉的那个博文),加上纸张以及印刷成本的上涨,以及图书销量连年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做一本纸版书不亏本已经不容易了,现在据说在国内一本技术图书能做到 5000 册的销量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出版社不得不通过一些不得以的手段控制成本。有一次和蔡学镛聊天,他说台湾现在的 IT 图书出版已经萎缩得不成样子,而大陆因为市场太庞大,所以一时半刻还能撑下去。
李笑来老师曾经质疑过”为什么引进书籍的翻译普遍都很差?“,他认为直接原因就是”稿费太低”。对于译者来说,如果只是为了稿费而做技术翻译的的话,绝对是一件收益不大的事情,何况,这事情本身就是一件”瓷器活儿”。翻译得好的话,必然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译文质量不过关,读者不会饶过你。我相信像余晟这样把翻译当作一种乐趣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而像阮一峰那样偶尔的”头脑发热“一回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国内出版社有的时候自己也扮演杀鸡取卵的事情,据我所知,多数出版社对于翻译时间的限制都比较紧,一本书,一般只给译者 3-6 个月的翻译时间,为了能在既定时间之内完工,要么找更多的的合作者–这会带来翻译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译稿质量也难免下降,要么拖延,而拖延,在合同里是写着明确条款的,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扣除稿费。也就说,如果遇到了不良出版社,而你的合同时间又签得比较不利,那么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当然,我们这本书总体来说编辑还是比较宽松的,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其实话说回来,我认识的几个出版人如果他们转身去做畅销书,至少不会比做 IT 差,或许他们为了理想也在咬牙坚持。
危机,危机,危险之中机遇何在?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