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持续学习

知乎上有人说起「科班出身」这个话题,我大致写了一个回复。其实也是前几天我和前同事们分享提到的观点。很多人认为「科班出身」更加专业,而有些野路子半路出家也能做差不多的事情来,于是大家都疑惑,真的是这些人天赋异禀?

以计算机技术来说,大学本科学习的时间,不过四年而已,如果投入工作后,不能持续学习不能持续实践不能开拓思维的话,那么他的专业背景很可能停留在大学毕业那一刻而不再增长。而有些非科班的人,尽管起步阶段的积累不如科班的多,但他可能持续数年依然在学习实践、不停的开拓智域,那么你说,学了四年的人能和学了十年的人相比么?

如果读过《异类》这本书中,应该会对其中提到的「一万小时定律」,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一万小时的训练。大意也是如此。你想尽快成为众人仰慕的牛人,那么只有每天花更多的时间,下更大的功夫。那些牛人也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都是数年积累才可厚积薄发。就拿做产品来说,国内被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中,无论是搜索时代的俞军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张小龙,最大的特点就是都够勤奋,肯下功夫。

无他,持续学习尔。跟是否科班没什么关系。只是这个环境中有耐心有恒心的人越来越少了。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小心,中兴无线上网卡会让 Mac 无法启动(附解决办法)

今天被一件意外的事情浪费了几个小时,罪魁祸首是中兴的垃圾 WCDMA 无线上网卡(俗称联通3G上网卡)。确切的说,型号是 ZTE MF627U,从各种反馈来看,这个 ZTE MF 系列的上网卡自带的驱动程序会导致 Mac OS X 无法启动,很多人中招。

事情经过:在 Mac 操作系统上安装完这款上网卡的驱动之后,浏览器和其他几个程序出现频繁崩溃的现象,甚至删除文件也没有响应,无奈之下重启系统,然后就悲剧了。系统再也无法启动,启动界面一直处于小菊花不停转动的状态,数分钟后依然无反应。

根本原因是中兴的垃圾驱动程序用用旧的库文件 /usr/lib/libcurl.4.dylib 替换了系统的原有文件,系统原来的文件是 64 位的(信息来源),中兴的驱动程序中带的则是一个旧的 32 位的文件。

$ ls -ltra /usr/lib/libcurl.4.dylib*
-rwxrwxrwx 1 root wheel 522284 Dec 26 2008 /usr/lib/libcurl.4.dylib.ZTE
-rwxr-xr-x 1 root wheel 671264 Apr 1 15:09 /usr/lib/libcurl.4.dylib

后缀为 ZTE 的文件是中兴替换进来的,已经被我用下面的正确的文件替换。

注意,上面提到的信息来源帖子中提供了 libcurl.4.dylib 文件的下载。但我发现文件大小不对,居然是 851856 。而我系统备份中的文件大小是 671264,留下一个疑问。如果要使用,请注意风险。

我的系统能够不重新安装就修复,实属偶然与侥幸,因为前不久启用了 SSD 硬盘,所以,在原来的硬盘上还有一份几乎没什么变化的系统并且可以正常。否则的话,还是需要折腾一阵的。

一个教训是,千万别在 Mac 上用中兴的 WCDMA 上网卡! 如果非要用的话,还是用华为的吧,当然华为的驱动也不怎么样,不过起码不会让你抓狂,购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中文论坛上不少人已经有过悲惨经历,几乎都是重新安装的,所以这里我特地记录一下提醒后来者。

厂商发布这样的驱动程序无异于谋财害命,希望中兴开发人员早日看到并且推出认真测试的靠谱点的驱动。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Geek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创业团队成员的「挑战」以及「成长」的问题

回想从最初开始负责丁香园技术团队到现在,团队规模已经增加了几倍,有人离职,也有更多的人加入。团队一大,自然有些问题会浮现出来。比如最近在和团队同事聊天或是面试面谈的时候,经常会听到类似的话「觉得现在的工作没什么挑战」或是「感觉学不到东西」,以前偶尔听到团队同事这样的反馈,还是挺让我着急的,我第一直觉是很惭愧,公司或是团队给同事提供的资源和机会太少了,于是,不停的争取资源或是尽量改进,但是最后我逐渐发现,这样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并非是问题的根源,因为一方面有人说没挑战 ,一方面是一堆老大难问题很久得不到解决。觉得「没挑战」和「没成长」其实是很多人会有的心态,尤其是刚参加工作没几年的容易形成这样习惯上的认知。

我以前写过一篇 工程师在创业团队的技术挑战 ,说了一下我对技术上的「挑战」的看法,现在趁着有点空闲,再谈谈谈创业团队中的成员的「挑战」以及「成长」的问题。{请注意,这只是一篇随笔,我无意去讨论什么管理之类的废话,也不奢望就这么几个字能解决所有问题,对少数人起到一个提醒的作用就足够了}

一般觉得工作没什么挑战的,原因可能无外乎几个: 要么认为自己的能力足够高了,不屑于再做「简单」的事情; 要么认为自己是在做「重复」的工作;要么,觉得没接触到新东西;也很有可能只是各种借口或是「心态」的体现。

实际上,任何团队中都没有「简单」的事情,只有做得好或是做不好的事情。什么是简单? 给产品写一段文字说明够简单么?写一封 EDM 够简单么? 如果仔细推敲的话,会看到绝大多数文案都是糟糕的一塌糊涂,那么为什么不用更高的标准要求以下自己呢?既然能力够高了,为什么你说的「简单」的事情还做不好呢?所谓眼高手低,不就是说这种情况么? 如果小事情做到比别人好,那么大一点的事情团队就会更加放心的给你去做。否则的话,换了是你,你也不会将重要的任务交给连小事情都做不好的人吧?

任何团队中也没有「重复」的事情。任何事情,如果不针对反馈做任何改进的话,做第二遍你就会觉得是重复;而如果每次都能根据反馈不停的修正,那么做成千上万次可能还会找到乐趣。比如说我们网站经常要给用户设计一些广告图片,有的同事说,总让我做广告图片,枯燥、乏味,我的设计能力如何得到提高? 的确,如果每次都用最低的标准要求自己,怎么提高呢?客户或是同事给你的反馈,比如,图片上的文字都是毛边的,无论怎么说你都无动于衷,那么怎么可能真的提高呢? 所以,面对「重复」的事情,必须不断的给自己设立新标准,然后努力去突破,重复的事情里面依然大有文章,想想如何提高质量,再想想如何提升效率。

至于说接触不到新技术,其实问一句话就好: 你业余时间为什么不学呢? 大部分回答是: 没时间。这是无解的问题。一般听到「没时间」,有时间整天逛淘宝难道没时间学习么? 其实潜台词都是「这是不重要的事情」,任何事情,你不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怎么做到比别人更好么? 正所谓,「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去拼天赋」,同样,不做好准备,也等不来机会。

至于心态,我引用丁香园 CEO 张进的一句话:两个都是新入职的同事,也都是第一份工作,交给他们差不多的事情做,一个想「他奶奶的,就这么点工资,让干这么多活?」,另一个则想「没想到新人都给这么多机会锻炼」,你说过几年谁的成就更大? 这或许可以回答某些人的疑问「为什么我和同学毕业的时候都差不多,怎么过几年不见,人家都做到某公司总监乃至副总了,我还是在不停的换工作?」,就是心态导致的差异。

有些人觉得创业团队或是小型公司里面,资源少,「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是你没仔细去学习应该学的东西。前几天给几个好友的新创业项目提建议,我说你们某个地方做的不及格,他们说要我给讲讲,我说这个应该不用讲的,你们团队中的某某,以前看过我做同样的事情,按理说,他也能做一下的。遗憾的是,没去做,也做不来。为什么? 别人做他熟悉的那一点领域之外的事情,他是漠不关心的,意识不到学习更多东西是有价值的。有人说,问题就是机会,团队的问题,就是每个人的机会,谁能解决掉,就会给团队带来更大的价值,相应的,他也会得到更大的回报。而在创业团队里面,恰恰是需要解决问题的人,不欢迎那些不动脑筋的螺丝钉。创业团队中,可接触的问题不可谓不多,公司的方方面面都需要有人动手来做,如果平时多用点心思,学到的东西早晚在将来还会用到。很多人不都是有创业的想法么?但是你连基本的积累都不够,创业? 怕是要撞墙。

那么是不是在大公司里面才能让人得到锻炼呢? 曾经遇到过不少工程师当面告诉我,想去某某大型互联网公司去工作几年,提高一下技术,遗憾的是,几乎没看到一个人在几年后能力真的得到提升,有的甚至退步,为什么?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大公司里面多数的事情都已经固定下来了,而很多牛人之所以牛,是因为他们遇到公司从小到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得到了难得的成长机遇,不停的学习充实自己,解决各种问题,才成为牛人,牛人也多是苦日子熬过来的。等到天下皆定,哪还有那么多硬仗好打呢? 另外,「想锻炼技术」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单纯的想锻炼技术实际上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培养能力和意识更为关键。

我在微博上调侃过:很多人都希望找到一个完美的公司,比如,办公室要无比舒适;用最好的设备;完备的培训机制,还别占用休息时间;弹性工作制;别他妈太累;也别让老子加班;公司前台要好看;没有刻板的工作流程;工作要有创造性不是重复劳动,别管我是否有创造性;队友不是猪而且都是天才,遇到困难他们就会出手解决;做的事必须是最潮的,但别管赚钱与否… 还有,最重要的,薪水要高。遗憾的是,这样的工作估计是做公务员也不一定完全具备,只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甚至增加无谓的抱怨。

提起抱怨来,也有必要说一下对队友的抱怨这个事情。曾经见过有人对一起合作项目同事的抱怨,比如设计师抱怨合作的产品经理有问题,总要不停的修改,时间长了,认为产品团队都很烂,经常打扰你,那么有没有想过,你是否可以给产品设计提出更好的建议呢? 甚至,有些产品设计你是否可以进行改进呢? 什么?「那不是我的工作!」 可是,为什么要给自己的能力设定一个边界?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你完全可以无限制的突破边界,突破个人的局限。或许再过几年你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产品设计师的啊。Zynga 的核心价值观有一条是「Level up」,不断升级,这恰恰是我们普遍缺少的心态。

的确,这是个浮躁的时代。大家容易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每当心存困惑的时候不妨静下心来,加强对自身的认知。别幻想着走捷径,也尽量少去问别人如何成功,那些没有用,只要你别总在错误的路上越绕越远,将一些看似细微的事情做到更好,最后的成就依然惊人。

看清无处不在的「挑战」,让自己真正有所「成长」,毕竟,以后每个人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只要你愿意。

EOF
最后补充一句话:「一个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去发现别人话语中合理的部分,并且加以吸收利用,改正自己不正确的地方。而不是一发现别人言语中有漏洞或是有疑议就全盘否定。」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操作系统的迷思

你说这要一个多么不稳定的操作系统才会整天通知用户注意系统稳定性并且要花钱维稳呢? 百思不得其解…

一个操作系统越是封闭,越是想从最终用户身上压榨捞钱,就会常常的搞出很多消耗系统资源的垃圾软件或是病毒,系统也会变得极其不稳定,慢慢的就会被更加开放的开源操作系统所取代。

且说那个封闭的操作系统,其实也是当年直接从邻国搬来的代码,稍加修改就用上了,不但只能在少数硬件平台跑,还默认就会启动一个图形界面,面子倒是好看,但是效率太差,往往需要更好的硬件支撑,用户苦不堪言;而那个开放的系统,支持多个硬件平台,运行效率还极高,不在乎面子,更有里子。

封闭的操作系统有的时候要进行大规模重构,比如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遇到过惨痛失败;而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因为基础架构合理,所需要的只是不停的改进就好。

继续说这个封闭的操作系统,一年一度的代码Review大会,今年要修改开发章程,引起关注的一个调整是第七十三条:对危险进程的处理方式:一经发现疑似危险进程,安全软件有权直接Kill掉不再通知父进程。令人遗憾的是,这个调整居然还被大会通过了。

开放的系统设计者的眼里:每个用户是平等的;而在封闭操作系统的设计者口中,当然也是所有用户都平等,只是有些用户比其他用户更加平等。

操作系统是一门复杂的课程,每一行代码都是不解之谜。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