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 Fenng

Cookie, iframe 与 P3P 的那点事儿

且说我使用有些网络服务的时候常常能遇到比较怪异的问题。昨天在某个页面遇到个 Redirect Loop 错误提示:

Firefox has detected that the server is redirecting the request for this address in a way that will never complete.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页面,同样是 Firefox 浏览器,以前就遇到过,提交给相关负责人之后没了响应,后来也忘掉了。同事说是我浏览器版本的问题,后来发现这和”是否接受第三方 Cookie” 的设置有关:

[x] Accept cookies from sites
[ ] Accept third-party cookies

我的浏览器不接受第三方 Cookie。设置接收后该页面显示正常。

搜索了一下,发现之所以该页面是这样,还是因为页面用了 iframe 而导致的问题,比较通用的办法是设置 p3p http header

这个 P3P(Platform for Privacy Preferences Project),要搞明白,可真是有点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简单的说,就是个协议,通过其声明它是好人,允许我收集浏览器用户行为吧… 可现实中,大家都可以说自己是好人,背地里没准儿干啥坏事呢。这就是其分歧所在。[参考] 国内多数网站,都不关注这个 P3P。隐私问题可能没国外(微软的隐私声明)重视吧。

再说 Firefox ,过去的几个大版本中,对 Cookie 的处理方式还是有很大变化的。

这个问题影响最大的还是 Facebook 等开放平台的应用,使用了 iframe 就会遇到(eg: FriendFeed 遇到过,估计还比较头疼)。

对于浏览器来说,第三方 Cookie ,默认情况下,浏览器接受与否,是个大问题。如果不接受,会给很多用户带来混淆,如果接受,则在隐私问题上,有很大的挑战。

实际上,Firefox 的开发者在这个地方的处理方式也在摇摆当中(参见), 不过能确定的是 “the ability to make decisions based on p3p policies was removed for firefox 3″。

各家浏览器在这个地方都可能有 Bug。比如 IE7 曾经有的 Cookie 问题,IE8 Beta 也有类似问题

或许,最好的办法就是别去种这个 Cookie 了… 网站开发者,你们愿意么?

EOF

更多阅读:Windows Internet Explorer (Pre-Release Version 8) Privacy Statement
微软 Cookie 说明

另请参见文本后面 axis 同学的留言。

豆瓣新九点

看到了豆瓣内测中的新的九点服务。从老的九点,到广场,再到重新上阵的九点,我们多少能看出豆瓣团队在去中心化路上的挣扎。豆瓣对中心化的内容非常反感,但任何一个网站,必然要存在中心化内容,如何把这部分内容让有需求的用户有效获取才是网站设计者需要做的地方,人为的打造或者误导用户看到一些伪中心化内容则是不可取的–这也是国内其他站点所一贯采取的方式,美其名曰–网站运营。

新的九点直接划了四个频道: 文化、生活、科技、趣味,代替原来需要猜谜的四套、二套等是个不算改进的改进,对于任何功能,不应该挑战用户理解力,好的应用必须能适应 80% 的大众用户,另外的 20% 所谓高端用户其实会有自己的玩法。

douban_9.png

新的九点,我建议应该把读者对内容的反馈(如推荐语, 评价)有效展现出来。这也是旧版九点我一直不太满意的地方。比如如果有人推荐了某篇文章,并留下了评价的话,我期待的是这个交互内容能被用户有效的获知。但旧版九点基本上只能看到推荐人数,看不到推荐语–推荐语在广播那边,这就抑制了用户的互动性质。现在的九点,看上去仍然像一份电子报纸。我期待能更好玩一点。

今天在奇遇花园咖啡馆和詹膑郝培强聊天也提到了豆瓣新九点,说起抓虾和鲜果的类似页面,我也表达了同样观点。网易的新闻其实是个很好的借鉴模式。尽管这个聚合页面是抓取来的内容,但是应该允许用户进行方便无痛的反馈,这部分内容如果要提供给内容提供者也并不复杂,开发一个 Widget 脚本就几乎可以了。这样的做法其实也会给 Blog 作者带去一定的流量,如何判断一个聚合应用是否会受到内容提供者欢迎? 能给他们带去流量才是王道。

新九点似乎也在尝试增强阅读器的功能:

douban_9_reader.png

我更愿意把这个功能看作九点对用户关心内容的另一个角度展现。

豆瓣去年的每次改版都引起用户不小的反弹,这或许某种程度上说明对产品不同方向的尝试。这次新九点应该骂声会小很多。或许,现在的九点仍然还在继续进化中,但不管怎样,还是期待能有一个适合国内用户的 Digg + Techmeme 产品的出现。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如何走出软件作坊?

software_workshop.jpg记得看过一个数据,中国软件企业 50人以下的公司数量达到 70% 以上,规模普遍偏小。我想这 70% 中至少有 80% 还是小作坊的研发模式,”三五个人,十来条枪”,有一部分企业偏居一隅,远离信息技术发达城市,摸索着发展团队,其中甘苦谁人能知?

阿朱这本《走出软件作坊》,以切肤之痛,现身说法,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当然,此书未必能解决很多公司的问题(也没有任何书能做到这样),但至少能引起多数人共鸣,引发大家进一步思考与探讨,少走弯路,这正是当下缺少的。书店里管理学图书汗牛充栋,有的告诉你把信送给加西亚,有的告诉你不要有什么借口,还有的说是办法比问题多…… BULLSHIT! 凡此种种,多数是管理者写给管理者的洗脑心灵鸡汤,此类图书,多半中了成功学的流毒,读后三天如打了鸡血兴奋,三天之后打回原形。而阿朱毕竟是过过苦日子的,说白了,是做过咱技术民工的,久病成医,现身说法,疗效尤佳。

打造软件团队,或许很多人以微软、IBM 等巨擘为师,但文化隔阂在哪里摆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有人从实践中来,黑猫白猫,抓到耗子才是好猫,我想阿朱属于后者。有的时候,看了阿朱说的话,挺生气,比如说技术人员与老板的关系,”老板把你提上来就是为了让你给他赚更多的钱…” ,也挺让人绝望,但这也是实话,早点认清了这一点,摆正心态,积极面对,反而更有利于把自己全身心投入,从而打造一个老板赚钱、下属满意的团队文化。否则一味抱怨,也不会解决问题,也就失去了改造团队的机会。最近,自己也多有反思这样的事情,一声叹息。

最后,从这本书里学到比较多的两个章节是关于”售前经理”和”演示方法”(记得在北京 SD 2.0 大会的时候雷军也特地提到了这个章节)。看过很多所谓大公司的售前做演示,出色的不多,糟糕的倒是看到不少。阿朱这两个章节的内容可以拿去给这些大公司做一下培训。

希望阅读这本书的朋友都能从此书受益,让自己的团队不再山寨,顺利走出软件作坊。也期待阿朱同学能通过网络和大家分享更多的心得。

EOF

Wish List (Version 2009)

每年给自己一点期待。去年的 Wish List 算是实现了一半。

0) Panasonic’s Lumix DMC-LX3 有个轻便一点的相机,可以随时随地拍点有趣的东西。

1) Google G1 Android 想测试一下这玩意儿,琢磨一点移动互联网用户体验的东西。现在 iPhone 其实没那么好玩儿了。

2) Eee PC 1000H 估计今年用小本子的人更多了。物美价廉,伪 Geek 必备佳品啊。

3) 没有了

避免变成消费主义者。另外,经济危机了,告诫自己别奢求太多。没人知道今年会怎样。

可以通过赞助或者购买网站广告来帮助这个家伙完成心愿 :)

EOF
更新:2009 年 1 月 13 日,老婆给买了一个 LX3 。第一个愿望达成。

此文作者:, 位于 MyLife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