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雅虎搜索盲测大行动

雅虎中国推出搜虫活动之后,第二个活动又隆重登场了:雅虎搜索盲测大行动-搜索引擎谁是谁? 。这是搜索质量的直接 PK.
这个活动互动性比搜虫活动更好,参与的用户在提供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后即可参加”盲测”的小测试,这里的”盲测”指的是隐去搜索引擎标志后在两个搜索引擎中选择符合期望的结果,然后根据搜索出来的结果作比较,选择哪一个结果是雅虎搜索出来的内容,作完了即可抽奖,奖品挺丰厚(据说高达100万)。当然,这个测试还是有点难度的(雅虎和百度搜索出来的结果的确非常接近),第一关“热词挑战”(给定的关键词)过后才可以进入到第二关“自由挑战”(用户自行选定关键词)。谁中奖了别忘了告诉我一声。
这次活动的网址和上次的一样, fun.yahoo.cn,的确挺 fun :)
相信有不少用户参与这个活动之后会对雅虎搜索质量有着进一步认识。
BTW: 百度的确是给自己的内容加的权值比较高。比如搜索一些内容,一般会把百度贴吧的结果放在第一位。搜索软件,则可能把天空搜索排在第一位。这样有些既作裁判员又作运动员的意味。或许搜索引擎都有这样的权力。
EOF

本周言论 之 违法行为

多户人家擅自合用一条宽带线路共同上网,属于违法行为
–茂名市公安局
买你一度电管我接几个灯泡?
–有用户对茂名市公安局的上述规定的评论
真正就个人来讲,马云是95年开始,是我们第一拨做互联网的人当中,公认的口才好的人。是不是跟我一样好我不敢说,但肯定跟我差不多
–雅虎中国新任总经理谢文
中国Linux开发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建立起Linux社区,因而就不能充分利用开源社区的资源
–中国开源软件联盟主席陆首群
在反流氓软件这个事情上百度一直在积极的做一些事情,百度搜霸是绿色软件,百度与反流氓软件联盟的目标是一致的.
–百度客户端软件部产品经理王瑀峰

继续阅读

招聘会见闻

今天去参加阿里巴巴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会。我的职责是面试 DBA 岗位的应聘者。到了才知道,昨天 600 多人参加了笔试,报名 DBA / SA / 测试的人并不多,通过笔试的更是少的可怜,后来又多通知了几个人,一天下来,还是没有找到很合适的,倒是给其他部门推荐了两个。
说一点自己的感受与印象。
1) 关于简历 很多人的简历都有 4、5页,其实完全没有必要,一页纸就足够了,把真正有用的信息写在里面。既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那就更没有必要把 “熟悉 Windows 操作系统、熟悉 Office,熟悉 HTML” 之类的话写在里面(这样写的人还不少)。
2) 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有的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声称自己精通 C/C++ ,问一下写过的最大的程序有多少行代码,一般的都没有超过 1000 行–还是实验室部署的作业性质的,少的呢,只说写过 100 行左右的 C 代码。至于其他语言,”学校没有教,所以没有弄过。” 似乎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课都是 C++ ,所以真的很难找到自己学过 Java 的人。现在基础课程的教材,基本上还是好多年前的那几本,唯一的不同可能是作者不一样了,现在不都流行任课老师”自己编写教材”么。一些学生有和老师做项目的经验,不过这些项目一般都是什么”科技攻关”之类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创新在里面,要说创新就是项目的名字创新,这些导师可以用来换取名头。
3) 赶场似的面试 可能很多学生就是所谓的”面霸”吧,几乎不对面试做什么准备,没有明确的目的。来面试之前也很少有人了解一下该岗位到底是做什么的,也很少有人在网络上获取该公司的背景。就用他/她在课堂学的那点玩意儿准备”不变应万变”,太难了。
4) 对业界环境很陌生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被教育网隔离的缘故,校园 BBS 、书刊报纸似乎是学生们的主要消息来源。而互联网的一些新应用没有几个人关心过。说起来这个狗日的教育网也真有些莫明其妙,也就是我们的教育环境是把学生放在”互联网的温室”里吧
也有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学生。有个从南开到这边来面试的学生(老家是浙江的),能看出他对面试是做了很充分的准备的,本身底子也非常好。这样的我当然要强力推荐一下:)
现在的学生底线可真的不高。本科生一般 2000-3000,研究生 5000-7000。研究生一抓一大把,或许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吧。
毕业求职,想想自己当年凑巧进入这个行业算是幸运的了。
面试真是一个体力活,回到家里,浑身快散了。
EOF

覆水难收的电子邮件

今天在晚饭的时候有个朋友情绪很是低沉,原来他在白天的时候把内部小组讨论的邮件不小心抄送给了合作公司的技术人员,很糟糕的是,这封邮件里有他对合作公司技术人员的评价–当然不是什么好评价。
对于电子邮件这样覆水难收的东西稍有不慎就可能会给你带来麻烦。就在今年就已经有好几起颇引人注目的事件是由电子邮件扮演主角。”史上最牛女秘书“用电子邮件发泄自己的情绪,随着该事件的扩大化,当初给她脸色看的所谓老板也被迫走人(虽然 EMC 否认陆纯初辞职与该事件的直接联系)。新加坡摩根斯坦利的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因为在电子邮件中表达了个人对新加坡政府的不满情绪,最后他也被迫辞职,因为那封该死的电子邮件泄漏了。前一段时间 Dell 中国公司的价格事件中,也泄漏出来一封关于如何应对这些“钻空子”客户的内部邮件,令本已灰头土脸的 Dell 形象更加受损。
电子邮件正在成为更多事件中的关键证物,更为可怕的是它的可传播性,使得每一个读者间接成为该事件中的证人。
或许,可以快速收回的电子邮件会在不久的将来大范围应用。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