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技术出版的危机

这个话题的缘起是今天我在 Twitter 上感慨了一下关于翻译稿酬的事情。我和两位同事一起翻译 Troubleshooting Oracle Performance 这本书(中文版《Oracle性能诊断艺术》),三个人,六个月时间出头,稿酬大约 15000 RMB 多一点。很多朋友可能会把这当成抱怨而非提醒。

对此,图灵出版社刘江先生回应到,”技术出版的危机。此书首印 3000 册,定价75 元(不低),利润空间仅两三万,如果部分滞销或退书,很容易就赔了。” 而且,”这本书如果按5%给版税,还不如千字稿酬。” 这实际上道出了当前英文 IT 图书引入国内的一个困境。国外出版社版权费用本已经不低(所以博文视点更倾向于做原创图书,别搞错,我说的是武汉的那个博文),加上纸张以及印刷成本的上涨,以及图书销量连年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做一本纸版书不亏本已经不容易了,现在据说在国内一本技术图书能做到 5000 册的销量就是不错的成绩了,出版社不得不通过一些不得以的手段控制成本。有一次和蔡学镛聊天,他说台湾现在的 IT 图书出版已经萎缩得不成样子,而大陆因为市场太庞大,所以一时半刻还能撑下去。

李笑来老师曾经质疑过”为什么引进书籍的翻译普遍都很差?“,他认为直接原因就是”稿费太低”。对于译者来说,如果只是为了稿费而做技术翻译的的话,绝对是一件收益不大的事情,何况,这事情本身就是一件”瓷器活儿”。翻译得好的话,必然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而译文质量不过关,读者不会饶过你。我相信像余晟这样把翻译当作一种乐趣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了,而像阮一峰那样偶尔的”头脑发热“一回也是值得我们欣赏的。

国内出版社有的时候自己也扮演杀鸡取卵的事情,据我所知,多数出版社对于翻译时间的限制都比较紧,一本书,一般只给译者 3-6 个月的翻译时间,为了能在既定时间之内完工,要么找更多的的合作者–这会带来翻译风格不统一的问题,译稿质量也难免下降,要么拖延,而拖延,在合同里是写着明确条款的,会根据不同的时间扣除稿费。也就说,如果遇到了不良出版社,而你的合同时间又签得比较不利,那么可能一分钱拿不到。当然,我们这本书总体来说编辑还是比较宽松的,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一件事。其实话说回来,我认识的几个出版人如果他们转身去做畅销书,至少不会比做 IT 差,或许他们为了理想也在咬牙坚持。

危机,危机,危险之中机遇何在?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Review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软件随想录》(More Joel on Software)

前一段时间提前读了几章 Joel Spolsky《软件随想录》(More Joel on Software)。这是一本能带来新思维、能改变技术官僚思维惯性的图书。

这本书的内容覆盖了一个 IT 人将要面临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否认可书中的观点,不可否认的是 Joel 的见解的确是颇为独到的,有些话语堪称一针见血,这家伙的写作风格也是从不隔靴搔痒。我觉得在这本书中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理念–如何把技术效能发挥出来,如何把技术的价值最大化。而 Joel 本人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证明他所说的并非是做不到的事情,实际上,他创建的 Fog Creek Software 就是一家很酷而且颇为成功的公司。

《软件随想录》不是一本讲技术的图书,但是我相信如果认真读过之后会发现对自己的技术提升会最大。另外,有必要强调的是Joel 对人才的论述,如果要招聘真正牛的技术人员,那么自认为理解技术人员的管理者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某些章节场景或许会让你觉得脸红,哦,原来以前自己所谓的一些招聘手段是多么的低级而低效,我们有太多的理念需要转变

今天晚上还给 Yupoo 的刘平阳推荐了这本书。个人觉得,无论是一线技术人员还是 IT 公司的的管理者,或是创业团队的成员,都应该读一下这本书,相信能给你很多启迪。

八卦一下:Joel Spolsky 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周思博,不知道他知道在中国有这么多粉丝不?

好久没有读到这么有趣的书了,也要感谢译者 阮一峰 的辛苦工作,他也是个有趣的家伙。

EOF

腾讯凶猛?

本月20号去哈尔滨的飞机上,反复把《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这篇封面文章《腾讯:鲜为人知的”水”凶猛》看了几遍。其中不少细节还是比较有趣的。

关于腾讯的创新点

文章中提及,”QQ邮箱在2008年的400多个创新点中,有近300项是由马化腾本人发现和提出”,也就是说腾讯的创新研究团队加起来也就是100项左右的创新点? 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产品部门和 CDC 乃至什么数据挖掘的团队其实也就是算给老板收集材料的,信息归集到马本人这里然后自顶向下发动所谓的创新 ? 在近年来标榜创新的腾讯,这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成绩。

用户体验,快速迭代

这是马化腾做产品的的金科玉律。一般而言,跟随者或是模仿者如果节奏赶不上领先者,谈超越只能是妄想。而腾讯在产品的研发上,节奏的确是不错。其它分析腾讯的人往往容易忽略这一点。很多人诟病初期发展阶段的模仿策略,现在已非吴下阿蒙。

能够快速迭代的一个前提是产品初期必须简单,腾讯邮件产品的发展恰恰是这样。以大而全的功能为目标反而解决不了用户的核心需求,技术上也没办法做到快节奏的改进。

如果对比马化腾以前的关于产品的讲座笔记,事实上会发现他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手段,但是神奇的是他能把这些原则坚持下去,而这是所有竞争对手都做不到的地方。《倚天屠龙记》里面张三丰当着一众武林高手的面教张无忌太极剑,也是这样的道理。学到神似,不得精髓是没有用的。

数据挖掘是重武器?

胡说八道。这是把一些常识神化的结果。目前没有哪家把数据挖掘做到那么神通,更多时候不过是用数据来验证某些想法而已,但这不能用以证明很多正确的决策是数据挖掘触发的,数据挖掘起到的作用仅仅是佐证而已。事实上,从报道中,我们没看到数据挖掘到底给腾讯什么样的神奇之力。另外,从文章的报道上来看,受访人是把腾讯几个团队干的活都放到一个”数据挖掘”上了。

很多时候,记者希望找到一个公司更为神秘的地方,所谓的”重武器”,以显得报道更加有料,这篇报道多少有点这样的意思。

当然,文章怎么写是一回事,腾讯技术储备上比较可怕,那是真的。

EOF

Doug Cutting 离开雅虎

两年前我写道 Yahoo! “应该担心 Doug Cutting 别被 Google 挖去”,现在这个担心成为现实。对”从来就不是一家搜索公司”的 Yahoo! 来说,坏消息是 Doug Cutting 离开了,好消息是他没加入 Google ,也没去微软,而是加入 Cloudera (via)。Cloudera 致力于提供 Hadoop 企业级支持,关心 Hadoop 的人可以松口气,即使 Yahoo! 不再支持这个项目,也还有 Cloudera 接棒呢。

可能所有人都间接用过 Doug Cutting 的作品,他是 Lucene NutchHadoop 等项目的发起人,是他把高深莫测的搜索技术形成产品贡献给普罗大众,某种意义上的盗火者,国内很多网站的搜索引擎都有他的项目的影子。

从此之后,Yahoo! 也可以说自己”再也不是一家搜索公司”了。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