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Review

Founders at Work

Founders_at_Work.jpg

为什么有些人创业成功,而更多人失败? 成功的人当初承担过哪些压力,做过那些重要的抉择? 有没有初创公司的创业者们必须要看的一本书? Founders at Work 或许能担当此重任。

前一段时间在财帮子网站创建人孟岩的推荐后读完了这本书,最近这几天分析 Paypal 的一些东西,又把电子版翻了出来。重新读了一遍对 Paypal 创始人 Max Levchin 的采访。10 年前创建的 Paypal 现在是美国互联网最赚钱的互联网企业,而走出 Paypal 的创建者们,也已形成了 Paypal 黑帮,手握着世界 Web 2.0 公司的权柄。

Paypal 最早并不是做在线支付的。因为 Levchin 对软件安全兴趣由来已久,最初做过软件加密、手持设备转帐软件等,在为手持设备用户开发软件的过程中发现了在线支付的庞大需求量和无限商机,这里面比较关键的一点是Paypal 的及时转身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 Paypal 该怎样描述? 表面是财务服务公司,实际是一家安全公司。 Paypal 最开始的一段时间,最大的挑战倒不是来自竞争对手那里,而是恶意用户的欺诈行为。最高的时侯 Paypal 每个月因为欺诈造成的损失超过 1000 万美元(前面有篇文章我提到 Paypal 现在有 达 0.25% 的资损,我还觉得挺高的,没想到以前更高),而开始大家对于可能存在的欺诈损失还有些一头雾水,可见摸着石头过河的事情,大家都干过。

与 X.com 合并后,Max Levchin 作为 CTO,而来自 X.com 的”那个家伙”做 CEO 。Paypal 技术架构差点转向 Windows 平台,因为 X.com 是运行在 Windows 上的。工程师的文化对立也比较明显,貌似一场冲突不可避免。问题如何化解呢? Levchin 精心构造了一次测试,对 Unix 、Windows 针对某应用作压力测试,”证实” Windows 扩展性只有 Unix 上的 1%。”那个家伙”闭上了嘴。随之不久,那个家伙离开了 Paypal。如果当初转向 Windows,或许现在的 Paypal 也不是这个样子了…

仅仅因为这篇对 Max Levchin 的采访,就让我要推荐一下这本书。其实,看看其它 Founder 的访谈记录,有趣的东西还有很多,各取所需吧。

EOF

谨慎对待自我生成内容(egc)

标题里的 egc 代表:ego-Generated Content,是我模仿 UGC(User-generated content)造出来的一个词。用以表示个人生成内容,尤其是在一些 UGC 网站产生的内容。

记得 CSDN 的曾登高问过我:

如果 CSDN 开发一个 Google Group的功能,你会创建自己的小组,建立一个兴趣小圈子吗? 

我的直接回答是”不用”,尤其是国内的很多明显是克隆国外服务的站点,比如饭否这样的。最近一段时间里,一觉醒来,似乎遍地都是 SNS ,对于一些明显是浑水摸鱼的服务,我一般会敬而远之,即使注册了,也基本不会真的花费心思去参与。原因只有一个:自己生成的内容是有价值的,有价值的东西不要随便扔到不靠谱的地方,当然,这么说肯定会引起一部分人的误解(我现在也在用个别的 SNS 服务,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研究用户体验和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至少到到现在为止,还没从 SNS 服务里面发现比较有价值的技术内容)。

自我生成内容成本其实很高。考虑到每个人的一生也就那么长的时间,如果你的时间有价值,那么产生的哪怕每个字符都有必要保存,一旦内容丢失,对个人来说,就是最大的浪费。我个人不认为 SNS 之类的服务能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倒是有可能产生更有价值的”关系“,而且,SNS 的服务很少让人静下新来作一些”沉淀”,每天被新信息充斥着。

至于 LifeSteam:之所以会产生 Lifestream 功能的服务,其终极目的还是要把一个人产生的内容融合起来,但这里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不能做信息的归档保存(类似数据库-> 数据仓库的机制),只是即时更新的信息流而已。从这一上来说,也不利于 egc 的整理。

所以,有必要谨慎对待自我产生的内容,尽管你还没发现这些内容的价值。也不要趋之若鹜的去到处尝试一些新服务,做小白鼠其实没什么大价值。

个人建议:

  • 同类服务只用一个,最多用两个,如果用了三个,那么你是一个义务测试员。

EOF

《Python源码剖析》推荐序

看了博文视点编辑的这篇《让我们做的更好》》,我也把之前给这本《Python源码剖析》写的序翻了出来,贴一下。也希望对关注 Python 的朋友能多多支持支持原创,有的时候多几分欣赏,少一点点苛求,软件书籍的出版环境就会更好一些。


Python.gif

非常高兴看到又一本原创 Python 图书的出版。

说起来,我和 Python 还算有一点缘分。在 2000 年的时候,非常偶然的一次机会接触 到Python,当时网上资料非常之少,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竟冒失地接手了国内第一本引进 Python 图书的合作翻译工作,往事不堪回首。记得当时经常有人问我 Python 能用来做什么…而能举出来的例子的确寥寥可数。

历经数年的发展,Python 已今非昔比,各领域都不乏 Python 成功案例。就拿 Web 方面来说,正如 PHP 给 Yahoo! 带来的巨大动力,Python 在新一代互联网霸主 Google 内部早就充当着重要角色,是排名第三的”官方语言”。而就在几天前,Google 革命性的 App Engine 产品一经推出即引起莫大关注,其首选开发语言就是 Python。

纵观国内技术环境,Python 语言仍处于慢热的状态,应用仍然不算广泛。不过我们也已经有称得上比较成功的实现案例,比如著名的 Web 2.0 的代表站点豆瓣网即是用 Python 开发,创始人杨勃对 Python 的效率、优雅赞誉有加。(Refer)

Python 也是权威机构 TIOBE 评出的 2007 年度编程语言,这些”利好”消息也将进而带动新一轮的技术走向,预示着 Python 更大规模流行时代即将到来。

话说回来,”开放平台”在未来几年一定是个不可避免的技术趋势,而跟着大厂商的平台亦步亦趋,照猫画虎,想必也能开发出来繁多的周边应用,但开放未必对所有人都是个好事情,久而久之开发者难免有盲人摸象之感,很难掌握全局、关键架构技术,故深入研究 Python 基础技术仍不可少。这本 《Python源码剖析》的出版恰是好时机,弥补了国内图书在这方面的空白,此外,作者在 Python 领域的精耕细作研究精神亦值得学习。

研读、分析源代码乃是提高编程技能的一条捷径,庖丁解牛方能游刃有余,夯实基础,方可构建坚实大厦。

读这本书《Python源码剖析》就像一次探险之旅,祝愿朋友们能够获得一次愉悦的阅读体验。

EOF

哪有那么多云计算

或许没几个人能说明白到底什么算是云计算(Cloud Computing),但这并不妨碍大家讨论他的热情,并且热心的与之套近乎,恨不得分身两处,自己给自己隔着虚空贴上云计算的标签。

云计算,离不开规模吧? 每家公司都把自己网站弄得和信息孤岛差不多,突然就喊着云计算? 要用户怎么相信呢? Amazon 早在抛出云计算概念之前多少年,就已经提供 Web Service,这个预热过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对比国内,还是要补一点课的吧。

云计算,离不开核心基础架构吧? Google 有 Bigtable + MapReduce ,Amazon 有 Dynamo ,国内有那家公司弄个自己的架构并形成论文给业界看看呢? 简单的弄个名字出来怕是也没什么意义的。

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是 Facebook 的开放带来的业界跟风,现在甚至天涯社区开始东施效颦…看看天涯那烂页面结构吧,谁好意思吧内容引到自己的站点上呢?

以前都说中美互联网差距有点距离,但单从嘴皮子上看,其实没什么距离–几乎是同步的的嘛。人人都言必称云计算的时候,不妨给这东西泼点冷水。该喝豆浆喝豆浆,该吃油条吃油条。满汉全席大可作为文化给大家熏陶一下就成了。

E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