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归档: Startup

文案的力量

文案对于互联网产品的作用,就好比路标对行路人的作用。清晰无误的文案带来的效果有的时候胜过胜过数百行代码。和百姓网的朋友交流的时候谈到他们的一个真实案例:付费产品的转化率始终始终无法提高,后来产品人员在表单下面添加了一小行文字,意想不到的是,转化率增加 20% 多;最近丁香园的某个产品改进过程中也有一个相似的例子,功能本身没有改变,只是增加了一行文字提示,结果? 询价量大幅上升。

我无意夸大这两个案例有多么神奇,而想强调的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成本最低的改进来改善我们的产品,那就是,写更好的文案。

差的文案有什么影响? 举个例子吧,糟糕的路标有的时候让人恼火,比如北京地铁最早用东西南北做出口的标记,你可以想一下有多少人在地铁里能分清方向? 这是一个经典反面案例;而支付宝当年因为证书问题导致用户修改信息陷入「死循环」,其实也是加一行文字就能避免用户多次重试;再想想我们经常遇到的「您提交了非法请求」、「提交的表单无效」之类的让人莫名其妙或是哭笑不得的提示信息吧……

国内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似乎并不怎么重视产品文案的力量(当然当下多数人也不重视文字的力量)。有些团队喜欢在技术和数据分析上猛下功夫,但是不知道,用户有的时候在一堆功能前一头雾水的主要原因就是你的文案写的不够清晰。好的文案样本可以看一下豆瓣的,清晰直接,一目了然。每次豆瓣发布新产品或是改版,我都要仔细学习一下豆瓣产品经理的文章,比如这篇 豆瓣的初衷 ,在国内互联网产品团队中堪称无出其右。

国外的互联网创业公司相对来说,更重视写作能力,看重文字,比如 37 Signals 一以贯之的实践,甚至在《重来》这本书中写到「会写就代表会思考」,并且建议「如果你准备从一堆人挑出一个人做某份工作,那就挑文章写的最好的那个」,我个人很赞同这个观点。接下来,在团队成员的招募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候选人写作能力的要求,这也是丁香园团队目前做的很不好的一块。据说俞军在百度招产品经理的时候就让应聘者写一份产品分析文档,不知道这里面有多看重候选人的文字方面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产品人员应该关注文案、写好文案,重视文案的力量,文案不只是对网络编辑的要求,产品经理、工程师,同样应该重视。我们常说重视细节,其实文案、文字,同样是细节。

注意:以上所说的「文案」,单指互联网产品的「文案」,不是指广告公司面对的那种「文案」。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游击队 vs. 军团作战

在过去一段时间发现,一些大的互联网公司,比如 Amazon、Google、Facebook、Tencent,已经非常倾向于「游击队」作战模式,也即启用技术小团队,快速灵活、便于沟通;而不是动辄几百上千人攻关大项目,我知道淘宝以前有「上万人天」的大项目。

比如,亚马逊 CTO Werner Vogels接受访谈时透露:「亚马逊就建立了很多的技术小团队,每个团队基本上都是 8-10 个人,这种团队的灵活性体现在,当有了新的想法马上就能够行动起来,而且沟通简单,不需要开很多会议才能把事情说清楚」,「这些技术小团队围绕的是亚马逊提供的各种服务,比如购物、推荐系统、甚至评论服务。」

而 Facebook ,公司已经形成了「特别认可小团队」的文化,「It’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at Facebook, we believe in particularly small teams」(refer), 绝大多数项目最多六七个人。

至于 Google,施密特曾有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的成功产品都是由反应快的小团队开发的」,即使 Google+ 这样毕其功于一役的项目动用了超过 500 人,但「Circles 的设计是由一个人主导的。团队约为5-10人,他们在通用平台上做彼此的工作」

至于腾讯,从对张小龙的采访可知一斑。甚至去年的明星产品微信,团队也并不大,「微信第一批成员不到十人」(refer)。

我不厌其烦的举众多例子,是无意陷入到争论中(至于软件行业的朋友,就更没必要来抬杠了)。这些信息或许给我们一个启示: 游击队模式或许是个好方法。毕竟,军团作战,我是说几十乃至数百上千人的协同开发,实际上给协调和沟通带来了相当大的挑战,与其投入昂贵的管理成本,不如反其道行之,让这些问题不存在。

从我过去一年中的实践来看,收效不错。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尽量克制投入军团作战的野心,尽管「小即美」的道理浅显易懂,但跳出思维定势似乎不那么容易。对于创业团队,人手本来就少,更是应该将单个开发小组尽可能的缩小,两三个人一个小组,效率应该会非常好,而且,创业团队几乎不存在「基础设施集中与否」的问题。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技术人创业建站简略指南(第一季)

你是一个技术人员,你想创建一个站点,或许是一时心血来潮,或许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许是…「创业」前的热身准备?那么,如何少走弯路的构建起来你的 Web 站点呢?别笑,不是每个做技术的都捣鼓过个人站点,不是每个人都独立搭建过网站(我不是说个人Blog这样简单的东西),下面的简略指南或许能帮到你。毫无疑问,以下都是广告。

0. 信用卡 这个真要有!

确保有一张具备境外支付功能信用卡。这一点我想不是难事,就算是在校的学生,申请信用卡的门槛也小了很多。现在各个银行发信用卡都是求着用户的,申请的时候问清是否具备外币支付能力就好了。有了信用卡之后,你可以较为方便的申请 Paypal 、App Store 帐户、Google Checkout…

有了信用卡之后,你可以大大方方的收美元了 — 如果你是面向非中国用户的话。

1. 购买域名 不要在国内的域名提供商那里购买域名。为了一时方便以后你会付出更多的代价,你可以看一下这里的血泪史。购买域名,我建议在Name.com(或 Godaddy,可以用一下这个 Refer Code: WOWhutu )上购买就可以,顺便说一下,GoDaddy 也支持支付宝。如何买到好的域名? 我没办法告诉你(如果你要从别人手里购买域名的话,可以看一下 4.cn).

域名备案怎么办?如果你的内容不是特别敏感的话,不备案可能问题也不大,低调一点,别自己往墙上撞。

备选: Domain

2. 主机服务

有了域名之后,那么购买主机就要提上日程。建议用 Linode 的 VPS 服务,价格不算贵,关键是容易上手,相对比较稳定,Linode 在东京的 IDC 访问速度居然…和国内某些 IDC 差不多。有些做技术的朋友,可能自己手头有个主机什么的,尽量不要托管在 IDC 了,机器硬件坏了或是被拔了网线,会让你很闹心。备选主机提供商:DigitalOcean , 最低的配置每个月只需要 $5。

国内云主机服务商推荐: UCloud, 个人用户就算了,如果是小团队和商业公司,我愿意推荐这个服务。 而且,用了他们的服务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暂且卖个关子。

如果你的Web应用已经写的差不多了,购买主机之后不妨进行部署,在线测试。如果应用正式上线,那么不妨买一个备份服务,每个月5美元而已。

有了境外的 VPS 的一个好处是,你可以通过 VPS 「翻墙」,锻炼一下腿脚。怎么做,搜索一下就知道了。如果要简单的优化一下 VPS ,参考这篇

备选: DigitalOcean – 一个月 $5,20G SSD。

3. 域名解析

为什么要单独提 DNS 解析?GoDaddy 和 Linode 都提供 DNS 解析能力,不过,域名在哪里注册的和域名在哪里解析是两回事。重要的是,DNS 修改之后的有效验证是个不小的问题,还有一个是影响因素 DNS 解析速度,所以,有必要启用智能 DNS 解析服务,DNSPod 做的相当不错。用了之后你就知道,而且,没有副作用 :)

4. 静态文件

服务器在境外,经常遇到的一个性能瓶颈静态文件(尤其是图片)的访问速度上不来,而恰好你的应用要存储较多的静态文件的话,不妨研究一下 UpYun 的服务。如果你是个开发者,你会体会到一定的妙处,去看看又拍云的 API,你会喜欢的。重要的是,价格也可控制。在项目的启动阶段,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一切能节省时间的手段都要充分利用,否则国内 Startup 怎么做到比国外快

阅读: 又拍云实战

备选: CloudFlare(如果你的服务是面向国外用户的话)

5. 运维监控

即使是最简单的站点也有必要关注可访问性,监控机器运行状态。推荐监控宝的免费服务,足以满足小型个人站点对于监控的要求。Google Analytics 和 Google Webmasters 有必要启用。百度的统计服务最近一段时间也越做越好。

6. 邮件方案 如果是做邮件托管的话,也就是你的站点本身的邮件帐户解决方案,Google Apps 是不二之选。如果需要发邮件给你站点的注册用户,或者做小规模的 DM , 在 Linode 上启用 EXIM 就差不多了。

备选: 网易免费企业邮局/腾讯企业邮箱

7. 字体问题 如果你的项目需要较多的设计工作,不可避免的要用到一些商业字体,如果想避免收到律师信或是勒索信的话,建议使用造字工房的字体,性价比非常高。

N. 接下来呢? 下一步该做什么?或许有必要成为 Github 的付费用户,开发、部署、上线、推广…等你到了一定规模,咱们再来第二季。

恭喜你走上不归路,也祝愿你得到一些因为折腾而带来的乐趣.

EOF

延伸阅读:技术人创业建站简略指南(第二季)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丁香园技术团队是怎么招人的

不知道国内是否有创业团队招人是不费吹灰之力的,至少我了解到的绝大多数创业团队都面临招聘难的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难。和一些中小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交流,也都会为招人的问题而诉苦,丁香园 作为创业团队当然也是这样。从去年年中我加入丁香园负责技术团队开始,招聘就是最大的挑战之一。今天在阅读完知乎上「创业公司应该如何招人?」这个讨论之后,在这里也想分享一下丁香园技术团队的招聘经验。

我们找什么样的人?

概括一下说,我们要找的人最后一定是个「能解决问题」的人。另外,需要有一定的自我驱动能力,不要事事都要别人来管理。一定程度上,我们力争把技术团队打造成「自我管理型」的团队,真正「有效率」的团队。

通过影响力吸引人

是否小的团队影响力一定小?是否足够有名气才有足够的影响力?当然不是,看你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去影响什么人。比如对我们来说,Twitter 是相当不错的扩大影响力的工具,也是个非常好的招聘渠道,在长期认真经营之后,有必要进行合理利用。有很多给丁香园投递简历的人在之前都通过我的 Twitter 关注我在丁香园这家公司的动态,绝大多数人也都阅读过我的Blog上的文章,如果他们认为我是不靠谱的人的话,不可能投递简历过来。

Twitter、微博、Blog 等平台和工具是创业团队最应该利用好的渠道。谁让你没有其它资源呢? 这就是创业团队的局限性。我不喜欢用相对封闭的资源(比如学校的BBS)去发招聘信息,同时希望能找到的人有一点信息外向的意识,而不是只等着别人找到他/她。

通过价值观说动人

当然,投递简历过来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沟通并确定是否是”志同道合”的人,是否认同这个团队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家公司做的事情,是否认同这个行业,是否想让自己创造更大的价值 — 这些当然都要弄清楚。还要弄清楚候选人不单单为了一两个技术明星而过来,「慕名而来」往往是很危险的事情。

可能很多人会很反感”价值观”这三个字,别误会,在这里我只是想强调一下我们彼此共同认可的东西,我们是为了彼此认同的东西才共事,而不只是通过薪水去诱使人进入公司。同时,在面谈的时候我也会直接告之候选人丁香园技术团队的不足之处,甚至我们公司的不足之处。短期内我们给不出足够高的薪水,但我们力争中长期让你有足够的回报。甚至就拿办公环境来说,肯定不如一些大公司那么舒适。当然,有差距不要紧,只要真的能够逐步改进。

不作校园招聘 但招实习生

坦率的说,中小公司如果不是特别特别有魅力的话,跑到学校大张旗鼓的去做校园招聘,无论时间、人力还是物力,都实在是一种铺张浪费,而且,效果未必好,毕竟那是在和大公司直接在校园招聘市场竞争。

我们的做法是,通过 Twitter、Facebook 等网站寻找实习的同学(尤其倾向有能力「翻墙」的同学),提供不固定限额的实习岗位,提供成长环境和学习机会。值得一提的是,实习期间表现优异的话我们提前支付转正后的薪水。过去一年中,一共有 8 位同学来实习过(包括即将大三的也有),最终有四位同学留下来,正式加入了我们团队,在各自的技术方向上都有不小的进步,而且对团队贡献不小。

有效控制招聘成本

在今年年初的时候,技术团队的招聘停掉了在智联招聘、中华英才网等各个大型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我不是说通过这些网站找不到适合我们的人,而是因为隐性成本相当的高,不只是广告费用上的投入,还有简历筛选以及面试,都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去年2010年下半年还有通过这些网站在收集、筛选简历,2011年基本上就停掉了。不过,我们依然会在专业的技术网站上投递招聘信息,当然,免费的更好。

尽管之前曾经通过委托招聘的方式找到过非常好的人才,但以后将不再通过猎头进行招聘工作,主要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另外如果花钱就能解决,那么还要我有什么用?

节省下来的招聘成本一部分用在推荐或是内部推荐的激励上。对于内部推荐,我们给出的是相当高的激励标准:一个月的薪水。有些特殊岗位的招聘,自荐也给奖励。我们不会去「高薪挖人」,这实在是很愚蠢的做法。对每个人来说,薪水和回报是自己的工作付出得到的,不是被挖了才有的。

随时随地做招聘工作

Facebook 前工程总监黄易山在总结 Facebook 研发文化中的宝贵经验中说道「永远将招聘作为你的第一要务」,于我心有戚戚焉。实际上,要我说出来我用了多少时间去做招聘,无法给出具体可靠的数据(如果有人给出你数字,要么公司足够庞大有闲人去做统筹,要么是在蒙人)。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随时随地做招聘,时刻想着招人。比如,我在知乎阅读 iOS 相关问答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位不错的工程师的主页写着准备找工作,立刻联系… 最后又经过几次沟通之后成功说服他加入了我们团队。

不能等有了招聘名额再去行动,那样必然被动,创业团队不要做刻舟求剑的事情。有一点要说明的是,不作限制的情况下不是招到越多的人越好。这个似乎人人都明白,但是有些人一有点小权利就喜欢扩充地盘,盲目的认为自己管理的人越多就是权利越大,就越有晋升的机会,在大公司里面很常见,最终是人浮于事。这一点上我倒是很庆幸。

招聘工作永远要改进

每过一个季度会审视一下整个团队过去的招聘工作,如果发现过程有做的不够好的地方(比如招聘环节衔接上的疏漏)需要立即在下一个周期着手改进。招聘工作永远都不是完美的,但能做的更好一点为什么不做?

在这里也向曾经接触过的朋友们说一下:如果有做的不好的地方,还望见谅!

一年过去了,回头一看,团队规模已经扩大了整整一倍,四分之三是新人。当然,我们现在依然缺人。比如,现在依然在招聘移动应用开发的人才:

如果你对丁香园技术团队感兴趣,我们干脆一起谈一谈!

EOF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