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创业者的困境

在硅谷的投资人、分析师看来,中国对他们来说,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十几亿人的大市场。每个有手机的人安装一个他们的 App,那就是绝对海量的用户群;每个人点击一下他们的广告,他们就赚翻了;每家公司买他们一台设备,他们就可以 IPO 了。除此之外,他们不会比中国这些已经刺刀见红的创业者更理解中国市场。

硅谷的大佬们怕是很少有人关注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面对的困境,也或许,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互联网创业者们需要面对的那些跨越不过去的问题。我将在这篇文章中尽量谈一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并不陌生,但是对硅谷的读者看来有点天方夜谭的事情。

1. 抄袭或是创新

这是一个对「创新」缺乏任何保护的国度。如果从抄袭的路径来看,起码可以分为:中国大公司抄袭硅谷公司,中国创业公司抄袭硅谷创业公司,中国大公司抄袭中国小公司,中国小公司彼此抄袭…

对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们最为头疼的事情是中国大型互联网公司对他们的抄袭。在究竟什么是「创新」已经没人计较的创业环境中,即使你稍有创新,在缺乏任何实质有效的保护的情况下,大一点的竞争对手瞬间就能掠夺走你的成果。或许有人说,为什么不动用法律武器去保护自己? 你会发现打官司都打不过对方,武器都是对方的,被批为「抄袭成性」的几家大的互联网公司,早已经不声不响的申请到了本该属于你的专利了,被侵占利益的创业者面对这样的情况束手无策。在 Google 里面搜索「China Copycat 」,迎面而来的都是各种批评的信息。甚至上升到「文化 」的层面。而且,「抄袭者」的骂名似乎主要由创业者来背负,那些大一点的公司可能根本不太在乎,你可以从道德层面上鄙视他们,但最终得到经济利益的依然是他们。考虑到带着镣铐跳舞的创业者们连生存都成问题,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指责他们「又抄袭了」意义已经不大,痛打落水狗而已。

创新被抄袭,抄袭被骂死。在抄袭还是创新之间摇摆或许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能为用户创造价值。被屏蔽在 GFW 之外的优秀服务究竟有没有必要让中国用户用到? 这是一个疑问。

2. GFW 带来的障碍

GFW 三定律:

  • GFW 第一定律:只要是 「用户产生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 UGC) 的国外网站都会被和谐。
  • GFW 第二定律:只要是被和谐的网站,国内一定会至少有一个克隆版。
  • GFW 第三定律:没有被和谐的网站一定不是同类竞争者中最出色的。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并不严谨的所谓定律)

当年中国第一份电子邮件的标题是「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简直是一个预言,今天,我们访问国外互联网,很多时候,都要跨越「长城」了。时至今日,GFW (Great Firewall )的存在已经算不上什么秘密。甚至有些官方媒体也在谈论这个东西。有些人甚至认为,GFW 的存在为中国以外的互联网公司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了障碍,因而使得本土追随者很多机会。实际上,国内互联网创业者也丧失了和国际同行同台竞技的机会。从长期来看,丧失竞争力的结果是我们将失去更大的市场,这样的保护不要也罢。

GFW 的存在带来的更大的问题是造成了世界上最优秀的通用性技术平台无法为中国的创业者提供服务,比如 Amazon 的 S3 、比如 Google 的 Apps for Business ,创业者面对这种情况只得另外寻找解决方案,实在找不到就只能自己开发,这也间接造成了大量的劳动力浪费,重复发明轮子的现象比比皆是,无奈之举。

类似 Instagram 或是 Dropbox 的神话在中国不可能发生,这跟「创新」没有任何关系,我们没有这样的土壤。即使有一家小公司能够在初期做出优秀的产品,一旦需要应对较大的用户规模,在维护基础设施(IDC、带宽、分布式存储服务)的时候就被拖垮了,生产力骤然下降,除非你迅速变成一家大而臃肿的公司,而到了那时候,创新能力可能已经消失殆尽。所以,硅谷的大佬们,类似 Google 那样的撤出中国大陆是没有意义的。Google 、Amazon 的大爷们,想办法进来,把你们最好的服务提供给中国,「不作为也是作恶」,像 IBM、Oracle 那样占据中国市场,创业者们更需要你们的服务。

3. 内容审查带来的附加成本

上面提到的 GFW 其实是内容审查制度的一部分。但我们有必要再说一下关于内容审查的其他方面。

关于内容审查(Censorship),我想在硅谷的很多媒体上已经常见,抛开政治上的一些因素不谈,内容审查对一家 Startup 的副作用是无限制的提高了运营成本,而且随着规模增大成本线性增加,风险加大。想象一家 UGC 模式的站点,所有的内容必须要人为过滤一遍要多少成本? 没错,很多时候,为了保险,只能人工来做。

再说说「许可证」的问题。一家新闻网站的页面下方,随便数一下,要有十几个执照(License),从网络试听许可证到国家药监局,五花八门。而有些许可证的存在的原因,恐怕普通人都难以理解,我想美国人更不好理解。对于创业者来说,这些许可证的获取需要时间成本,需要经济成本,需要有「关系」,这是阻碍一家公司壮大的障碍之一。

当然,如果网站刚刚创建是不需要太多的许可证的,但是,你的网站必须要有备案(Put on Record),这样 IDC 才有可能允许你接入,备案的时候必须要留下网站所有者的联系信息,方便有关部门的审查人员能随时找到你。如果万一临时找不到怎么办?很好办,他们一般会通知 IDC 直接断掉你的互联网出口,接下来,创业者应该知道,有麻烦了。

4. 基础设施落后, 而且昂贵

2011年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平均宽带连接速度约为100Kb/s,远低于发达国家每秒钟约230Kb/s的平均速度(Refer: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6721923.html),实际上,可以称之为「窄」带或是准宽带。2012 年中国工信部要进行宽带提速,从目前来看,确实已经有进展。但是,宽带速度提上去了,相关的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虽然各地电信公司在宣称免费提升宽带,仍然看到有捆绑销售已经过时了的智能手机等不合理的垄断性行在里面。如果是 Startup 以企业的名义申请互联网宽带接入办公室,费用将高得惊人,是否是世界上最贵的宽带服务不得而知,不过质量够差并非虚言。

或许,中国网络宽带问题并没有移动领域的问题大。2012年Q1的数据显示,仍有 85.5% 的用户采用 2G 网络接入(Refer: http://open.shouji.baidu.com/?page=mireport ),即使 3G 用户增长较为迅猛,2G 用户在缩减,但基数是依然巨大。这意味着,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无线带宽要求较高的应用短期内依然不可能有什么突破,比如音乐、视频等。大量的创业者只能挤在相对较窄的领域进行拼杀。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做「要想富,先修路」,互联网也是一样,要想互联网产业繁荣,基础设施必须要能跟上。

5. 互联网安全对创业者的风险

中国著名的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大作《三体》第二部叫做《黑暗森林》,套用这本小说的段落来阐述一下中国互联网安全的现状:

「中国互联网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黑客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漏洞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不管是娇嫩的婴儿还是步履蹒跚的老人,也不管是天仙般的少女还是天神般的男孩,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拖库。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漏洞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中国互联网安全的图景」

这样说太文学化了,实际上,地下黑客产业链根深蒂固,加上中国缺少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多年来导致持续失控状态。每天都有创业者的网站被盯上,有针对性的进行 DDoS 攻击或是渗透盗取数据库,进而索取网络保护费。去年年底的大规模数据泄露事件仍然只是冰山一角。安全对创业项目的威胁时刻都在,每个创业者都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6. 独有的技术障碍,比如 IE 6 居然也是个问题

据说比尔盖茨说过这样一句话,「就算是用盗版,我希望他们用的都是微软的Windows」,的确,中国用户用盗版 Windows 比例太高了,而且,Windows XP 也的确已经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用户的需求,以至于这些用户没有意向升级到更高的 Windows 版本,中国也顺理成章的成了 IE 6 的重灾区(实际上还有更多因素促成这一结果)。IE 6 的存在使得中国互联网创业者必须要考虑浏览器兼容性的问题,这实际上也增加了技术上的成本投入。所幸,做移动 App 已经不再需要考虑这个问题。(Updated: IE 6 的问题现在已经部分得到解决)

类似 IE 6 的问题,还有中国南北互联的问题。中国电信被拆分后变成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归中国电信经营,长江以北归中国网通经营,颇具嘲讽意味的是,当初决策者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打破垄断,引入竞争,这个目的或许达到了,但出现了两家公司为了竞争互相设置障碍的情况,造成了南北相互访问速度很慢的局面,为了兼顾南北地区的用户,必须又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又是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问题。(refer)

7. 人才的流向

这一代的年轻人甫一从学校毕业,更倾向去做公务员,趋之若鹜(有些更有经济背景的早已经出国了)。根据各种调查显示,公务员已经成为年轻人最爱职业之一。对于初创公司来说,想招聘一流的毕业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即使考不上公务员,外企、国内大型私企依然是一流毕业生优先考虑的目标。

8. 税负之重如雁过拔毛

一方面喊着给中小企业减负,一方面玩明降暗升的游戏,比如「营改增」,即将原缴纳营业税归地税管理的企业,划归为缴纳增值税并由国税管理的企业,税反而上升了一个百分点。而最近热议的「浮盈税」,则又体现了税务部门的深谋远虑。

录元散曲《醉太平》以赞之: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膆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不算结束的结束语

「剩下的都属于你」。在中国互联网领域进行创业,已经变成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创业者们面临困境重重。讨论这些困境具体产生的原因不在本文的范畴之内。只是期待在各种批评质疑之余,也请施加援手,即使是「带着镣铐跳舞」,也尽量让创业者们跳得优雅一点。

虽说各个城市的「创业园」已经成为「标配」,但那毕竟是「硬件」,「软件」和「制度」才是需要迫切提升的,而这些,需要有关部门真的能够改变意识,或许这只是某种奢望。

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是一群最富理想但又最为悲观、最有希望但又最为绝望、最贫穷但又最富有、最幸福但又最催悲、最有耐心但又最急躁、最无奈但又最能折腾的的家伙。没有他们,整个社会会沉闷无趣很多,最为努力的群体却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无法分享这个社会那一点点进步带来的财富,这是不公平的。

好吧,我知道中国人都不太容易,咱就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吧。

EOF

后记:这篇文章最早于 2012 年年中发布于《创业家》杂志,内容有删节,本次重新整理,全文备份于此。

此文作者:, 位于 Startup 分类 标签: on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谈谈阿里系的技术积累

喧嚣的双 11 促销活动已经结束,淘宝、天猫、支付宝等阿里旗下的网站在当天爆发出惊人的能量,让人瞠目结舌:全天总交易额达到 191 亿,其中天猫132 亿,淘宝 59 亿,支付宝日订单数量超过一亿笔。金额已经超过美国去年”网购星期一”最高纪录,当然也超过今年的黑色星期五的 10.42 亿美元。尽管大淘宝在促销开始的时候服务稍有不稳定,但整天下来服务堪称可靠。这是个值得称赞的成就。 从另一个角度看数据,峰值数据是每分钟 89678 笔交易,峰值时刻一分钟超过 1700 万人民币的交易额,对比之下,eBay 披露的数据是每秒钟 2500 美元(峰值或许会更高一些)。但经此一战,可以说,阿里系在电商领域上的技术积累的确是全球独步了。

阿里系能达到今日的技术积累,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依笔者个人的看法,以下几个先决条件素不能不提:

第一,支付宝、淘宝团队在大规模分布式事务(Transaction) 处理能力上多年来的技术积累,这份经验相当宝贵;

第二,在 2009 年,阿里巴巴骨干传输网 ABTN (Alibaba Backbone Transmission Network) 的建成为整个阿里系子公司的网络服务能力提供了网络基础保障,这也是国内第一家运营商级别的电子商务骨干网;

第三,以开源领域技术专家,LVS 项目创建人章文嵩先生加盟淘宝为标志,淘宝在底层基础设施上的技术能力大幅提升,章带领的基础核心软件研发团队基于 LVS 实现高性能负载均衡组件,构建了强大而且高效的 CDN 系统,CDN 系统大量采用低功耗服务器( GreenCompute.org ),绿色节能;

第四,硬件带来的红利。固态硬盘(SSD) 与 PCI-E Flash 等硬件组件技术已经足够成熟并被大规模应用,为数据库服务器处理能力提供了硬件层面上的支撑能力,可以更加灵活部署,成本更低,不必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赖于小型机与高端存储的支撑。

第五, 在 2008 与 2009 年大刀阔斧的系统结构改进,比如外界所知道支付宝的 SOA 化,淘宝五彩石项目等,最近两三年仍然在做精细化的提升,但是总结架构没有太大的变动。

第六,淘宝技术团队对运维能力的掌控与技术积累(为防止阿里云掠美,必须要说一下此事与阿里云无关,各自是独立的团队) ,具备相当灵活的分配调度硬件以及网络资源的能力。或许有人会指摘限流的问题,要知道,对系统限流的能力也是技术实力的体现,以前的几次大促活动中某银行网管因为对流量控制措施不当,直接导致核心设施不可用,造成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

在 2010 年与 2011 年的两次双 11 促销活动中,技术团队积累了足够的运维与运营经验,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全面准备,而且,通过过去几次”压力测试”,也促使国内银行系统对于网银网关处理能力进行了扩容与改造,否则,按照今天的交易量,各家银行网关也无法承载如此大的支付请求的冲击。

阿里技术团队这几年来,在开源软件研发上进行了很大的技术投入,比如在 MySQL 数据库研发与部署实践上,已经能够有实力解除对 Oracle 数据库的依赖,而本次活动中,最核心的MySQL集群一天共支持了 20 亿个事务,MySQL 核心数据库顶住了每秒钟 10 万次事务、百万次 SQL 执行(不过支付宝最核心的数据库依旧是在 Oracle 数据库 上,淘宝天猫的核心库已经在 MySQL 上)的压力;在 Java 核心技术上的技术投入,针对业务特点优化定制的 JVM (TaobaoJVM) 已经在淘宝、天猫等网站上线,全部替换了 Oracle(Sun) 官方 JVM 版本,成果显著,并已经逐步反馈到开源社区中去;再比如淘宝在 Nginx 基础上改进的 Web 服务器 Tengine … 此外,淘宝根据电子商务业务自行研发的各种关键组件,比如流控与防攻击模块等,也对这次成功大促起到了很好的保障作用。技术团队在开源软件领域的投入取得了惊人的回报,现在来看,此乃相当有前瞻性的举措,值得肯定。阿里技术团队正在试图掌控整个网站体系中的所有组件的核心技术,这将是一个趋势。

最后,技术的背后,最关键的还是人和团队。阿里巴巴数年来在电子商务技术领域领域吸引了不少业界技术专家,如王文彬,章文嵩等,造就了一批顶尖技术牛人,也培养并且储备了一大批技术人才,锻炼了一个有实战经验有战斗力的技术团队。正是这一批踏实肯干的技术人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后记:或许有人说这是在神话或者神化淘宝技术团队,应该说,以上只是客观事实。国内想跟淘宝同台竞技的团队,更应该反思一下到底差距在哪里,哪些地方可以借鉴并且少走一点弯路。

延伸阅读: 纽约时报:12306 该向淘宝学什么?.

EOF

此文已经刊发于《创业家》杂志 2013. 1 月刊.

此文位于 Review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再见,Movable Type; 你好, WordPress

总算有点空闲时间,把个人站点从 Movable Type 迁移到 WordPress 了。

坚持用 MT 好多年了,从 2004 年 12 月份开始启用(refer),一直用到到现在,早期的 MT 程序优雅,静态发布功能深受好评,尤其是我这样的用户,当时站点托管在 Dreamhost 上,因为 CPU 不给力,每次 Rebuild 都要遇到几十次 500 才能通过,但那个时候写东西真有热情。现在用 Linode,计算资源都快赶上几年前的标准服务器了,无需再担心 CPU 资源,但是写的东西反而少了。说了好几回准备迁移,迟迟没动的原因是确实很不舍得,但 MT 现在真的不如 WP 方便,况且 WP 的插件众多,不断进步,我也不抱残守缺了,拥抱变化一回。

旧的站点内容都在,URI 变更为: http://mt.dbanotes.net ,现在还会有少量 404 错误,我将尽快调整完毕。访问速度应该和原来差不多。不会慢多少。

再好的东西也会被 超越,真是让人无可奈何。最近几年 MT 几乎没什么建树。只有日本那边开发社区还算活跃。中文社区连用户现在都屈指可数了。

现在用的 WordPress 模板是系统自带的,能够较好的自动适配移动( iPhone/iPad )设备的访问,为适应中文字体的显示,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接下来准备启用一下 CDN 的服务,由 又拍云 赞助支持。 服务器是 Linode 的 VPS,IDC 在日本东京。

目前的配置大致是:LEMP + Redis ,512 兆内存,实测 250 人并发访问,负载仍然非常低。启用 Redis 参考文章

这篇参考文章有一个瑕疵,需要在 Nginx 配置文件中单独对 /wp-admin/ 指定一下 index.php 文件. 类似如下:

location /wp-admin {
    index  index.php;
}

再见,Movable Type; 你好, WordPress.

EOF

此文位于 SiteLog on by .
转载须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及版权声明.

2012 年个人总结

本年度的最后一天,个人惯例,度过元旦的方式是做一下过去一年的个人总结。回顾了一下去年的总结和计划,检查完成度。监督一下自己。

先说说工作。2012 年丁香园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总体来说,公司最近几年还是比较稳健的,这个行业需要慢功夫。也有人说我们也是慢公司,我个人觉得这个称谓有些过奖了,我们的确快不起来,只是一直在进步而已。今年团队的工作重心之一是移动互联网上。如果说去年一年是丁香园从传统的 Web 1.0 模式升级到了 2.0 版本,那么今年则是从 2.0 版本进行了全面的移动化。从 Web 到 Mobile Web 再到 App , 全力推进。从实践上看,团队绝大多数同事已认识到了响应式设计的重要性,但是细节运用上还是有所欠缺。相比医疗互联网这个领域我们已经走在了前面,包括跟国外的同行相比也不逊色,但是跟互联网领域的相比,还是做得不够。

除了技术团队之外,我也开始带一下产品团队,这两个团队加在一起的规模已经超过了 50 人,对我自身也是不小的挑战。下半年在团队管理上有些过于松散,这就难免有些地方会照顾不到。新的一年,这种情况我相信会有所改变。今年另一个工作重心是提升运营能力,提升运营意识,现在回顾一下,做得还不够好。有待在新的一年有实质性的提升。团队做事情开始有方法了,已在团队中逐渐运用了精益思维,但还远远不够。另外,我个人尝试了一些运营手段和方法,小有收获,会不断的分享给同事们。

今年基本上没怎么关注经济上的问题。或许以后也不会关注了。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花了一点钱改善了一下生活环境,暂时这样,够用了就好。需要更多心思做事情,而不是花更多心思赚钱。或许这是人到中年的感悟? 没错,真的是人到中年了,需要抓紧了。有一种时不我待的恐惧感,我们从出生之后不就已经开始奔向死亡么? 总要做点有价值的事情才是。

这一年,从阅读中得到不少乐趣,我过几天会整理一个书单。几天不上网,不看网上的信息,不会觉得缺少什么,但是如果长时间没有书读则无法想象。有些书读完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几年前读到这本书就好了」, 但是网上的信息错过也就错过了,基本上不会有太大的遗憾。我期待新的一年自己能有耐心多读几本书,应该会的。

这里全年没怎么更新几篇文章,倒是有一阵子许下愿心,说要给几家媒体写点东西,后来真正操作起来却不尽如人意。我的原意是期待给媒体供点稿件,到时候我们需要报道的时候是不是方便一些? 如意算盘打的有问题,其实不是这样。零零散散写了一点东西吧,多是口水文章,这几天有空整理一下,不过这些文字既无真知又无灼见,想来也是没什么价值的,说来也惭愧。倒是无心插柳的微信帐号「小道消息」得到了一些肯定。这是怎么回事,我也没弄明白。

今年出门参加的行业会议并不多,除了类似 QCon 这样的纯技术型的会议,和一两次去还人情要站台的会议,其它时间几乎没出门。明年计划就不参加各种会议了。九月底一个人去了一次美国,参加 Oracle Open World 的会议,说来惭愧,其实就是顺路去玩的,每次去都有新的体会,别有收获。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看美剧的缘故,顺路去了一次恶魔岛(Alcatraz)。这也是本年度唯一一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出行。明年估计就没机会了。

朋友们的创业项目,有的走上正轨,有的卖掉了,有的放弃了,有的在坚持… 这一年,创业路上都挺坎坷的。祝愿他们早日将理想实现,虽然这个冬天有点冷,但春天或许也要来了。

家庭生活上,开始有了新的希望,这让我很期待新的一年。

我的 2012 榜单:

  • 年度致敬:医生们… 这个社会没有医生会怎样? 但愿明年能够少一点医患冲突;
  • 年度媒体:微信,我正在尝试微信作为新媒体工具的各种可能性;
  • 年度图书:The Lean Startup 精益创业;
  • 年度视频:任剑涛教授2012年瑞信年会演讲;
  • 年度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Life of Pi;
  • 年度音乐:窦唯《口音》.

2013 年的 TO-DO List:

寻觅人才. 丁香园技术团队仍然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1) 增长黑客(Growth Hacker)
2) 搜索技术开发者
3).对数据敏感的运营达人
4) 移动应用开发高手. 长期招聘,人数上不受限制。如果你认可丁香园做的事情,想做点对这个社会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请考虑加入我们的团队。

以数据为中心的运营. 我们还有大量的数据没有体现出应有的价值,运营上也一直有所欠缺,对数据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新的一年,团队会进一步以数据为中心进行运营尝试。数据是 2013 年的关键词。

产品研发. 其实这个不能透露太多,不过重点是移动产品研发,除了「用药助手」「家庭用药」这些还会又更多 App 发布,有面向专业群体的,也会有面向大众的。其它方面,网站自身建设还要加强。

生活体验. 调整身体,多多体验生活。我现在很喜欢「体验」这两个字。 最后,祝愿朋友们在新的一年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做的事情更有意义,同时也让自己和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

致谢:感谢各位朋友们一年来在技术和行业经验上给我的帮助,让我和团队同事们都受益匪浅,感谢来到丁香园做分享的各位朋友,代表团队感谢你们!

EOF

这里有我的一份针对互联网的 2013 预测,供娱乐吧。还可以微信搜索「WebNotes」,关注「小道消息」,我个人业余时间运营的一个帐号。大家都说这个「小道消息」还算有趣,我基本同意。 Updated:

2012 荐书清单